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朝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明知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卻不抓,這是為什麼?

夏傑


或許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清朝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而不被抓是一種奇怪現象,但在當時而言,偷銀子被抓才是奇怪現象。而他們不被抓的原因就是當時清政府制度僵化,體制內的官員已經腐敗到了極致。




一件小事引發的庫丁偷銀案

時間來到1842年底,京城萬泰銀號的幾個夥計到衙門報案,聲稱東家張亨智夥同一名叫做張誠保的庫丁盜竊銀庫藏銀。很快案件轉到了刑部,沒想到的是,這件普通的事情竟然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了鴉片戰爭之後全國矚目的焦點。

經過刑部的簡單審理,理清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原來在十一月初二這一天,銀庫庫丁張誠保的哥哥張亨智準備為自己的兒子捐一個知州[從五品]的官職。當時張家人帶了11袋銀子,共計一萬一千多兩,由於當天捐官的人員比較多,張家人從早上等到傍晚,成為了最後一個。

等到張家人將銀子入庫的時候,庫丁張誠保故意謊報數目,入賬的人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張誠保從捐銀之中偷漏出了4袋銀子,共計4100多兩。




張家人拿著4袋銀子走出銀庫後,銀庫的同夥迅速走了過來,並且分走了自己應得的那一部分,同時一些不相干的庫丁也乘機勒索了一筆。

分贓的事情處理完之後,張家人抬著銀子存到了張亨智開辦的萬泰銀號,當然他也會給張亨智一定好處。當時張亨智和庫丁張誠保的談話被萬泰銀號的幾個夥計聽的清清楚楚,所以幾個夥計要挾東家張亨智分給自己一定好處,否則就報官。最終夥計和張亨智沒有談攏,才出現了開頭夥計狀告東傢伙同庫丁偷銀的事情。

此事在第二年三月上報給了道光,道光不關心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他最關心的是區區一個庫丁家庭竟然能夠隨隨便便拿出一萬多兩銀子捐五品官員,國庫銀子的虧空到底有多少。於是道光派遣了刑部人員徹查銀庫虧空,不查不知道,等到刑部查清上報之時,差點沒把道光嚇死。



刑部尚書惟勤核實情況後上報,戶部銀庫應有存銀1218.2萬兩,但實際存銀僅為292.9萬兩。這也就是說戶部的存銀被盜取了925.3萬兩,虧空竟然達到了76%。

看了奏摺後,道光帝憤恨交加。當時的大清剛剛經歷了鴉片戰爭,而且河南黃河決口,百姓民不聊生,可以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於是道光立刻下令,必須嚴查庫銀被盜一事。



庫丁偷銀的經過

事情很快查清,從乾隆晚年開始,清朝銀庫早已經形成了偷銀子的風氣,整個體制內,上至官員,下至庫丁,沒有任何人的手是乾淨的。

在偷銀子的過程中,底層的庫丁方法最為奇特。

當時銀庫管理的規定為,進出之時必須裸體進入,然後換上指定的工作服,工作結束後脫下工作裸體而出。出來之後還會接受檢查,張開雙臂和嘴,防止夾帶。

看似嚴格,實際上卻沒有防止庫丁的獨門絕技。當時的庫丁都是滿人,據《見聞瑣錄》中記載;這些庫丁世代相傳,子而孫,孫而子,有的家庭從乾隆年間到道光時期已經從事庫丁的工作60多年。




這些滿族的庫丁在世代傳承的時候,學會了一項絕技——肛門藏銀。他們在很小的時候開始練習在肛門內夾帶東西,最開始夾帶雞蛋,之後換成鴨蛋、鵝蛋。等到最後能夠夾帶5~10個如銀子一般大的鐵球就算成功了。之後他們會掏6000兩銀子向庫吏購買一個庫丁的職位。

當然成為庫丁之後,他們也不是每天都可以盜竊銀子。一般情況下,每個月只有4~5天可以進去銀庫工作,每次他們會盜竊出5~10錠10兩的銀子,也就是說每個月能夠盜竊50~100兩銀子。三年的下來最少也能夠盜竊1萬兩左右。



除了肛門藏銀之外,庫丁由於在銀庫中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必須攜帶水壺進入。冬天的時候,他們會將銀子藏入水壺,然後等水壺的水結冰,等出庫檢查水壺時,銀子就無法倒出來,因此也可以多盜取一定的銀錠。

