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有骑兵联队,那么多的“东洋马”是怎么来的?

西方不败319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马都是来自日本本土。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重视到,马在战争中起到很大的作用。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为了防止被列强宰割,开始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而士兵打仗就需要匹好马,当时日本自己的马也就象头驴,根本称不上是马。因此,日本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公马来进行改良,军马改良成了日本对外战争中重要战略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改良,到了1906年,日本开始实行“马政18年计划”接着又是“马政12年计划”,共30年时间,终于使日本军用马几乎达到、有的已经达到了西洋马的水平。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东洋大马也就由此而来。经过不断培育改良后,东洋马杂交了8.7%阿拉伯马、7.2%英国纯种马、24.2%法国央格鲁-诺曼马、21.6%法国佩尔什马的血统。


抗战期间小日本的骑兵联队:

1、侵华日军基本组成编制以师团为主,师团以下编制依次为: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各级。

2、联队是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通常编制2500—3800人。一般将日军的联队视为团级单位。联队人数根据兵种的不同而定。主要兵种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等。

日军各兵种联队中步兵联队编制较为固定,人员达到3800,比当时的中国陆军步兵团大。但炮兵、工兵等联队人员编制浮动性较大,骑兵联队人员最少。

3、日本陆军在战争期间还组建了几种有固定编制但规模小于师团的野战兵团,包括独立战车旅团、机动旅团、海上机动旅团、骑兵旅团、炮兵旅团、警备旅团等。

其中骑兵旅团,下辖两个骑兵联队,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枝、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4、驮马制师团炮兵联队(山炮兵联队)辖4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3700人,1400匹马。

挽马制师团炮兵联队(野炮兵联队)辖3个大队,36门75mm野炮与12门120mm榴弹炮;或36门野炮与12门山炮,2900人,2000匹马。

5、骑兵联队下属没有骑兵大队编制,直辖4个骑兵中队与1个机枪中队,1400人。也有达不到这个编制的,如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第三师团骑兵联队只有2个骑兵中队、1个机枪小队,加上121人的联队本部,共452人,马429匹。新设“三单位制”,师团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人员、马匹都减少了,下辖1个骑兵中队、1个装甲车中队,队长为中佐或少佐。

辎重联队,在平时编制为2个中队。到了战时,则扩充为挽马中队6个,或者驮马中队7个,人员3461,马匹2612。联队长通常为中佐。

总之,日本在战争期间,马对日军相当重要,只不过编制稍微不固定变动比较大,但却少不了。

最后顺便说说日军编制问题

旧日本陆军的编制级别:联队下属大队、中队、小队、分队五级;联队之上为“团”,有旅团、师团两级;师团之上为军,方面军、总军三级。

从上到下依次为:总军—方面军—军—师团—旅团—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台镇改称师团,编制以步兵为主,并配有骑兵、炮兵、辎重兵等,平时兵员为一万人,战时可超过两万人。这是当时日本陆军最大编制单位。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为适应大规模野战需要,日军开始编设战役军团,组建第一军、第二军。每个军辖两个师团及若干独立旅团、联队,兵力三万人左右。第一军、第二军于战后1895年5月底解散。

日俄战争时,日本陆军再次编设战役军团,先后组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鸭绿江军等,每军辖2—3个师团,战争结束后各军解散。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的8月31日,中国驻屯军改编为第一军,另设第二军,统归新成立的华北方面军。此后,随着侵华日军的不断增多,相继增设许多新的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先后编成60余个军(包括6个航空军)。其中,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军共有20多个。1945年日本投降时,日本陆军共有52个军。

但是,侵华日军的军是战时编组单位,编制不固定,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军的司令官军衔通常为陆军中将,但一些地域军如关东军等,司令官可能是陆军大将担任。没有副司令官,司令官以下设置参谋长与参谋副长,参谋长为陆军少将,参谋副长为陆军少将或陆军大佐。

