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兄弟两人谁最昏庸?

花未眠8861


严格的说,兄弟俩还是有所区别的,至少,天启帝是庸而不昏,崇祯帝是昏而不庸,明朝立国自有制度,天启英年早逝留下权利真空,崇祯仓促继位,为有心人所利用,破坏了朝政平衡,因为用力过猛而导致国事衰弊,再难有所作为。

一:尚有一隙之明的天启皇帝

公元1621年,在明光宗朱常洛吃错药暴毙身亡之后,年仅十六岁的朱由校仓促继位,可能是志不在此,刚刚继位的天启帝顺势就将朝政大全一股脑的丢给了大字不识几个的魏忠贤,专心致志的搞自己的木匠去了。

长久抑郁骤得大权的魏忠贤为了巩固地位,开始大肆迫害当朝的清流正直之士,甚至于不止一次的想要除去当朝皇后(张氏,颇有贤名)和信王朱由检(后来的崇祯)。索幸天启帝尚有一隙之明,朝廷重臣任你残杀,我自不管,狗咬狗一嘴毛而已,但对夫妻之情和手足之义却看的非常重。所以魏忠贤也只能心有怨恨而又无可奈何。

时至而今,我依然认为天启帝虽然顽童脾性,但对于明朝立国的制度还是有些懂的,其人固然浑浑噩噩,沉醉于木匠生涯之中,貌似不理朝政,但当魏忠贤涉及到一些关键点的时候,还是很把得清利害关系的。

所以无论魏忠贤如何诋毁诽谤崇祯,他都不为所动,但就这份手足之情,就足以让历代帝王赧颜而愧了。在加上他临终之际“忠贤忠贞可计大事”的遗言,相对照崇祯铲除阉党之后的社会形势,也更加见得天启的庸而不昏了。

二:昏招迭出却不甘平庸的崇祯

崇祯继位之初,少年心性,气血方刚的,眼见魏阉乱党将大好河山霍霍的面目全非,江河日下。不禁忧从中来,心急如焚。

再加上当年魏忠贤屡次三番的想对自己下手,在身边爪牙文士别有用心的撺掇之下,雄心勃勃的少年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轻而易举的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一时间,市井之中,朝堂之上颂声不绝,纷纷以圣人贤君相期许。

所谓民不可以虑始,而可以功臣。生在帝王家却不知治国理政之术,纯然靠着满腔热血岂能振刷吏治,澄清澄清寰宇?没有踌躇满志多久的崇祯很快意识到治国理政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当年积极配合俨然圣人的东林士大夫们开始变得不那么面貌慈和,忠贞为国了。原本歌功颂德恨不能替他立圣祠的黎民百姓也开始对他破口大骂了。

此外,东北的满清虎视眈眈宛如饿狼,西北的闯匪逆贼气势蓬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朝中的士大夫们不仅没有治国弥乱之术,反而出入章台楚馆,争逐声色。而甚为自己所器重的袁崇焕更是大言炎炎,欺君罔上。偌大个天下,仿佛只有自己一人在为这国家生民劳心劳力,殚精竭虑。

纵观时势如此,深究其原因,无非在于开局之初,因为莽撞打破“两党相互制衡,皇帝居中遥控”的局势,以至于朝堂之上已经变质的东林党迅速膨胀,把控朝政。一党独大的态势既成,天下非此即彼,纵有清流也只能明哲保身,夹缝求存了。

三:人贵自知,然后顺势而为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我看来,崇祯资质一般,没有超拔脱俗的天资禀赋,充其量不过是个守成之君,决然不是开拓令主。只可惜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非要做些超出给人能力范围的事情。终至于棋错一着而满盘皆输的局面,岂不可惜可叹。

自古皇家只讲利弊,何曾有过是非?崇祯之败,败在是非之心太重而无统筹大局利害关系的观念。倘能守住本心,倘若能够牢记天启的遗言,坚守帝王的底线,居中制衡而不是亲自入场参与搏斗,纵然最后还是功亏一篑,至少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样背负千古骂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细想,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万历十五年以后,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就像身患绝症的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挂掉。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就是这个捶死病人的主治医师,他俩医术的高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大明朝“精神领袖”海瑞去世,半年后,一代战神戚继光病逝家中、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告一段落。万念俱灰的朱翊钧开始自暴自弃不理朝政。

整个大明朝风雨飘摇。他在等待气数,只要气数一到就宣告死亡。

然而,气数很快就到了。

什么是“气数”?说白了就是保质期。商品有保质期,食品有保质期,王朝也有保质期。王朝的保质期大概三百年左右。唐朝289年、宋朝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集结所有兵力向北京进发。这一年是属于他的气数,他将终结这个已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帝国。

在出发前,他发了一道榜文:“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虽然之前从没听说过李自成自学过易经卜卦之类的本事,但这次他却说对了。

崇祯上台前,憋足了劲儿干掉了那个死太监。本想过几天太平日子,可又出来党争。紧接着后金入侵,袁崇焕毛遂自荐承诺五年收复辽东。崇祯说好,你去吧,要多少钱你随便拿。五年后辽东不但没收回来,还被皇太极打到了北京城下。