庫丁通過技能盜竊畢竟有限,一些庫吏通過職權之便盜竊才是大頭,他們每次動手都是成千上萬,甚至十幾萬。

有人說他們盜竊難道皇帝就不查嗎?實際上從和珅掌權之後,乾隆根本沒有對銀庫進行的有效的核查。到了嘉慶時期甚至形成了規定,每當官員例行檢查的時候,庫吏都會給予大量的好處費,核查人員收了賄賂,自然和庫吏沆瀣一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根本就沒有任何人去核查了。




最後說一下,道光這一次對銀庫的徹底核查之後,有321名官員涉及此案,庫丁更是多如牛毛。另外道光雖然下令追繳虧空的白銀,但也僅僅追繳回363萬兩,與925萬兩的虧空相差巨大。


我是越關


銀庫是清朝地位之最的國庫,自然會派不少庫兵守護著國家的銀兩。然而尤其在道光年間,守衛庫兵竟然從銀庫中偷取銀兩靡然成風。


清朝庫銀丟失情況多嚴重?

紙永遠包不住火。由於銀庫庫兵的銀兩分配不均以及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最終小到底層官兵、大到宰相大臣都想極力掩飾的黑幕被揭開。

道光皇帝勃然大怒,這整個國家吃飯的國庫銀兩竟被他們揣入腰包,太荒唐了!

於是道光帝派刑部尚書前去調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嚇一跳。原本銀庫裡應該存放1218萬兩的白銀,但現在卻不足293萬兩。堂堂一個國庫,竟然不明不白被拿走了925萬兩銀子,這對道光帝更是火上澆油。

然而無奈的是,上哪兒去追回這空缺的925萬兩白銀呢?補全國庫簡直是無稽之談,道光帝也心知肚明。這偷拿庫銀的事已不是一年兩年了,小到庫兵,大到朝廷大臣,如果將他們一一抓獲,必將會影響到朝廷局勢及運行。


所以,道光帝下令,將經手過庫銀的庫兵以及銀匠全部關押;並按一定比例進行處決,其家屬被髮配邊疆。

擔任過庫官、大臣等官員,依據在任時間每月受罰上交一定銀兩,若已離世,則由其家屬減半代付。

然而從之前的種種跡象來看,這些庫銀的丟失一定是因為內部的人堅守自盜,否則丟失了這麼多的錢,怎麼可能沒人發現。

想要成為銀庫庫兵都需要什麼要求?

一般銀庫會僱傭13名庫丁,他們也不是能天天干活的。因為戶部銀庫每月只開放9天時間,這樣他們才得以進入銀庫“工作”。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備成為庫丁的條件,庫丁必須能夠承受得起1000兩白銀的重量(也就是現在的74斤左右的白銀重量)。


不光是這樣,還得承重走十幾步路,並能跳過銀庫高高的門檻,這樣才能成為“百裡挑一”的庫丁。

對於這樣能撈到不少油水的庫兵一職,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所以我們大可以想象出庫兵一職背後的水有多深。

他們必須先備好大概6000兩左右的白銀賄賂戶部官員,才可能成為庫丁。

然而庫兵是如何偷運白銀?

我們好奇的當然是庫兵如何將白銀偷運出來的,因為我們知道進入國庫,一定是戒備森嚴。更何況按照規定,庫兵進入銀庫前必須脫光了衣服進去,還要接受官員檢查等等。

歷史上並未對此有所記載,民間說法可有不少:

以身藏銀:就是有這樣一種人,專門為了從銀庫裡偷運白銀而訓練了一群孩子。開始他們訓練孩子將鵪鶉蛋塞入自己的“穀道”(你懂的)之中,在習慣了之後,他們會讓孩子塞入雞蛋。


如此下去便是鵝蛋、鐵丸(約300克重)。在習慣了放入一個鐵丸之後,他們會要求孩子增加鐵丸的數量,增加到了十個,這才達到了訓練的標準。

因為十個鐵丸大約為100兩白銀,最終這些孩子訓練成功後,會被送去當庫丁。

以壺藏銀:這第二種說法便是到了寒冬,庫丁便要求攜帶水壺,以便口渴時喝水。到時候就將銀子置於壺中,而城內必定寒風刺骨,壺內的水會被凍住,也把銀子給凍住了。

所以在官員往下倒水壺的時候,銀子並不會從壺中掉落,因此也就不會被發現了。

為什麼不管,背後有誰包庇?

一個國家的國庫竟有近七成的白銀流失,為何等到快要虧空的時候,皇帝才會知曉呢?這其中的貓膩,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從最底層的庫丁到皇帝,這中間會經過非常多的關卡。那要是皇帝以下的大部分官員都心懷不軌呢,他們合夥將皇帝一人排除在外,皇帝不知情,他們當然會愈加肆意妄為了。

庫丁們當然不敢那麼幹,但是身處高位的大臣官員們敢那麼做,有這些人撐著腰,庫丁們自然也不會擔心了。其實除了庫丁那樣一點一點搬運之外,那些有權有勢的官員也會大量大量地轉移白銀。

到清朝滅亡,銀庫裡還有多少錢?

