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導讀:董卿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得先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多少父母都懷著對孩子的巨大期望而把壓力強加到孩子身上,可是這個期望值的本身在父母身上,無論怎麼在孩子身上施加,都是一種重心偏離。好的原生家庭,離不開愛和理解。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01

"親子關係就像內褲,每條都不同,樣子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舒服。"《奇葩說》裡的傅首爾在談及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句話。

妹妹睿睿今年已經上初中了,成績不佳,她的班主任正是是當年教過我的那個老師。

當年我以第二名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媽就跟老師說,之前把大女兒都教的不錯,現在小女兒雖然沒有大女兒成績好,希望老師在小女兒身上也多費點心,讓她也能考上最好的高中。

我的老師說了一句話:"一個麥子還有一道痕呢,這人跟人怎麼能比呢?"

這還僅僅是我的家庭的一個方面的縮影,我不知道多少家庭也是這樣,通過比較給孩子施加壓力。

針對家長們一味強求考高分,考好學校,唯成績論的短視行為,讓多少孩子上學時期永遠有一個贏不了的對手"別人家的孩子"。

教育專家陳美齡培養了三個斯坦福大學生,在講授教育經驗的時候,第一條就是"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原因是比較的多的話,小孩子就是沒有信心,自我潛力不敢給你看到,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拋開潛力,自我肯定力這些影響因素先不談,我們要知道,真正見過世面的父母,明白"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種假象。

能夠讓你看到的美好,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

曬出來的優秀與美好,不過是用高分的成績來凸顯學習不好的不上進不聰明,用乖巧懂事的性格優勢來襯托木訥呆板的無趣以及淘氣調皮的搗蛋。

可能成績好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好,你卻只看到他考的高分,也許天性活潑的孩子擅長交際,你卻只要求他要安分。從來就沒有完美的孩子。

不要再用"別人家孩子都怎樣怎樣"這類言辭去糾正孩子的行為模式了,這本身就是錯的。

成熟的家長懂得自己家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不會讓別人家的孩子的一舉一動成為裹亂自己對孩子認知的枷鎖。

家長常常要透過別人家的孩子這面鏡子去比較自己家的孩子,但既然是鏡子,就有可能變形或者扭曲。

審美這個東西,從來就不是一個普世標準,沒有高低,只有差異。

很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與孩子的差距,卻沒發現自己與其他家長間的差別。孩子有優秀與否,那麼家長就應該有合格與否。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02

孩子從來不是一件私有物。

孩子是自由的星星,只是恰巧落在了我們的庭院。

我的鐵瓷閨蜜,她爸爸特別喜歡打鬥,曾經獲得過很多武打冠軍,是這個行業的忠實熱愛者,所以讓她從小就學習跆拳道,甚至為她選擇了不一樣的路,上武校。

上武校的那幾年裡,當我們同年齡的女孩還是跑五公里都上氣不接下氣的狼狽的無法想象的時候,她已經是每天六點都要穿著短袖跑五公里,無論冬夏,更不要說女生還會有特殊情況的發生。

很多次,她打比賽受傷,我去看她,都不敢露出心疼的模樣,因為我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她為了爸爸的期望,她得撐下去。

直到有次比賽腳部大出血,被告知可能與跆拳道以後都無緣了,她爸爸的心估計是無限悲憤,所有人都為她惋惜,只有她告訴我,她終於解脫了,可以為自己活著了。

不知道多少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是自己的翻版,父母成為原件,孩子成為自己的複印件。

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也有自己人生的走向。

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把自己放在孩子人生中參與者的角色上的,去代替孩子做選擇。

父母在孩子的身上總是會感受到缺憾,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做得比自己更好,但是孩子沒有成為你所期望的,這不是很正常的嗎?你不也沒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嗎?

生而為人,誰也沒有必要成為誰人生的理由,孩子沒有理由成為父母人生的犧牲品。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03

好的原生家庭,沒有標準公式,只有一樣的愛與理解。

某大學曾經調查了七萬多名學生及其原生家庭。

發現那些原生家庭健康的孩子,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個領域的評分,都要高過那些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

那什麼是健康的原生家庭呢?

