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lucky小默


大学和大学差别老大了,就读高职高专和北大清华,选择硬实的工科、医学和虚头巴脑的文科专业,出路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同样是辛辛苦苦供养大学生,给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回报大不相同。

我家有个拐弯亲戚,家里不幸的很,妻子生完儿子就得了大病,一直卧床不起。农村家庭,收入少花钱多,弄得他一贫如洗。经常找亲友借钱。说是借,其实就是要,他还不起,大家也没有指望他还。

他儿子很争气,高考考取了当时的西安公路学院道路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时,缝郑州某设计院来校招,一分钱没花,进了这家设计企业。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工作后他很能吃苦,愿意经常出差,愿意长期在外地住现场,所以收入很不错。如今,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有了。平常家庭咬紧牙关供养这样的大学生,我看是值得的。

我有个朋友,其本家侄子考取了郑州某高校的独立学院,一年学费一万多。其家除了种几亩地,就是在村口开个小饭铺,每年收入非常有限。供他读独立学院,家庭经济肯定大受影响。问题是,他来郑州读书后,天天跟几个同学泡网吧,一个学年没有进过几回教室,最终所有科目全部挂了,学校让其退学。

我和这个朋友,跑去请辅导员吃饭。这个辅导员人不错,说可以找领导讲情,暂时不让他退学。可以安排班上同学给他补课,给他争取补考机会。问题是,要补考这么多门,还要学新课,以他的态度他的能力能行吗?

那天,这孩子的父亲也在座。看着这个朴实乡下汉子的悲情眼泪,我觉得这样的大学生不供也罢。


小道干货


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拉下来回家帮着干活。不过我这大侄女从小就喜欢读书,怎么也不肯下来。我对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评过多次,看到女儿成绩很好,而且特别上进,也就不再动这个心思了。

最困难的时期,是从女儿和儿子一个高三一个高一那年开始的,高中收费比较多,这两孩子,一节课都没补过,而且,初中就是在乡镇中学读的。因为乡镇没有高中,高中只能到县城就读,这样又多出了伙食费。

当时,我被借调到教育局,多次去高级中学,给两个孩子说情延缓缴费,多次给两孩子垫支费用。也多次把弟弟夫妻俩找到家里做工作,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在那一年,弟媳妇生病去南京做了一个手术,本来就没有积蓄的家庭,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们这次真的打算放弃了。我坚决不允,千方百计为他们度过难关,千方百计鼓起他们的信心。

后来,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幸亏有助学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女儿还勤工俭学、做家教,读完了研究生。男孩也本科大学毕业。这俩孩子,就业上从来就没遇到任何问题,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学的又扎实,没毕业就被签了。

回想侄女侄儿读高中读大学时,他们家在村里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村上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家两个却一直在花钱。人家盖起了楼房,弟弟家只有两家边房,连平房的住房都盖不起。

然而,现在,事实正在打脸那些嘲笑过弟弟家的人,侄儿和侄女分别在两家著名电气企业做研发工作,那些初中出去混,积攒多年钱盖的楼房,也就是侄女和侄儿一年的工资,换句话说,他们家如果想建房的话,一年可以建两座小洋楼。

但是,侄女和侄儿都说不建房,他们会在杭州买房,让爸妈一起过去,不再种田。仅从经济收入上来说,当初的一贫如洗,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两个孩子地位,是那些混在农村的人无法相比的,他们已经成功地成为社会精英,脱离了社会底层。

故事讲完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大家应该有了答案了吧。是的,我弟弟家的经历,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当代师说


这个问题很有感触,因为我就是供三个大学生的妈妈,一个婆家侄子,俩个儿子。侄子第一个高考624分,进了重庆大学。在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做了一桌子菜,全家高兴的为他庆祝。

一年后,大儿子看到哥哥能考取,我为什么不能,一番拼搏后高考684分,超越当时的本科线130多分,但在选学校时俄语受限,没被录取想去的学校。

又过了两年,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先后迈进大学的门槛,也不甘心落下,以580分考取山东理工大学。

孩子们虽然很争气,个个本科四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太困难了,每到伏假和年假结束开学的时候,都交一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加上资料书纸真是一大笔钱。为凑这些钱东挪西借,甚至连卖肾卖血的心都有,别的说多了都是泪,。

要说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值得。在社会飞跃发展得今天,更体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历也是个人招牌,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去搬砖爬架子。要是没文化没学历也可能照样挣钱,但是工作强度不一样,生活质量也不一样!