如此一來,清朝滅亡後,國庫中的銀兩所剩無幾,那麼究竟有多少呢?曾經有人在清朝滅亡後打開過國庫的門。

但令人錯愕的是,竟然只有幾千兩銀元靜靜躺在那裡,實在是讓人百感交集啊!

文|姜樂樂


史之策


1843年初,大清戶部的庫兵張誠寶的侄兒想捐個官乾乾,於是張家人帶了1萬多兩銀子到戶部,但在過秤的時候,張誠寶故意作弊,只過秤,不收錢,只開了收據,錢原路返還。

但這事兒由於牽扯到戶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利益分配,有人威脅要舉報,有人索取封口費,但遭到了張誠寶的拒絕,於是這事兒很快就被捅了出去,由於事關重大,甚至被爭到了朝堂上,最後越描越黑,紙再也包不住火,戶部多年的黑幕被揭開,道光皇帝大怒,下令徹查。

道光皇帝此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幾年前的鴉片戰爭讓他耗費了幾千萬兩銀子的軍費和賠款,黃河的連年水患也耗費了2300萬兩銀子,而大清年收入才4千萬兩白銀,這錢實在不夠花,道光皇帝望著列祖列宗,心裡真是憂傷的很。

此時作為國本之一的府庫竟然出了大問題,皇帝自然明白戶部的積弊已經不是幾年的問題了,決心徹查到底,他派出由幾個大學士、刑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核心重臣掛帥的調查組進駐戶部,

開始了徹查。

在皇帝的高壓之下,調查的效率非常高,很快就查明瞭,戶部賬面上的銀子是1218萬兩,但實際庫存不足293萬兩,缺口高達925萬兩。

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道光皇帝幾乎崩潰了,本想著還有1000多萬的家底,如今只剩200多萬,這日子可怎麼過?

對於這些流失掉的銀子,幾乎沒有追回的可能性,過去的幾十年裡,戶部和府庫官員先後有幾百人,負責銀兩進出搬運的庫兵更是數不勝數,大多數早已不知所蹤,這些錢怎麼被盜的,怎麼流失的,去向如何,幾乎就是一筆爛賬。

即使皇帝再大發雷霆,這些銀子還是追不回來,在那個落後的靠騎馬傳遞信息的時代,上哪兒追去?

眼看著這個調查組也追不回銀子了,道光一怒之下,下了一道殘酷的命令:過去幾十年,至少在他當皇帝的這20幾年裡,凡是經手庫銀的庫兵、查驗銀兩的銀匠能找到的全部抓起來,並按比例處斬,他們的家屬妻妾子孫全部發配到新疆給兵丁為奴。

為了挽回損失,道光下令:從嘉慶5年到道光23年,這幾十年裡,凡是擔任過庫官、查庫御史的官員,按照其在任時間計算,每月罰1200兩銀子,如果已經死了的,家屬減半繳付,戶部官員也按比例罰繳,而主管庫銀的大臣也予以罰款,最多的一個大臣被罰了十幾萬兩。

最終,道光帝好歹拿回了幾百萬兩銀子,殺了許多庫兵,雖然沒補全,但也算出了口惡氣。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戶部就這麼悄悄地流失了幾百萬兩白銀,顯然這裡大多數是被人給偷的,通過螞蟻搬家,積少成多,一步一步造成了巨大的虧空,而能偷的,也就那些負責搬運的庫兵了,他們怎麼做到的?上頭為什麼沒有懲罰?

按照戶部的規定,不管是酷暑嚴寒,庫兵在進入庫房前,必須脫光自己的衣服,然後依次進入庫房,再穿上統一的工作服,工作結束後,在監督官員的注視下,再脫光衣服走出庫房,在庫房前的大堂上,他們還要接受官員的檢查,比如把自己的雙手展開,兩腿微微蹲下,或者跳躍幾下,把嘴巴張開等等,防止他們把銀子夾帶出去。

最後檢查完了,他們才能穿上自己的衣服離開。

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庫兵們為了盜銀子,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銀子塗上豬油塞入肛門,直接塞入腸道內,一次最多可塞入80兩銀子,不過這很考驗人的忍受能力,搞不好沒幾年屁股就殘廢了,很多庫兵是孩子接老子的班,為了將來偷銀子,從小就要刻苦練習……

而到了冬天,他們也有辦法,以喝水的理由帶上茶壺,到時候,把銀子放入茶壺內,北京城那麼冷的冬天,水很快就凍住了,順便把銀子也凍在了水裡,出門檢查的時候把茶壺往下倒也出不來,就這麼矇混過關了。

對於庫兵們的盜竊,官員們就沒有發現嗎?

