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中的三種方式探索

導讀內容:

鄉村振興正當時,我們一直在前行……

鄉村振興中的三種方式探索

農,國之根基,國之根本。民,民之生計,生之於民。物,農之緣來,取之用民。自古以來,農業孕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見證了歷史變遷。農民是最受到尊敬的職業,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跨越歲月的蹉跎與時光的荏苒,已進入了新時代的偉大祖國。農產品也越加的多樣化,在面對消費升級的新時代過程中,傳統的農產品買賣已凸顯出一些弊端,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來,電商化已經是一個趨勢所在,農產品藉助電商化可以賣的更好、賣的更遠、賣的更時髦!

正文閱讀:

第一部分:新視野

(1)國際視野

西方發達國家鄉村治理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目前,環境優美的鄉村生活品質遠高於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標誌和象徵,一些鄉村莊園甚至成為接待外國元首的外交場所。然而,這些發達國家鄉村治理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後的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同時,還要順應世情國情農情的動態變化,集思廣益,科學推進,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現鄉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世界鄉村振興奉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體制的獨特魅力。

(2)歷史視野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型大國,鄉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鄉村振興尚處在初始階段,田園風光、詩意山水更多地還停留在”圖紙上“、”規劃中“。展望“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鄉村全面振興已經迎來了極佳的歷史機遇期。我們要進一步樹立歷史視野,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步步為營,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3)人文視野

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傳統古老的鄉村傳承綿延數千年,成為中華文明的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保留著中華民族歷史遺留的習俗、禮儀、飲食、服飾、建築等文化元素,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深深地沁入民族的集體血液之中。改革開放40年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急劇推進,中國的鄉村正在經歷著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大批的農民進城務工生活,洶湧的市場化、城鎮化浪潮給古老的農村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傳統鄉村文化被忽視、破壞、取代的情況相當嚴重,一些地方鄉村傳統生活形態、社會關係日趨淡薄,鄉村文化日漸荒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古老的農村煥發生機,共享時代的榮光,就是既要在發展中珍視歷史傳承,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美麗鄉愁,更是要在鄉村振興中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落到實處,充分發掘鄉土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科學引導和改造傳統鄉土文化中的落後成分,引導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向現代文明轉變,兼收幷蓄、守正創新,更好地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新模式

(1)探索農業產業新路徑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農業。自古以來,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豐富的自然資源轉化成人類生存所需求的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中國有非常古老的農業傳統。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始終堅持從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特點出發,保持傳統農業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走有機生產、綠色生產、多樣性生長的道路。這是一條與國際社會特別是歐美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完全不同的道路,不但滿足了中國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安置了大量的農業人口,還因此發展出豐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基於這些基本國情。當前,發展農業產業化,就是要大力推行以農業產業為龍頭的“一鄉一品”運動,在一定區域範圍內,根據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加強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適度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建設,使一個鄉(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從而大幅提升鄉村農業綜合競爭力和經濟整體實力。

(2)探索農旅融合新路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離開了綠色,鄉村也就失去了本色。然而,在一些鄉村,農業產業結構依然相對單一,經濟總量相對較小,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問題依然突出,一些農民只能“守著金山討飯吃”。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將“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發佈,倡導通過農業搭臺,旅遊唱戲,向綠水青山要效益,在鄉村“好風景”中培育“好錢景”。如何實現既要能唱戲,更要唱得長久。秉承“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現代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農藝學習等鄉村旅遊產品,形成了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文化建設為核心的一體化鄉村建設體系,努力建成了一批“讓鳥回來、讓年輕人回來、讓文化和民俗回來”的美麗鄉村。

(3)探索藝術設計新路徑

生態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藝術和設計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公約數。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和鄉土氣息,需要通過藝術和設計這把金鑰匙來開啟價值實現和魅力綻放之門,以便與現代化的生活更好地接駁。一種用藝術來改造鄉村的做法,不僅做到了守住環境本色、又增添發展亮色,就是要尊重保護好當地農村的自然生態和地域文化,促進當地村民的參與意識,讓農民從事附加值更高的新農業、享受更現代的農村生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運行機制,同時發揮藝術家的主導作用,通過藝術鑄魂,為鄉村發展賦能,進而帶動文創產業,將“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結合,走出一條“美麗如畫”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如畫”鄉村,這將是一個藝術鄉建美如畫的村莊。