一缕阳光185859837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共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

如果是北大女生刘媛媛,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值得,即使不能进入清华北大这样顶尖高校,若能进入985211中上等高校,选个热门专业,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其实许多人也认为是值得的。

我有一农村亲戚,本来就一穷二白,偏偏两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哈工大建筑系,学费加生活费左借右凑也是不够,最后只能把房子卖了,夫妻俩搬到山上一间临时房居住,那几年日子要多寒酸有多寒酸,但夫妻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几年后。两个儿子毕业,大儿子就职北京私企,二儿子就职沈阳国企,到如今,大儿子在北京买了三套房,在南京和珠海各买了一套,二儿子有几套房不知道,只知道给老爹在沈阳郊区买了一套别墅,水电费物业费每年三万,全由儿子承担。逢年过节回家,都是儿媳妇开车送回去,而他左邻右房,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孩子大部分连车还没有呢。所以,如果孩子能考入名校,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大多数家长都会尽全力支持的。



不过,随着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逐渐加大距离,更多的农村孩子只能进入普通大学,甚至是二三本末端大学,这样的学校不仅就业困难,往往学费还很高,一个农村家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供三个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到底值不值得,是让许多人纠结的问题。

这几日我母亲因为头晕在医院连续打点滴,认识一对农村夫妇,大儿子读的是三本,二儿子读船校,为了供俩孩子读书,也是把房子地都卖了,大儿子毕业后分配邯郸钢铁当工人,二儿子毕业后在一家造船厂工作,生了二胎,入不敷出,辞职去了大连跑船,老两口前半年在大连帮二儿子带孩子,后半年到邯郸帮大儿子带孩子,生病住院还得回本市,因为农保在这里,能少花些费用。

我看着他们苍老憔悴的面容,忍不住说了一句,这书还不如不读,在家附近随便打份工也差不到哪去,那妇女想了想说道,不是的,不是所有的娃都会念书,但念了总归没错,他们两个若是不念书,恐怕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过得一定不如现在,咱不跟别人比,咱跟自己比觉得好就成了。



现在许多媒体都宣传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正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文凭,而是你的出身,穷人家的孩子十年寒窗拼来的一纸文凭其实是敌不过那些精英父母为儿女累积的人脉和资源。

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相信精英父母毕竟还是少数,更多数是普通人,是终究还要孩子自己去奋斗,决定这些普通孩子未来人生的不是父母的人脉和资源,而是父母的见识格局和勇气,与农村城市贫穷富有没多大关系。

我有一同事,在校读书也是名列前茅,但当年考高中和技工学校只能任选其一,不能兼报,校长几次三番去他家动员他报考高中,将来上大学,但他父母认为自己在工厂上一辈班,得有孩子接班,主张让他考技校,三十年过去了,上技校和上大学是怎样区别,大概不需要多说了,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还不止一个,女孩更多。

年轻时对同事父母所言信以为真,如今年岁渐长,我自己孩子也升入大学,随着支出增加,渐渐明白那些父母的心思,上技校是增加收入,上大学是增加收入,两相权衡,有些父母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教育的投资其实就是金钱的付出,考上名牌大学回报率高些,期待值大些,父母愿意多付出,而对那些没有把握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回报率要低些,期待值要小些,甚至是看不到的,值不值得,比拼家长的是家长的格局和勇气,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毅力。


清风晓筑514


看到“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的题目,我顿时热泪盈眶,因为我自己的家庭就是这样,不但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我的回答依然不变:值得,很值!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且在大山深处,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家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大哥、二哥、姐姐和我。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把“农村的孩子,尤其是我们山区孩子不读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永远走不出大山”这句话来激励我们。

我们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父母再苦再累,但是从不允许我们有不上学的念头,如今每每想起读书那些年父母所受的苦累和家庭窘迫的生活,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因为老家农村山高路远,地里的庄稼几乎都是广种薄收,农田里以栽种烤烟、包谷、水稻为主,家里养殖鸡鸭鹅及几头猪补贴家用,但是一年下来扣除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外,剩余的钱还不够四个孩子的学费,为此,父母操碎了心。