其實每年負責庫銀的官員都會進行查庫,但往往就是一種形式主義,官員們來了,往往就是查查賬本,檢查一下檔案,看一下庫房現場,幾千幾百萬兩的銀子也未必正兒八經去點檢、抽檢,最後就提出一些工作要求,然後接過庫兵們笑納的紅包,就一走了之。

在嘉慶道光年間,每次遇上上頭派來的御史來檢查,府庫官員都會獻上3000兩銀子,而御史的隨從都會收到300兩銀子,在這麼豐厚的紅包之下,檢查就流於形式。

而整個庫房,從庫兵到官員,就成了一個賊窩。


雲中史記


庫兵偷銀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進出銀庫都是要脫光的,而且嘴都要張開,發出哦哦哦的聲音,以表示嘴裡沒有含著銀錠。

那麼這種局面下,庫丁怎麼偷出銀子呢?你可能已經想到了,用肛門夾帶。據說偷銀子的庫丁都是從小訓練,最早在肛門裡塞塗了油的鵪鶉蛋,然後換雞蛋,從一個到幾個,據說練的最厲害的可以塞進去七八個,這樣的庫丁到了庫房裡,一趟偷個幾十兩官銀一點問題都沒有。

實際上,這種手法雖然看似隱蔽,但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庫房官員看守庫房幾十年,銀子多少自己心裡沒有點B數?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庫丁的作案都是團伙性質的,其中的大頭都是孝敬給了管理庫房的官員,甚至很多庫丁本身就是這些官員培養的。

你想想,能夠系統性的給這些庫丁從小進行訓練,那肯定不會是一般的小勢力,而是成組織成規模的集團。這些集團的頭頭要麼跟庫房管理官員有關係,要麼乾脆就是監守自盜,至於整個過程中最辛苦的庫丁,他們拿到的都是小頭。

偷盜官銀是誅九族的罪名,所以這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有些官員就是發現了他們的勾當,攝於其淫威,也不敢直說。畢竟,誰會招惹亡命徒呢。


扣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銀吃銀,這在清朝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奇怪的是,上級明知這種現象卻放任不管,這究竟有什麼奧秘?

清朝一共有兩大銀庫,這兩個銀庫截然不同。

一個是國庫,由戶部執掌,國庫的庫銀屬國家所有,必須經過嚴格審批手續才能開支,任何人不得隨意從中支取銀兩,皇帝也不例外;

另一個是內庫,由內務府掌管,內庫中的庫銀歸皇帝所有,皇帝可以自由支配。

相比皇帝自己的內庫,國庫的守備十分森嚴。

如今各級國庫都由武警守衛,而清朝的國庫是由專門的庫兵守衛。出於對漢人的不信任,這些庫兵只用滿人,不用漢人,而且世代沿襲,祖祖輩輩只幹守國庫這一件事。

守國庫是件很枯燥單調的事情,而且風險比很大,萬一出了安全問題,可是掉腦袋的事情,但滿人對這個職位仍是趨之若鶩,想方設法謀取這個職位,甚至要花很多銀兩去賄賂管事的官員,希望能得到庫兵這個職位。

滿人之所以如此執迷當庫兵,是因為這個職位油水很大。

戶部為了保證國庫安全,要求進出國庫的人必須脫掉衣服,一絲不掛,防止有人夾帶銀兩出庫,這就像如今一些金銀首飾加工廠,對工人的人身檢查也十分嚴格。

可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庫兵還是有辦法偷銀子,他們經過長期訓練,把肛門擴張,讓直腸適應藏匿硬物,然後把銀子塞進肛門和直腸裡,偷偷夾帶出去,雖然這種“肛門納銀”每次能偷的數量有限,但這可是無本的買賣,而且日積月累,是一筆十分驚人的額度。

宋人筆記小說《鶴林玉露》曾記載一個“水滴石穿”的故事。

話說名臣張乖崖曾為崇陽縣令,有一天,他偶然發現麾下一個管錢庫的小吏頭巾下有一枚錢,張乖崖質問這個小吏,小吏不以為然地說,這是從庫房中拿的。

張乖崖十分生氣,下令打小吏的板子,沒想到小吏理直氣壯,反而質問說:“一枚錢算什麼!你就要打我?我看你敢不敢殺我!”