关东军原为军级单位准备对苏作战,1938年1月起关东军在师团之上设军的建制,关东军遂升格为方面军一级建制。1942年10月1日,关东军再升格为总军,下辖第一、第二方面军。因此,在1938年1月至1942年9月期间,关东军也是方面军一级的编制单位。

总之,日军战时编制相当复杂,根据战时情况随机调动频繁。不过规模比当时的中国军队大多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国军一个师打不过日本一个联队。其实是没理解日军一个联队就将近4000人。


血色黄昏的黄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军马的培养,花费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日本古代有马,但马非常的烂。他们主要是蒙古马种,很久以前经过朝鲜半岛输入日本。这些蒙古马本来就比较矮小,加上常年生活在日本岛国封闭的环境,无法获得新的基因。所以传统日本马很烂,矮小,力量弱,爆发力差。按照西方有关马的分类基准,身高148厘米以下的马都属于小型马,那么日本所有的马都是小型马。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改良军马。但军马不是枪炮,改良需要漫长的周期。一匹马长大就需要很多年的时间。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急需征调马匹身高超过142厘米的战马。虽然当时日本一共饲养了约150万匹马,但是经过军队严格选拔却仅能凑足3.5万匹,而且入选的军马也很少有超过1.42米。同时,这些参战的军马在战场上经常无故骚动、互相撕咬、蹶踢、嘶鸣,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攻击计划。据记载,日军第六师团炮兵联队在管制性情暴躁的军马时,还发生了270名士兵被马咬伤和踢伤的事故。

1887年,日本陆军保有的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厘米,与平均体高150厘米的欧洲军马相差了十多厘米。

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骑兵也曾经参战。当时日本骑兵平均身高1米5几,他们马只有1米三。

而法军的战马平均身高156.7厘米、德国军马则为161.2厘米,相差太远。

日本骑兵被白人骑兵嘲笑为:骑着大号老鼠的侏儒军团。

为了改善日本军马的品种,从明治维新开始引进西方优秀马种。

当时日军是高度依赖战马的,日军的师团需要大量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每个师团的马匹一般超过7000匹,而师团士兵也不过2万多人,相当于3个人就要有1匹马。

为了军马,日本军方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还有漫长的时间。

日本引进的优秀马种,主要是:


第一,阿拉伯马。

日本从阿拉伯地区引入了这种马匹。阿拉伯马匹的特点是外形优美,耐热,耐力好,速度也快。

在日本所有的依仗马,基本都是阿拉伯马充当,包括天皇的坐骑。

第二,盎格鲁诺曼马

这是法国诺曼底的诺曼马和纯血英国盎格鲁马的混血。

这种马不但体型高大,而且体力好,速度快,力量非常大,是优秀的军马。

日本军方经过反复试验,认为这种马最符合实战需要。

在二战期间,日本骑兵百分之七十五的战马,都是盎格鲁诺曼马。

第三,盎格鲁阿拉伯马

这也是一种混血吗,特点鉴于前两种马之间。

这种马的特点是速度快,体型优美,一般作为高级军官的坐骑,或者用于传令兵(要求马匹速度快)

第四,顿河马

这是著名的沙俄顿河哥萨克的坐骑。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经过十年改良的日本马平均身高终于达到了147厘米。但是在战斗中,日本马无论在体质还是数量上还是远远不如俄国顿河马。比如,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马只需六匹就可轻松牵引,而八匹日本马亦显得非常吃力。

日军就发现顿河马具有极强的耐力,力量较大,适应能力也超强,缺点是速度较慢,体型较为矮小,不太适合骑兵作战。

于是,顿河马也被大量繁殖,但主要作为驿马使用,也就是用来拉车或者背负辎重。

经过长达七八十年的培养,到了二战期间,日本的军马几乎都是高大的东洋马。即便日本民间用马,也达到了145.4-157.6厘米的体高。

当时日本规定,骑兵的战马必须超过153厘米,体重超过450公斤,不能有赘肉。

这个标准已经和西方战马完全相同。

可以说,战马的发展,也是日本明治维新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东洋马也成为高大的代名词。

