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熱播,柴米油鹽的劇情讓觀眾看到一個普通家庭的酸甜苦辣,劇中人鮮明的性格和不同的處世態度也令人感慨、發人深思。而劇中倪大紅扮演的蘇大強,更是火遍了網絡,他的故事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身為家庭中的老人,卻無理取鬧,一不遂他所願,就哭鬧撒潑,擾得一眾兒女都不得安生。若是想全家都挺好,蘇大強很有必要跟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學習下。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朱熹身上有太多標籤了,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等等,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是一個教育家,並且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是唯一一個不是孔子的親傳弟子卻位列孔廟的教育大家,他的程朱理學不僅對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繼續引導著我們不斷地前進。朱熹不僅重視對整個社會的教育,對待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極其重視的。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朱塾,是朱熹的長子,他很好地繼承了朱家的血統,從小聰慧,深受朱熹喜愛。可是,父母的愛,總是過猶不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塾逐漸變得懶散起來,這個時候朱熹就開始關注到這個問題,並對他進行耐心的督促和教誨。儘管如此,朱塾的這個惡習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還仍然如此,這讓朱熹很是頭痛。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無奈之下,朱熹想起了儒學亞聖孟子的故事,決定仿效孟子,對朱塾進行“易子而教”的策略,決定將朱塾送到自己遠在浙江的的老朋友呂祖謙那裡去。呂祖謙,是同時期不遜於朱熹的另外一位儒學大家。朱熹,為了兒子朱塾的成長,也算是煞費苦心,臨行前還連夜親筆寫下了一封家書,叫《訓子從學貼》,在這封家書裡面,朱熹對朱塾循循善誘,定下了一系列的規矩,一位嚴父的愛子之情,躍然紙上。而朱塾也沒有辜負朱熹對他的這一番苦心,聽從父親的建議,在日後做到了禮部侍郎的位置。而反觀蘇大強,要是蘇大強能在蘇明成小的時候就拿出一個父親真正的樣子來教育他,想必蘇明成長大後也不會發展成為了一個啃老都啃得理所應當的米蟲吧。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朱熹將儒家學派的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對待兒子朱塾就十分嚴格,對待女兒卻體貼溫和。有一次,朱熹去看女兒和女婿的時候,女婿沈蔡不巧外出,女兒便熱情地招待父親。可是,由於自己的夫君是一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情中人,所以生活一直很貧寒,因此只能拿出蔥湯麥飯來招待遠道而來的父親,女兒感到很是羞愧。可是,朱熹不僅不嫌棄女兒拿出的粗茶淡飯,反而很高興地安慰女兒,覺得女兒準備的飯菜比美酒佳餚更加的可口,甚至還當場寫了一首詩,“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反觀《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一遇到明玉被欺負,就假裝去上廁所,從來都不會為自己的女兒伸張正義,更別談貼心問候了,作為一個父親,蘇大強是極其不合格的,尤其在妻子去世後,蘇大強的表現更是差強人意,作天作地的,擾得三個兒女都不得安生。反而自己優哉遊哉的,還學人家寫詩,“請君伴我一路行,青山綠水和鳥鳴,突發靈感心清淨,晝夜作詩到天明。”看看朱熹人家的詩,再看看蘇大強的詩,這就是差距!

@蘇大強,若想全家“都挺好”,就學學人家朱熹吧

說這麼多,筆者不是為了想要貶低蘇大強,而是看不慣蘇大強的所作所為。家,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每一位家人的所思、所言、所行,其實都影響著一個家庭的溫度,決定著一個家庭的走向。蘇大強,你可長點心吧,多跟人家朱熹學學,不行嗎?關於蘇大強的做法,大家都是怎麼看待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