張乖崖更加氣憤,揮筆寫下判詞說:“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寫完之後,張乖崖親自揮劍,把這個小吏當場斬首!

張乖崖能發現小吏“監守自盜”,難道清朝戶部會不知道嗎?

當然不是,他們不但知道,還一清二楚,但他們不管。

為什麼呢?因為庫兵只是小蛀蟲,他們才是大碩鼠。

康熙晚年時為政十分鬆弛,導致官場貪汙成風,吏治腐敗,各級國庫是貪汙的重災區,無論戶部國庫還是地方各級國庫,在一個個大碩鼠、小蛀蟲的鯨吞蠶食下,虧空極其嚴重。

庫兵從國庫中偷銀子,好歹是小偷小摸,但戶部各級官員、朝廷高官和滿清貴族,對國庫可是明目張膽地拿,就連很多皇子阿哥們都和戶部官員勾結起來,大發“國庫財”。

反正是國家的錢,不拿白不拿,傻子才不拿,膽小鬼才不敢拿。

當大大小小的官員們都從國庫發財時,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在了一起,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大家彼此心知肚明,誰也不說破,一起悶聲發大財。

可以說,凡是知道國庫秘密的人,都是從中受益的人,絕不會站出來舉報,若誰壞了規矩,那可是一牽連一大批,拔出蘿蔔帶出泥,所以沒人會去追究小小的庫兵。

在這種官官相護、塌方式的腐敗下,國庫虧空十分可怕,雍正未繼位時就對這些現象十分清楚且深惡痛絕,當他下定決心整治時,經過盤點發現:

戶部的國庫虧空竟然達到250萬兩,山東一省的國庫虧空也有50萬兩之巨!

雍正反腐的決心前所未有,對涉事的達官顯貴、王公貴族一概不放過,主管戶部的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各級官吏,被責令均攤賠償150萬兩,歷史上聞所未聞。

雍正的十二弟允裪曾主管內務府,被責令對內庫虧空負責,被迫將家中貴重財產當街變賣,彌補內庫虧空;雍正的十弟允䄉因此事賠償白銀數萬兩,因為湊不夠數,被雍正抄家。

在雍正雷厲風行的整治腐敗下,吏治為之一新,各級國庫重新變得充實。

但好景不長,雍正死後,乾隆繼位,這個敗家子很不贊同雍正的嚴苛,反而仰慕康熙的寬仁,不但自己享樂奢靡,還放鬆對官員的監督約束,清朝國庫很快為之一空。

所以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中,雍正才是對清朝國力強盛最最重要的貢獻者,可惜後世只講“康乾盛世”,完全忽視了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庫兵,顧名思義,就是守倉庫的士兵。最有油水的,那必定是清朝守銀庫的士兵,據說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叫做“一個銀庫小郎中,十個皇帝也不換”。由此就可以看出來銀庫的士兵是多麼的有油水可撈,上面吃肉,下面總要喝口湯才行啊。

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清朝這些肥差全都是滿人,沒有一個由漢人,就算是漢人,那也必定是冒充滿人身份滴,就算是是搬運銀子的體力勞動者庫兵,也全都是滿人擔任,他們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偷銀子,各種小手段,小技巧層出不窮。

當然為了防止他們偷銀子,清政府特意規定:無論春夏秋冬,庫兵渾身上下都必須一絲不掛,工作完畢,還要雙臂平舉,兩腿微蹲,學兩聲鵝叫,以證明沒有私自夾帶國庫銀兩。按理來說,這麼嚴格的檢查,怎麼可能能夠把銀兩帶出去。

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庫兵為了把這白花花的銀子帶回去,專門練就了一門絕技,那就是用肛門來藏銀子,據說技藝高超的一次能夠藏銀上百兩,就算是新手,也能帶上幾十兩出去,這才是赤裸裸的油水呀。

當然,還有文雅一點的辦法,那就是京城灰塵較大,一開銀庫庫門會有很多灰塵灑落,需要大量灑水,腦子靈活的立馬想到了一個好點子,那就是準備一種帶夾層的水桶,趁人不注意將銀子藏到裡面,晚上便可以大搖大擺的帶出去,還不用像肛門帶銀一樣,需要多年的訓練,而且最後三年庫兵當完之後,往往身上一身的病痛,果然幹啥都需要一個好腦子呀。

每天丟銀子,為何沒有人查呢?