萨沙记得林彪准儿媳回忆自己母亲的婚姻时写道:当时我的母亲是护士,身高接近1米7。在抗战那个年代,我母亲算是非常高的女人。那个时候,领导给我父亲介绍对象(他父亲是个大龄军官),让他看了这几个护士。我父亲看了一会,指着我妈说“我就要这匹东洋马”。


萨沙


二战时日本的骑兵部队,可谓是为日本侵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本军队二战期间的骑兵部队和辎重部队、炮兵部队所配的战马,不仅个高,体力还特别好,在长途奔袭,物资供给,正面冲锋等各方面能力上将中国马匹远远甩开,中国军人对这种东洋马也印象颇深。

难道日本一直就盛产这种高头大马?当然不是,它们也是经历过一个引进吸收的过程。

日本是个小岛国资源匮乏,连他们马匹的祖先蒙古马都是来自中国,但是经过历代繁衍之后就成了身材矮小的苏马了。

苏马平均体高120~142厘米,体型属于袖珍一类,虽然吃苦耐劳,生命力较强,但是用作于骑兵作战冲锋或长途运输这些差事,就显得有些萝莉了。

因为受地理和资源影响,日本人身高普遍不理想,再骑上身材更是矮小的马匹,简直都不好意思和其他国家的骑兵打招呼,西洋骑兵看到这一幕,也开玩笑说这是“一个侏儒骑着一只大耗子”,日本人相当难堪。


显然,仅靠日本自身马匹,是很难完成现代化军队建设的。

自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开始学习西方列强的建军思想,为了建立现代化骑兵部队,为以后对外扩张提供武力支持,听取德国建议引进外国马匹进行改良杂交。

1867年,拿破仑曾赠予日本26匹高大健壮的阿拉伯马用于马匹杂交,但又因为受制于马匹种类过于单一,马匹杂交数量质量都属于参差不齐的水准,马匹之间的近亲配种,导致新生马匹的个头仍然不理想。

到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日本马匹有了较大的变化,当然相比于欧洲骑兵驾驭的战马,日本的马匹在体力、奔跑速度、负重能力等各项技术指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相对于明治维新之前的马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根据统计,此时军马身高大多在135~138厘米之间。日本马匹一方面受制于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受致于时间的限制,毕竟基因改良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再加上日俄战争的到来,日本开始进行马匹改革,不仅对马匹的质量有着要求,更是因为日俄战争战线不断的扩大,对马匹的数量也增加了需求,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骑兵的速度,负重,冲锋能力都远远逊色于俄国骑兵。

为了鼓励本土居民进行马匹改良,也为以后战时马匹征用提供方便,日本政府开始免费为居民提供马匹杂交服务。

日俄战争中反映出来的战马差距,促使日本开始大量引进顿河马、安格鲁诺曼、纯血阿拉伯马等世上比较优良的各类战马,进行科学的繁衍杂交养成计划,通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日本的战马无论是体量、高度,还是耐力等指标,都有了大幅攀升,到了二战期间,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可以比肩欧洲战马。


在身高方面,日本马的身高达到了160厘米,甚至高过了平均身高只有150厘米多一点的日军士兵,这个时候的日本马才逐渐有了与欧洲马正面抗衡的能力。


历来现实


日本的骑兵编制和步兵相仿,也是由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组成,不过规模要小的多,一个骑兵联队由四个骑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组成,大约有1400人左右。

日本骑兵所用的马是以盎格鲁诺尔曼马为主。日本本土的马与蒙古马种同源,平均体高120~142厘米,比较矮小,虽然吃苦耐劳,生命力较强,但是用于骑兵冲锋显然有所不足。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军事改革,骑兵也是改革内容之一,其中骑兵所用的马匹也是改革重点。由于传统的日本马有所不足,所以在法国军事顾问团和骑兵指挥官秋山好古的建议下,日本引进了不少良种马。

日本引进的马里一种的是阿拉伯马,阿拉伯马外形好, 能力强,所以主要用于天皇和近卫骑兵。还有一种是盎格鲁阿拉伯马,这种杂交马主要用于高级指挥官的座骑或是传令兵。而日本骑兵所用的马则以盎格鲁诺尔曼马为多。

