佛教雕塑大約始於東晉, 初期的佛像藝術如雲岡石窟, 猶帶印度風格


佛教雕塑大約始於東晉, 初期的佛像藝術如雲岡石窟, 猶帶印度風格

東漢陶佛像

佛教寺院裡的佛像雕塑和彩畫藝術, 是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佛教非常注重寓教於藝的形象教化。雕塑作為三度空間的立體繪畫,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 就已經很發達了, 秦始皇兵馬俑高超的工藝便是明證。佛教雕塑藝術傳入中國後, 更加豐富了中國的雕塑技藝。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雕塑從印度傳入則更要早一些。東漢末年,下邳相笮融建造了一個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據說可容三千餘人,其中還安置了身穿錦綵衣物、銅質塗金的佛菩薩塑像,這是中國佛寺首次建立佛教雕塑的開始。

佛教雕塑大約始於東晉, 初期的佛像藝術如雲岡石窟, 猶帶印度風格

雲岡石窟佛像

東晉時期,有兩位名士畫家戴逵、戴顒父子,是當時著名的雕塑家,其主要貢獻在佛像雕塑上,他們父子在佛像樣式風格中國化的進程中起了開創性作用。戴逵為了使雕塑風格適應大多數人的審美,曾藏身在帷幕之後傾聽民眾對佛像優劣褒貶,並採納其合理建議來完善自己的創作。戴顒青年時便參入了佛像的雕塑活動,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雕塑高手。一次,瓦觀寺鑄造一丈六高的銅佛像,像成之後人們覺得臉部太瘦,工匠們在束手無策之時,請來戴顒,他看過佛像後說:“不是臉太瘦,而是肩部的比例太寬的緣故”。以此修改,果然達到了理想的效果。據史料記載,戴顒是最早將中國的彩繪技法運用到佛像技藝中的人,把印度風格的佛像轉為中國風格的佛像,他們父子做了很大的努力。

佛教雕塑大約始於東晉, 初期的佛像藝術如雲岡石窟, 猶帶印度風格

雲岡石窟佛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野中王公大臣信奉佛教蔚然成風,朝中為弘揚佛教,下令在許多地方劈山削崖,開鑿石窟,雕造佛像。開始的佛像造型,大多參照由印度僧侶帶來的佛像畫像,洞窟造像的初期工藝,基本上處於模仿階段。仔細觀察雲岡石窟的佛像,服飾基本上還是印度服裝的樣式。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這些宏偉精巧的雕像,除了繼承了秦漢以來傳統的造型藝術的風格,同時還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應該說這是中外文化藝術交融的結果。

佛教雕塑大約始於東晉, 初期的佛像藝術如雲岡石窟, 猶帶印度風格

敦煌石窟佛像

如果說初期的石窟佛像猶帶印度風格,那麼以敦煌為代表的唐以後的佛像就基本上中國化了。就工藝而言, 敦煌彩塑以泥, 夾絲做成造像, 再加色彩, 是中國古代雕塑家的創新。武則天時期洛陽奉先寺盧舍那佛等造像貼切近人, 相當寫實。可以想象, 將如此莊嚴的佛像置於諸青山綠水煙村霧樹之間, 與山水相映成趣, 會有多大的魅力! 佛寺, 雖然是佛教活動場所,也是人們文化活動的場所和陶冶審美情操的地方。我們一旦將它與美好的大自然聯繫起來, 與人類文明聯繫起來考察, 便會更深刻地領會其社會整體的審美觀。由此又可見,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