永远都记得,每到开学季,父亲下地干活,母亲都要把家里的包谷、稻米等盘点一次,留下少部分吃的以外,就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背包谷和稻米去集市上卖,集市离家很远,要走近20多公里的山路,有时候走几个小时背到集市上还不一定卖得好价钱,有时候也会卖鸡鸭鹅或者蛋,一分一块地凑学费。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父母好多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父亲甚至断了抽了多年的烟,我们兄妹四人也是哥哥的穿小了改改给弟妹穿。有时候实在凑不够,父母就去农村信用社贷款,村里的人都笑父母傻,说见过贷款盖新房、娶媳妇的,没见过贷款读书的,不值得。

但是,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们上学,他们说只要以后娃娃有知识有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的饭碗,不会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值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们兄妹四人学习一直很努力,两个中专毕业,两个大学毕业,后来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还掉了所有的贷款。

可是,天公不作美,当我们计划着把父母接到城市来安享晚年的时候,父母却因病相继离开了我们,从此“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永远成为我们兄妹四人心头抹不去的创伤。父母走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说他们苦了一辈子,家里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点都不后悔,觉得很值!


我感谢我的父母,不但生养了我们,还让我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是一笔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也是我们家永远的精神传家宝!


花腰妹


我是不请自来,也谈谈我看到的现实,我父亲有个战友,他们家跟我们家相交很好,他们家三个儿子,这三个孩子从小成绩就不错,家庭就是农村种土地的。自从大儿子考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家里每隔一年就出一个大学生,那时,我那表叔、表婶(三个孩子的父母)生活上真的很拮据,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吃面就是盐水拌面,一年中很少买肉吃,真的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了。现在好了,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都有不错的工作,在各自工作的城市都买房了。由于父母不愿去城里生活,三个儿子花钱在老家给父母修了房子,生活得有滋有味。


期待明天129720131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很值得!生在农村的孩子,如若不想自己将来“面朝黄土背朝天”,那就只有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先从精神上脱贫,然后才能经济上脱贫。


虽然对于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供养大学生是个艰难的事情,但是一旦把孩子供出来,自己的家庭也会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说说我身边的故事:


我小姑家两个女儿,住在北方的小山坳里。当初就因为生了两个女儿,小姑没有少受婆家人和村儿里人的白眼。但是小姑心里很明白,只要让两个孩子读书,女孩也一样有出息。


在农村里,除了出去打工,就是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小姑自己学着做生意,每年秋收的时候收红果,院子里堆成山的红果,自己再一个个用刀切成两瓣儿晒干。虽然累得直不起腰,脑袋也抬不起来,收入也很微博,但是小姑硬是这样坚持着。


两个表妹,也都很争气。大表妹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工作,现在是一家公司的人事经理,薪资丰厚,前段时间跟我联系,今年三月份开始读MBA。小表妹大学是河北理工环境工程专业,现在是华北电力大学读研究生。大表妹负责小表妹上学的一切费用,家里一分钱都不用。


现在小姑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新车,去年在县城有按揭了一套140多平的房子。


每次谈起曾经供两个表妹读书的日子,小姑都会眼里满是泪花,但是这也是幸福的泪。看到自己两个女儿这么有出息,村里人人羡慕,小姑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其实每一个费尽心力供养孩子上大学的农村家庭都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的辛酸外人无法理解,但是他们凭着自己的那股韧劲,把孩子一个个送进了大学校园,也给孩子的未来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他们很苦,但是他们的付出很值得!


余争的世界


值得!只要能把三位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有之才,那就是花在多的钱,不管有多穷都值得。

知识改变命运!农村人有句俗话说:砸锅卖铁,供娃上学。为了孩子的来,那怕是在苦在累也值得!孩子是国家未来接班人!要想成为接班人,就必须从小有个牢固的学习基础,才能接好班。家长不要为眼前困难所下倒,为了自己现在变得轻松,就断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我在上学时,次次语文写作得第一,我们家里那个时候就很穷!只靠父母养我们姊妹七个,我大姐,二姐一天学没上过。我哥比我大四岁,我下面还有一个妺妹,俩个弟弟,我们五个都上学。我哥高中毕业,我就进入初中,那个时候全国人民缺粮,粮食紧张,我妈省吃节约,平时做饭时多在小米粥里下些洋芋,多做些豆角菜,样把省下的粮食叫我爸背到离家三十多里路的集市卖了,供我们上学。