第三部分:新思維

(1)培育有理想和情懷的新農人

鄉村振興,有人說,就是要種好莊稼建好房,這樣說沒錯,但是僅僅做到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要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這六大建設缺一不可。而且,農業是投入大收益慢的行業,在短期內難以見到效益,有的就項目本身甚至根本就不太可能見到收益。

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我們要讓社會上的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努力培養一大批心繫農業、心向農村、心愛農民的有理想和情懷的新農人,支持他們不侷限於小農經濟的眼光和思維,也不拘泥於某一個特定的產業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實踐,讓鄉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真正與黨中央的偉大戰略構想同步合拍、同頻共振。同時,還要新建鄉村振興智庫,組織有理想和情懷的專家學者,在做好一個個鄉建示範點的過程中,通過實踐的探索和觸碰,去發現政策的短板,呼籲政策的突破,推動政策的改革。

在這裡我們也非常誠意的推薦一本適合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新農人培養的教材書籍“鄉村振興人才體系工程教材《農產品上行》“。這是一本由呂亞偉和徐明主編的實用型電商類教材。全書彩色銅版紙印刷也是相當的精美,相比起市面上的同類書籍,這書裡面的內容是非常的全了。當我們看完此書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本書內容充實,從無到有的講述了現在農業的電商發展歷程,以及如何去做好農產品電子商務。在書中最後兩個章節把前面的知識融匯貫通在裡面,閱讀起來絲毫不費力。

鄉村振興中的三種方式探索

(2)統籌考慮激活涉農資源

“土地是財富之母、農業之本、農民之根。”在推動鄉村發展過程中,德國始終注重“城鄉等值化”理念,將鄉村土地整治作為切入點,在不同階段賦予其不同功能。早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對土地進行平整,推進小塊變大塊以提高生產效率,後來,把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作為重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重點突出景觀和環境保護。在影響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中,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政策安排。在特定政策下,為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確保13億人的口糧,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就有“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等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的政策。

2018年,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1號文件進一步明確“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實現了全國範圍內土地資源統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實現了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然而,當前正在實行的“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等政策是為脫貧攻堅量身打造的,已明確政策有效期將於2020年底截止。在這些政策集體到期後,政策的過渡延續問題應當提前考量謀劃。而且,我國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在於保障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騰退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在操作上並沒有與推動鄉村振興深度有機融合。如果能夠將土地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推動土地整治與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旅等相結合,有望走出一條新路來。

(3)引入新的經營主體

近些年以來,我國有許多優秀民營企業紮根鄉村建設,積累了一些領先業界的理念、人才、經驗、技術等優勢,卻往往因為社會資源、特別是融資能力不足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如果,能夠出臺一些支持鼓勵國有企業入股優秀的鄉建民營企業的政策舉措,由國有資本承擔社會投資人角色,而民營資本承擔產業運營人角色,這樣就可以將雙方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進而推動形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大合力。

(4)全社會共同參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總要求,就是要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見,鄉村振興決不是一篇淺嘗輒止的短小文章,而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同心協力,才能行穩致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特別是需要協同政府、農民、企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首先是政府的力量,特別是村鎮幹部。他們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黨和國家培養並儲備後備幹部的重要來源,應當讓他們切實感到“眼有盼頭,心有奔頭,幹有勁頭,幹好了能出頭”。

二是農民的力量。他們是鄉村振興的真正主人。要尊重農民,瞭解他們的真實需求,爭取他們的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是隻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鄉村,做一些“穿衣帶帽”“搓澡擦背”的事,這樣很可能會傷害農民,傷害農民的尊嚴。

三是企業的力量。企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主體。在現實情況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離不開企業這個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絕不能剝削農民,也絕不能掠奪農村資源,而是既要“建設美麗”,更要“經營美麗”,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升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四是社會的力量。

今天,鄉村社會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鄉村治理問題也因此具有了綜合性、複雜性和瑣碎性的特點,農民的許多訴求往往不是某個專業部門就能解決得了的,而是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特別是要發揮鄉鎮“多面手”的功能與作用。

鄉村振興中的三種方式探索

小結:

本文內容較多,也符合時下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和內容來闡述了我們的觀點。今後我們也會在以後的文章中與大家共同探討鄉村振興與農村電商之間的那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