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词圣”苏轼性格豁达、爱好交游,在最早与他交往并且关系极为亲密的人当中,章惇要算是一位。章惇字子厚,建宁军浦城人,出身世族大族,不仅相貌英俊,而且博学善文,自幼便有“神童”之称,于嘉祐四年(1059年)考取进士。章惇年少成名,性情难免孤傲自负,很少能将天下名士放在眼里,唯独跟苏轼情投意合,关系好的不得了。

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苏轼喜好交游,与很多大名士都有往来

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年)考取进士,不久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早于他两年入仕的章惇,此时在商洛担任县令。章惇早就听闻苏轼才气过人,便倾心与之结交,经常在一起谈诗论词、结伴同游,关系极为亲密。

某年,集贤学士刘原父担任陕西地方考试(即“乡贡”,又称“解试”)的主考官,苏轼、章惇一同担任考官,曾利用空闲时间到仙游潭游玩。仙游潭下临万仞绝壁,而且两岸都极为狭窄,仅有一条木桥以供来往。章惇游兴甚浓,竟提议到对岸去看看,并在绝壁上题字。苏轼畏惧不敢过桥,但章惇却平步而过,没有丝毫的迟疑、恐惧。

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章惇年轻时跟苏轼交好

不仅如此,章惇到达对岸后,还用绳索绑在树上,然后攀爬到绝壁上,并在上面用浓墨大书“章惇、苏轼来游”的字样,然后回返对岸,并且笑着问苏轼自己的胆量如何。苏轼抚摸着章惇的背说:“子厚将来必好杀人。”章惇笑着问道:“子瞻为何这样讲?”苏轼解释道:“子厚胆子大到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难道会是个不能杀人的人吗?”章惇听后大笑,但苏轼却是忧心忡忡。

抵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以过,用索系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见《高斋漫录》。

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王安石画像

苏轼与章惇虽然易趣相投,但在政治观点上却是大相径庭,其中,苏轼属于维持传统派(即“旧党”),跟司马光、程颐等人大致上属于一派,而章惇则属于锐意变法派(即“新党”),跟王安石、王珪等人大致理念相同,这为二人最终走向决裂埋下伏笔。不过在最初,政治观点上的差异并未影响两人间的交往,甚至在苏轼蒙受冤情、面临被杀的情况下,章惇还曾经挺身相救。

原来,“新党”在宋神宗即位后得势,王安石、王珪相继担任宰相,在锐意变法的同时,还大肆打击、压制“旧党”,而此前仕途大好的苏轼就此失势,被接连贬斥、流放。不仅如此,王珪为将苏轼置于死地,还授意亲信舒亶上书诬告苏轼写反诗,请求宋神宗将其处死,这便是历史上极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宋神宗听从章惇的劝谏,没有处死苏轼

虽然章惇属于“新党”的中坚分子,但却出于义愤,帮助好友在皇帝面前申诉,并一一反驳上司王珪的种种诡辩,坚称苏轼并没有写反诗,实属冤枉至极。宋神宗被章惇的劝谏说服,加之“旧党”人物纷纷为苏轼说情,甚至连在家闲居的王安石都参与其中,便打消处死苏轼的念头,只是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已。

然而,等到章惇在哲宗朝升任宰相后,大肆迫害“旧党”人士,并置当年的友谊于不顾,将苏轼贬往惠州,意在让他死在当地。当时的惠州虽是蛮荒之地,但生性豁达的苏轼却并没有表现出抑郁、痛苦的情绪,而是在此地随遇而安、教书育人。不仅如此,苏轼还在当地写下“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聊以自娱。

苏轼与好友外出游玩,后者在绝壁上题字,苏轼说:你将来必好杀人

章惇当政期间,苏轼屡遭贬谪

没想到这两句诗传达章惇的耳中后,竟让他勃然大怒,立时又将苏轼贬往儋州。北宋年间的儋州是烟瘴荒凉之地,素来是流放罪犯的地方,苏轼被贬官至此,遭遇仅比被杀稍好一些而已。好在苏轼足够命硬,在儋州居住3年时间并没有死,并且在宋徽宗即位后,得以迁回到内地为官。而之所能有此结果,全是拜章惇被罢相“所赐”。

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章惇失势,被贬官为武昌军节度副使,于潭州安置。此后5年,章惇又相继被贬官至雷州、舒州、越州、湖州等地,最终病死在湖州团练副使任上,时在崇宁四年(1105年)。而在此前4年,苏轼在回朝任官途中,不幸病逝于常州,终年6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