首先,那邊是庫款出入,從來都是隻有一個大概數,根本就數不清,也就是說,銀庫本來就是一筆糊塗賬,想算都沒有辦法算,如果有人問今天放出多少,應存多少,管理人員必定張口結舌,一問三不知,由此,也使得庫兵偷銀愈發大膽。

其次,那便是銀子在搬運過程中是會磕磕碰碰的,由此就會造成大量的損耗,這些被偷的銀子完全可以劃分為損耗,就算是來了專人檢查,也根本什麼都查不出來,具體的損耗只能視情況而定,根本沒有一個標準。

最後一點,那就是庫兵偷銀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潛規則,就彷彿“後廚沒有乾淨手一樣”,那麼庫兵想要好好的偷三年,那必須好好的打點上級,銀庫小郎中,一個芝麻大小的官,他們都需要好好的打點,因此,官員來了銀庫辦公,那就純粹是躺著賺錢的,為了好好享受,那必定需要再打點自己的上級,如此一層一層打點,上下包庇,偷銀更是相當於被默許一般,抓賊,那邊是在找死,利益鏈太廣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沒有什麼人幹嚴查,就算是被查到了,最終也只能抓到幾個替死鬼罷了,偷銀子最終還是會進行下去,根本無法杜絕,所以也就沒有人敢查了。


盪漾飛劍356


有人說,清朝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明知庫兵從銀庫裡偷銀子卻不抓,這是為什麼?

在大清時期,有一個官職特別特殊,因為做這個職業的人並沒有實權,反而還做的是苦力。他們這類人,不會有人給他們塞銀子求辦事,但他們會自己給自己“塞銀子”。大家好奇這類人是什麼嗎?他們就是庫兵。當時很多人都想要去當庫兵,因為幹這一行的人可以明目張膽的偷銀子,可以說這是他們默認的行為。



曾經在道光年間就發生了一件讓帝王憤怒不已的事情,國庫中的真金白銀,居然無緣無故的就少了1000多萬兩,這可等同於王朝全年1/4的收入。這件事當然是大事,於是道光帝就下達命令,務必要將此事查清,結果查完發現,銀子居然全部都是那些庫兵們偷盜的。這就挺讓人好奇了,庫兵們在搬銀子的時候,就是為了防止他們偷,所以都不准他們穿衣服。他們去之前會將衣服脫了進去,然後換上裡面備好的衣服,出來時又要把裡面衣服脫了,光著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都還能偷走銀子,也真挺讓人好奇。



若知道了他們的方法,也只能佩服不已,這一個個的都是狠人。他們為了拿銀子,提前就做了很多練習,用豬蹄,雞蛋之類的東西塞進屁股裡面。這樣經常練習以後,他們的屁股就可以用來成為藏銀子的地方,以此偷偷的拿走銀子。但這也是有後遺症的,這些庫兵們老了以後基本都會有脫肛的問題出現。



其實庫兵們的這種方法難道就真的隱蔽嗎?當然不是,許多監察的人都知道他們會偷銀子,可卻不敢抓他們。這條利益線上涉及的人太多了,動一個就會牽扯很多人。庫兵這類沒有實權卻極為吃香的工作,誰都想去幹,可以說競爭壓力特別大。若是沒有一些關係網,這些人都進不去。而要維繫關係網也得用銀子,庫兵們偷拿出來的銀子又會送一些給其他有權有勢的人,以此來保平安。因此,對於這類偷銀子的庫兵,他們不是不想抓,而是不能抓。


漠外孤舟


在道光23年(1843年),清廷發生一件大案“追繳戶部銀庫虧空案”:戶部銀庫竟然虧空925萬兩!

要知道,和珅被抄家時,抄出的現銀只有白銀300餘萬兩,黃金3萬多兩。大約只是道光23年戶部虧空案涉案金額的三分之一。

這件虧空大案是被一件小案子牽扯出來的。

戶部銀庫庫丁張誠保有一位兄長,叫張亨智。張亨智師萬泰銀號老闆,他想為二兒子捐一個監生。於是,在道光22年(1842年),張亨智讓姐夫週二帶著11474兩白銀(分11個口袋裝著)到戶部報捐。因為當時捐監生的人多,直到傍晚,才輪到週二交庫。週二指揮幫手張五將銀袋搬進銀庫門內,庫門內每稱量一袋,張五即再搬一袋進庫。

倉促之際(也有可能是存心的),庫丁張誠保將第2袋誤報為第3袋。而此時,查庫御史與庫官均沒有聽出(揭露)其中的錯誤。於是,張誠保便更大膽地在報第7袋時捏報為第10袋。就這樣,張誠保幫著兄長共偷漏出4袋白銀,共計4100多兩。

之後,張誠保暗示張五將偷漏的銀兩趁亂攜出庫外,然後和週二一起運走。當時,在場的庫丁很多,都看見了張誠保漏報銀子的事。於是,這些人就攔住週二,搶拿一些銀兩。最後,有3700兩被運回由張亨智的萬泰銀號內。