好容易把后金送走,寻思卧薪尝胆忍几年。等把国内经济建设搞上去之后,再去收复黄龙府。可又赶上百年不遇大旱,又出来好多人造反。

派兵平叛。可打跑了一伙,又出来一伙。好容易把张献忠赶到四川、把李自成赶到山里,正准备一鼓作气……

皇太极又来了

好吧,接着打。一打就是大半年,等清军走后,之前被打跑的那些人又都出来了。

大旱,连续三年的大旱。

据现代专家研究,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就发生在崇祯十五年,而且是连续三年。我国历史上最冷的冬天,发生在崇祯十六年。

明朝的灭亡真的是天意,不信也得信。

崇祯很努力了,他每天要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黄金周,没有加班费。每天上班,不是跟言官吵架,就是看党派之间相互吵架。

他吃的很少,穿的很破,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这么少的睡眠时间还经常被被噩耗吵醒。

他夜以继日的干,撸起袖子玩命的干。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

崇祯是不幸的,虽然他已经很努力了。可比不幸还要不幸的,是他所做的这一切努力终究要失败。

崇祯与大他六岁的哥哥天启谁更昏庸我不知道,也不去做这口舌之争。可我肯定的说,崇祯更加的努力。




打开尘封的历史


崇祯皇帝谈不上昏庸吧,虽然崇祯皇帝有些刚愎自用,猜忌朝臣的毛病,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日薄西山,气数全尽,但总体来说,朱由检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只不过是天不遂人愿,大厦将倾,朱由检也是独木难支,最终只得煤山自尽,以身殉国。

而我们再来看一下天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期间,不问政事,一心摆弄木匠手艺,痴心于木匠活当中,乐此不彼。可是,他在传承木匠经典的同时却没有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致使大明王朝落入太监魏忠贤手中,致使整个大明王朝风雨飘摇。



也许是因为爷爷与父亲的关系,朱由校自幼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等到真的即位成帝,却是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文盲皇帝”,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朱由校对朝政事务的兴趣远远弱于自己喜爱的木匠事业,没有足够的文化事理来做支撑,朱由校做皇帝可谓之辛苦,只能在乳母客氏的忽悠之下将权力交给了魏忠贤。

在朱由校惊吓过度病痛缠身时,他就开始考虑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他将朱由检叫入自己的房间,同他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对朱由检的殷殷期盼可见一斑。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位好皇帝,也明白明朝在他的统治下百病缠身,苟延残喘,所以他希望胜过他百倍的弟弟朱由检能够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王朝这艘阔海扁舟。

朱由检在哥哥的拜托下接过了正值内忧外患的烂摊子,这一年,他才十六岁。即位后,他首先就大刀阔斧的清除魏忠贤一党,并且整顿吏治,平反冤狱。纵观历史列朝,朱由检都是位数不多勤于政事的皇帝。但是努力不代表就一定有回报,朱由检并没有如愿的将明朝重新带回原来的轨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明朝的亡国气象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崇祯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十四年,瘟疫爆发,十室九空,户丁尽绝,流民不断。国库空虚,朝臣却中饱私囊,当真是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最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煤山自尽,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撇开“昏庸”一词而言,如果让我将天启与崇祯两相对比,从勤政为公的方面来看,我会倾向于后者。毕竟作为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百姓们所需要的是崇祯这样的勤政皇帝,而不是不理朝政的天启。


妙龄老翁谈历史


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用昏形容朱由校,用庸形容朱由检更贴切。

天启皇帝朱由校喜欢木匠活,凡是他见过的东西,他都能依样做出来。他雕刻的花鸟虫鱼,人物走兽都栩栩如生,论木工手艺可以称得上状元,说他昏聩不明,似乎屈说他了。可是看看他是怎么当皇帝的,把“昏”字给他绝对合适。

皇帝的职责是管理国家,朱由校不去管理,任国家乱掉,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只知道嗨,开心就行,不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也不知到自己该干啥,典型的脑袋不清醒,说他昏不冤枉。

朱由校能当皇帝,东林党人有拥立之功。泰昌皇帝驾崩,东林党人方从哲、周嘉谟、杨涟等人闯入宫中,将光宗宠妃李选侍藏匿的皇长子朱由校拉出来,立为皇帝。朱由校应该知道报恩才对,可是他没做到。

朱由校爱玩,爱干木匠活,不问政事,而且玩得高兴时,木匠活做得投入时,最烦有人打扰。魏忠贤摸透了朱由校的脾气,专在这时请示工作,朱由校不耐烦,让魏忠贤自己做主,时间长了,大权就落在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专权大肆残害东林党人,朱由校不闻不问,任由魏忠贤胡作非为。

朱由校可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是皇帝,必须履行皇帝的职责,皇帝当不好,对不起列祖列宗。只是他能力有限,面对大明危局他没有解决办法,最后丢了江山。所谓庸就是无能,朱由检非常符合庸的特点。

阉党乱政之祸是朱由校引起的,可谓祸起朱由校,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清兵入关都不是崇祯引起的,朱由检只是没解决了。说白了,朱由校就是个败家子,朱由检只是没把家管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两人相比,天启帝朱由校相对昏庸。