大多數人的認知都是有父母雙方的陪伴,不存在任何一方的缺席,也就是我們籠統的把單親家庭的孩子放在了不健康,缺愛的位置上,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

胡戶經歷過他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一件事,也就是那件事,我小時候第一次想到了生與死。

胡戶小的時候特別調皮,和我一起去田野裡玩,他非要爬樹,結果摔了下來,腿都走不了路,頭上都是血,我看這狀況,覺得都見血了,肯定特別嚴重,當時就被嚇壞了,馬上回去找他媽媽。

他媽媽正在打牌,我哭喊著,"阿姨,你家小戶從樹上摔下來,快要死了,你快去救他呀!"只聽他媽媽"紅中!打了這一把再去。"

直到後來胡戶會笑著跟我講頭上那個傷疤,我也會打趣道:"你怕不是你媽媽親生的吧?"

那次以後,他告訴我,其實他也特別想知道,他媽媽當時為什麼不立即去救他?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你看,父母對孩子有期望,孩子又何嘗不是對父母期待滿滿呢?他想要的也是滿滿的愛啊!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證明,原生家庭的溫暖與愛才是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劑,對孩子有愛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博愛的孩子。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很多單親家庭不健康,原因無他,單親家庭不夠溫暖,不夠充滿愛。

很多單親家庭的家長,婚姻不幸福,就把對生活的怨氣傳遞給孩子,於是很多人就把孩子身心健康與單親家庭劃了等號。

但是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優秀且獨立的人出自單親家庭,也證明了單親家庭裡溫暖健康的環境也可以培養出色的孩子。不可否認,這其中的緣由,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有關。

同樣的,有了父母雙方都參與的家庭也不意味著就是健康的環境,夫妻同床異夢靠孩子維繫夫妻關係,孩子夾在中間也是感受不到愛的溫暖的。

無論在哪種家庭裡,父母的參與並不能保證家庭就有愛,就能培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但是有愛有溫暖的家庭是可以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而這種家庭,不侷限於單親與否,這才是健康的家庭。

原生家庭的缺陷,只與愛和溫暖的缺失有關,而和父母哪一方的缺席並沒有直接關係。

希望父母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夫妻之間遇到問題和矛盾,不要糾結於過錯是哪一方,而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環境。

真正的愛是可以療傷的,原生家庭的創傷沒有解藥,只有愛的偏方。

父母們:當你數落孩子不如別人家小孩時,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04

沒有哪一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

但是卻很少有父母可以做到用"孩子眼裡的愛"的方式去愛孩子。很多父母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詞,孩子稍有犯錯,不是打就是罵。

《狗十三》裡的李玩爸爸對李玩說:"我打你都是因為愛你。"這種打一巴掌再給顆糖的教育,就是在強迫孩子接受毒藥是糖。

所有的暴力都會反噬其身,當你開始認同暴力能解決問題時,摧毀孩子的進程就開始了。

真正的教育都是緩慢的,溫柔的。

因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了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了一朵雲,一個美好的靈魂喚醒了孩子的靈魂。

孩子的行為在未來會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在行為上的偏差會有鼻子有眼的在孩子這個放大鏡上放大。

心理老師雷明曾在微博上公開diss過一個視頻,視頻中的爸爸張口就是"老子錯了也是對的",這才是中國父母最讓孩子感到無力的一面。

多少父母總是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端起架子,高高在上,以不可反駁的態度去看待孩子,更不願意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去平等交流。

但是孩子也是人,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日本的伊坂幸太郎有這樣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通過考試,就覺得毛骨悚然。"

孩子有優異與否,父母自然也有合格與否。

我並不是要求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先去理解孩子,但是當父母與孩子存在分歧時,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既然是溝通,就應該彼此理解,而不是父母仗著"我是你爹媽,所以你應該聽我的"。

孩子應該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你要相信爸爸媽媽無論做什麼,無非是因為對你的愛與期望。父母也應該理解和懂得孩子天性,而不是一味的端起架子去要求孩子應該怎樣怎樣。

力的作用本來就是相互的,孩子憤怒,父母的情緒也會膨脹;父母咆哮,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也會叛逆;孩子有話認真講時,父母理應去傾聽和懂得;父母溫柔時,孩子也應該給予父母最大的理解和包容。


【"花影故事"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花影故事,你心中的故事,在晨曦陪你甦醒,在夜裡陪你安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