此時,萬泰銀號的幾位管事人知道此事後,也來索要好處。張亨智不僅沒給,還將他們一頓臭罵。這些人氣不過,就把這件事捅到南城衙門。衙門覺得此事太大,就諮送刑部審訊。

第二年(道光二十三年)3月18日,道光看見刑部送來的長篇奏報,才知道此事嚴重性。道光說:“此等積慣舞弊之人,恐盜用已不止此一次”!於是,道光派出欽差大臣徹查此案。這一查不要緊,戶部庫銀的驚天虧空案被揭露出來。

3月26日,刑部尚書惟勤等奏報“戶部庫銀虧空”實際情況:實應存銀約1218.2萬兩,而統計存貯各項實存銀兩約292.9萬兩,實際虧銀約925.3萬兩。

道光帝憤恨交加,每年都有親王大臣清點庫銀,竟然沒有人報出此事!真是一幫喪盡天良,欺上瞞下的竊國大盜!

道光:“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

此時,清廷剛經過鴉片戰爭,正是缺錢的時候。

道光很生氣,但是,先追回來錢才是最重要的。於是,道光下旨,懲辦歷任銀庫司員、查庫御史、管庫王大臣、查庫王大臣等321位官員,按照任期賠錢!具體方法是:

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間歷任庫官、查庫御史,根據在任時長,按每月1200兩白銀罰賠;歷任管庫之王大臣每月罰賠銀500兩;查庫王大臣按照出任次數,一次罰賠銀6000兩;已經去世的,減半。(收銀150.5萬兩)

同時,道光還下旨追繳庫丁、書吏所侵蝕的庫銀,減平發放各項開支銀兩,沒收各省關“庫吏規費”等陋規收入彌補庫虧,增加徵收入庫歲銀的附加費。(收銀213.5萬兩)

最終,清廷共收銀約363.8萬兩,遠少於“虧空”。

對於那些經手出入及驗看銀兩之庫丁銀匠全部“處斬”,妻妾子孫均發新疆給官兵為奴。庫外當差的庫丁及該庫皂隸“判處絞刑”,其妻妾子孫均流二千里安置。

迴歸正題。

戶部虧空為什麼歷經四十多年沒人揭露?眾多親王大臣為何查庫時不揭露?庫外當值的庫兵為何不管?

這件案子,不是簡單的庫丁偷銀子。庫兵自己才能拿多少?按照清朝規定,戶部銀庫只有13名庫丁,每個月只有9天可以入庫。而且,在開庫的時候,庫丁也是輪值的,平均每人也就四五天能入庫。

按照庫丁“肛門藏銀子”的偷銀方法,(因為庫丁入庫要脫光了換衣服,只能藏在肛門)一次最多藏100兩白銀,累死這些庫丁也偷不了多少錢。真正的大老鼠,是那些高官。這些人相互串通,一起做假賬。入庫十萬兩,敢寫成50萬兩。同時,還讓下面的庫丁、差役全部參與分紅。

上面來人盤庫,就想法收買查庫的人。收買不了,就臨時找“銀號”借錢補上。或者,在銀庫中弄夾層,製造庫滿假象。甚至,造假銀子,以假亂真。

既然上面高官主導的,下面人也有豐厚分成,誰還管偷銀子的事?這也就是監守自盜吧。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事發生在道光年間,有一天道光皇帝突然想查看一下國庫到底還有多少銀兩,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賬簿上清清楚楚記載國庫本應該有1218萬兩白銀,而國庫目前僅僅只有不到300萬兩白銀。

這一結婚讓道光皇帝都蒙圈了,國庫差入如此之大,少了900萬兩白銀,要不是親自去查看,根本不知道還有這等離譜的事存在。



道光本想下令徹查此事,將失蹤的白銀追回,並懲罰相關人員。但是他後來又仔細一想,又放棄了這種打算。因為他清楚國庫少了900萬兩白銀,肯定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發生了很久,甚至在前朝就已經開始了。


銀子肯定是看守的庫定監守自盜,但是明白人都知道他們又怎麼有如此大的膽,肯定是上面有人指使。倘若道光這回不查看,這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被揭露,滿朝文武估計上上下下都分了一杯羹。道光自然不會糊塗到抓了所有的大臣,因此他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麥地傳奇