我初中毕业了,又要供我们四个上学,又要给我哥取媳妇。我们农村重男轻女,我爸妈在也没能力和勇气供我上高中了,我妈说我要是上了高中毕业了就必须给她还上学钱,她给儿子取媳妇要紧,我是个女子上不上学无所谓。面对家里的贫穷,父母对我上学的不支持,我还是选择了硬着头皮去上高中。一进学校门,老师就说学费,学杂费一共十三块多钱,家里靠卖粮食把仅有的二十六块钱给我,县城学校离我家有一百二十里路,车费贰元六角钱,为了省下那贰元六角钱,我们三个学生一步步走到学校,走了一天半才到了。

到了学校一听老师说十三块多钱,我心里就慌了!每天吃饭一个白面馍四两,吃一勺菜要五分钱,我每顿饭有时只吃个馍,不舍得吃菜。有时吃菜,老师在上课时严啸的讲到你们家里人没钱供你们上学,你们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吗?我在学校饿着肚子上学,毕业在考不上大学,那就白白的浪费家里的辛苦钱吗?到时拿啥给爸妈还钱呢?想着,想着我就离开学校回到家里。

我真的很后悔,那个时候要是好好坚持上个高中毕业,那我就靠自己在努力一定不是今天这个地步。而今天我文化水平低就连个今曰头条都做不好,写文章有困难,看书有时有困难,如今斗转星移年近五十多岁的我,还有啥为法呢?提起写作同样爱如眼睛,但学历太低,啥也干不好!所以,家里在穷也要供娃上学,在学校里多奋斗半年,比以后奋斗十年都管用!


农夫说实话


我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也在上大学。我爸妈为了供我们两兄妹读书,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到广州打工。虽然说没有因为我们两个孩子读大学家里变得一贫如洗,但也实实在在的对我的家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爸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读书也是一种投资,有赚也有亏,不期望你们两个都能够挣钱,起码要保本啊”。如果把读书单纯的作为一门生意,那么绝对是赚钱的。读书作为一门长久的生意,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就会越大。

精明的农村人都喜欢算这么一笔账,供一个孩子读大学的成本是多少钱。四年下来少则六七万,多则十五万左右。面对这么一笔巨款,有些人就开始打小算盘。高中毕业出去打工,一个月三千块,一年就是三万六,四年下来就是十四万两千四。不送孩子去读大学不仅仅可以省了六七万,孩子还可以在四年的时间里挣到十几万。所以得出一个结论:送孩子去读大学是亏本的生意,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这种就属于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打算。读大学的收益不能单单从金钱的收入去看待。读完大学四年的人会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想法和价值观高出不止一倍,读书使人明智,书读的越多,看问题想事情的时候就会越加的周全一些。

而读大学以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你读的是什么类型的大学,专科?本科?985?高校的层次不一样,决定了你毕业以后的起点。专科和普通本科的差距不大,一个月三四千,985高校毕业的一个月五千以上。

我们村里去读大学的人非常少,更多的是初中,高中毕业以后就直接去打工了。村里的老人对于这一部分的年轻人最多的评价就是吃不了苦,出去工作没几天就又回来了,一年到头来广东去了五六次,就是待不下去。很多人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连个对象都没有,整天就在村子里晃荡。


而村子里面的一些同龄人,虽然说只考了一个专科,去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年以后进入铁路局,现在一个月工资已经达到了6000千块钱。另一个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上市公司,毕业三年在杭州买了房子,今年结婚了,老婆是大学的同学。

读书是一个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一个最简单最便捷的渠道,读书改变命运在现在来看仍然适用。而且现在读书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国家和学校对于贫苦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最高可免除学费。


大三老学长


我觉得非常值。

1.

我有一个同事,就是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她们姐妹两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都分别考上了正式在编的老师,由于勤恳工作,现在都是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师。

现在结婚生子,在城市里也给父母卖了房,把父母从农村接来城市居住。

如果她俩不一直上学,怎能让父母过上现在的小康生活。

改变命运的方式,虽然不只有读书,但读书却是自己最能把握的方式。

2.

通过学习,通过读书,孩子最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精神世界。

读书多的孩子,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看这世界的眼光和格局是不一样的。

但我也不主张为了培养孩子,把家里搞成了贫困户。

更不能走出一个从贫苦家庭出来的伪富二代。

孩子长大后可以进行勤工俭学,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完全可以经济独立。

现在这个社会,只要有才能,肯定饿不死,有出息的孩子知道家里困难,是不会做个啃老族的。

我家旁边是一所高校,高校周围的饭馆超市,都可以看到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对于这些孩子,真是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