天启帝在位时,滥用宦官,导致魏忠贤和客氏祸乱朝政。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并不断激起民变。而天启帝一心扑在自己的木匠是事业上,对此不闻不问。在对待后金的威胁是,还撤销了有胆知兵辽东经略熊廷弼,虽然在后金攻陷沈阳、辽阳后再次启用了熊廷弼,却在阉党的策划下,杀了熊廷弼,导致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

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从其即位伊始便勤俭勤勉,兢兢业业,努力去重拾大明江山,奈何大明朝已经被前几任皇帝折腾的风雨飘摇,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虽然他很努力,但还是无法力揽狂澜,加上他刚愎自用、独断专疑,导致或许可以挽救大明江山的袁崇焕惨死。

崇祯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只是生不逢时,若生在天启之前或许大明江山还可以多延续百年。崇祯对大明江山的无可奈何的那种绝望时有目共睹的,最好一死殉国,而天启帝却是吃了所谓的仙药而亡。

天启帝与崇祯在气节上就有太大差距,天启帝再活一世也不及崇祯分毫。

(纯属个人意见)


最青衣



若说昏庸,自然是天启帝朱由校昏庸了。

崇祯帝压根就不能说是昏庸好吗,崇祯帝这个人其实很难评价,不能说他是昏君、庸君,但更不能说他是圣主、明君。

崇祯帝自17岁匆忙登基以后,就像是一个努力奔跑的孩子,却因为不会帝王心术,只能看似很努力,却是越跑越不对,最后只能凄凉落幕。

要说昏庸,木匠皇帝朱由校肯定昏庸了。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朱由校登基时,在万历后期就已经一党独大的东林党,此时已经是尾大不掉了,所以朱由校想到了一个明朝皇帝惯用的招数,就是重用太监魏忠贤,以魏忠贤的阉党来压制东林党。

等到双方斗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天启帝再出来收场。不过可惜的是,天启帝却因为落水生病而死,早早的死去,使人也捉摸不透这位皇帝是真的昏庸呢,还是放长线钓大鱼呢。


宋安之





抚冥


如果从国家层面看,天启在位稳定住了关外局势,并花大价钱修筑了关宁锦防线使得后金不得不先征服蒙古,朝鲜稳定后方,明朝也逐步在关外站住了脚。在外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军队,将领滚固边防,国内也打压不纳粮的士绅地主充实税收,当然也重用了一个为历代所不能忍的宦官魏忠贤,国家政权也基本把持在自己手中,后人演绎的过于突出夸大,并没有考虑实际国家存续问题。

崇祯在位重用清流,恢复士绅地主的地位,国家财政破产,结果烽烟四起,边防破碎外敌入侵,内忧外患,最后国破家亡,自缢煤山!恰恰是这些清流最后葬送了国家,没几个人肯为大明陪葬,令人唏嘘的是陪崇祯死的正是那个为君子所不齿宦官王承恩。

从正统清修明史以来的一致看法来看,天启自然是昏君,崇祯宵衣旰食通宵达旦的维持国家,肯定不是昏君,只是两兄弟统治结局不同。历史需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俗世无垢


我就说一句,天启皇帝在位期间明朝尚能对后金保持战略攻势,西北农民起义也没有出现,天下基本平静(除了江南所谓的抗税事件……具体怎么回事大家都懂的!)而到了崇祯朝,明朝对后金的战略进攻彻底转向了防御,并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西北农民起义烽烟尽起,国家整体走向了混乱!另外天启皇帝被黑的不要不要的起源于一本宦官急于脱罪(此人被认为的九千岁一党,崇祯登基后逼死魏忠贤清查其党羽)的书《酌中志》!实际上查阅《熹宗实录》中的记载并没有后来《明史》中那样的,而是完全不一样的天启皇帝!


朱红血2233


change:

我们都知道,朱由检与朱由校是一对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也都是明朝末期的皇帝,而且朱由检是继朱由校上位的。

一般来说自古帝王家家没有情亲的,特别是皇子间争夺皇储继承大统,反目成仇的众多。然而这两兄弟不一样,他们兄弟俩关系很好。面对提问如果二选一决定谁最昏庸的话我投朱由校一票!

🎈朱由校,一心不在国家,只在木活工作上,一生热衷于木匠工作无法自拔,放纵宦官魏忠贤与其奶妈祸乱朝堂,没有对国家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度过平庸的一生。我想如果朱由校生在明间应该会是个有名的手艺人。<strong>

🎈朱由检和他哥哥完全是两类人,他不喜欢木匠,也不沉迷于昏庸,而是内心总想干一番大事业。虽然他比他哥哥明智,登基后迅速贬黜魏忠贤,还除去了这个心头大患。但是好景不长,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并且在山海关外还有后金满清的军队在虎视眈眈,而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控制不了这已经失控了的局面。
<strong>

所以综合来看,不能说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是这两位明末皇帝,是因为前期中期留下的隐患才致使大明朝一步步走向毁灭,作为当时皇帝的他们,也是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