1843年(道光23年),隨著一支由幾個軍機大臣,大學士,以及刑部尚書等組成的監察隊伍入駐戶部,大清朝國庫的腐敗大案緩緩浮出水面。

調查結果顯示,戶部銀庫賬面金額1218萬兩,實際金額約293萬兩,925萬兩白銀不翼而飛。要知道大清朝一年國庫的收入才不過4000多萬兩。近一千萬兩白銀不知所蹤,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幾十年的時間,在戒備森嚴的銀庫拿走近一千萬兩銀子,若無外賊,必有內鬼!而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這一切還得從清朝銀庫的看門者——庫兵(或庫丁)說起。

一、庫兵——6000兩白銀是入場券。

在大清銀庫中,除了一些中高層的管理人員,離白銀最近的人就是庫兵了。庫兵是大清朝銀庫的基層管理人員,一般會招募13名庫兵,這些庫兵大都是身強力壯的漢子。但是並不是說你有一身肌肉就可以進銀庫的大門。

一般來說,要想成為庫兵,必須用至少6000兩白銀去打點關係,從銀庫的基層長官,中層長官,甚至一直到戶部尚書,你都得打點。雖然付出很多,但在銀庫裡工作,獲利自然是相當豐厚的,至於獲利的方法下面會講到。這些庫兵每個月有九天的時間在庫房裡搬運銀兩,因此只要將這9天好好利用起來,大把的銀錢自然是不用愁嘍!

但是,在每次庫兵進入工作場所之前,都要脫光衣服在大堂裡走兩步,下班時也是如此,他們的隨身物品也都要經過檢查,以保證倉庫銀錢的安全。那麼如此嚴密的檢查,銀兩到底是怎麼運送出去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二、庫兵有絕活,腸道當錢包 。

根據民間的傳說,第一種方法就是腸道當錢包的絕活。既然你要脫光了檢查,不能將銀子藏在身上,那就藏在身體裡啊。這些庫兵會將銀錠塞進自己的肛門裡(畫面太美,不敢直視),一般來說,這些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一個人的腸道大約可以放進上百兩銀子。

只要在脫光檢查時確保銀子不掉出來,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一出戶部倉庫直奔廁所,自然就可以將銀子拿出來分贓了。

由於銀錠都是橢圓形的,只要庫兵在進入銀庫之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做到。有些庫兵是直接聽命於上級某位大臣的,也就是專門為某些大臣偷銀子的職業庫兵,他們往往從小就開始訓練這項絕活,先從鵪鶉蛋開始,再到雞蛋,鵝蛋,經過這樣一套訓練,在腸道里裝下一百兩銀子自然是不成問題。

但是長期幹這個活,很容易感染,導致發炎甚至腐爛,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晚清,這些庫兵的結局往往是悲慘的,他們只是貪官汙吏牟取暴利的工具。

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冬天的時候將銀子凍在隨身攜帶的茶壺裡,由於銀子被凍在了鐵壺裡,再加之有茶葉的掩蓋,往往能夠得手。

三、沆瀣一氣,監察禁區。

有人說,這樣的活動持續了幾十年,為什麼沒有敗露呢?這當然是得益於晚清處處腐敗的官僚集團啊!庫兵在大清國庫中偷運銀子長達幾十年之久,其上級官吏不可能不知道,戶部的上下官員也不可能不知道,真正不知道的恐怕只有皇帝一人而已。上下一氣,官官相護,都想從銀庫中分一杯羹,自然構成了一張利益與腐敗相交織的大網,將所有的威脅都擋在外面,庫兵肆無忌憚地搬運銀兩,上級官員坐享其成。

我們都知道,明清都是有監察制度的,對於國庫這樣重地的監察,自然更加嚴厲。只要監察得徹底,再多的腐敗都不用怕。然而,悲劇的是,負責日常監察的官吏也淪陷在了這攤利益的泥沼裡。監察御史一來,三千兩雪花白銀送到你臉上,就連御史的隨從也能混到五六百兩銀子。這樣的利益誘惑,相信任何人都難以倖免。

倒是有一個不收賄賂的駱秉章,但是這些貪官汙吏為了讓這位瘟神遠離他們的利益之網。於是奏請皇帝將他的官位拔高,以脫離駱秉章的直接管轄。於是駱秉章的官位竟然奇蹟般的晉升了!恐怕連他自己也很難想清楚吧!

一群貪官汙吏,訓練幾個身懷絕技的庫兵,再賄賂幾個監察御史,就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從國庫裡拿走近一千萬兩白銀,真是觸目驚心!在道光皇帝的檢察隊伍查清情況之後,大批官員落馬,幾乎所有的有關人員都受到了嚴懲,追回了近900萬兩銀子。儘管銀子虧空基本被彌補,但是清朝腐敗的根源仍然存在,這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