盎格鲁诺尔曼马是英国纯血马和诺尔曼马杂交的品种,体形高大速度快,是一种非常优良的马匹。

在日俄战争里,日本骑兵多次击败以骑术著称的俄国哥萨克骑兵,显示了军事改革的威力。在战争中日本也缴获了不少顿河马,不过这些马大多用于步兵、炮兵部队。

到抗日战争,日本骑兵还是使用盎格鲁诺尔曼马为主,都是由日本国内专门的马场培育,每一匹马都有身份证,证明其血统,所以还真的基本都是从日本本土运输而来。

在战争后期,由于马匹的损失得不到补给,也有部分部队使用了一些在中国掠夺的马,不过这种仅仅是临时性的措施。


不沉的经远



日本本土只有包括木曾马、宫古马在内的几种小型马。虽然日本曾长期与中国交流,但在马政方面,却一直乏善可陈。直到公元8世纪,日本才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的牧场—御料牧场。该牧场的马匹都处于半散养状态,任由其自由交配;使用上也非常随意,需要马匹时任意挑选,也不懂得给马钉马掌及去势的重要意义。

狭窄的国土面积、匮乏的优质牧草、落后的理念和管理制度,使得日本的马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到御料牧场设立1000年后,马匹的年产量才增加到二三千匹。不仅数量少得可怜,而且其马匹质量也江河日下。到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马的平均肩高不超过100cm,甚至还矮于一些国家的中大型驴。

明治维新前一年,即1867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为挽救法国养蚕业所做的贡献,曾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幕府将这些当时最好的骑乘马全都赏赐给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维新新式陆海军建立后,国产小型马作为军用马,实不堪大用。因此,迅速改良马种,便成了明治时期马政的第一要务。赏赐的阿拉伯马陆续被政府追回充当种马,用于改良马。经过近10年的改良,1877年,日本在册军马的平均肩高达到了135~138cm。

为了近一步提高军马素质,日本政府于当年成立了近代化的马匹育种机构——三田育种场。开始实施第一期为期30年的马种改良计划,学习西欧先进畜牧技术,从世界各国引入类型各异的良种马,对日本马进行全面改良。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提高到142cm、平均体重329kg,全面超越了当时中国的主流马种。

日本陆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军马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为此征召了35000匹民用马匹用于运输。然而由于民用马匹大多资质不良或规格无法达标,能够派上用场的民用马匹还不到十分之一,只得征用了20万人的军夫担任补给物资的运送工作。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无论是马匹的品种还是训练程度,日本马与其他国家的军马相比依然存在着显著劣势,甚至被西方人讥讽为“伪装成马的怪物”。

日本陆军深感马匹品种进一步改良势在必行。便与农商务省合作推进国产马匹改良计划,通过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阉割、杂交等方式改良马匹的品种。

但与欧美列强相比,当时的军马的体高仍差距约20cm,平均体重差距约70kg,短距离冲刺速度差约10km/小时。由于这个时期日本并未与欧洲列强开战,这个差距带来的影响并不显著。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共动用了17万匹军马:其中约20%用作骑乘马,30%用作挽马,50%用作驮马。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达147.6cm,但与俄军的顿河马相比,便相形见拙。同样一辆炮车,8匹日本马拉得相当吃力,而6匹顿河马却能拉着炮车奔跑如飞。

1906年,在第一期3 0年马种改良计划结束后,日本设立了马政局,启动了第二期30年马种改良计划。

按照计划,日本国内马匹的保有量将增加到150万匹;用于品种改良的种公马数量为6000匹,其中中型马为盎格鲁-诺尔曼马、海克尼马,占种马总数约75%~85%;重型马为法国佩尔什马,占5%~10%。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把缴获的顿河马也作为挽马使用。

1923年,日本国内共设立6个马政管区,负责管区内产马事业的指导和监督,马匹改良的监督;国有种马牧场增加到3个;种马所发展到15个,遍布全国各地,每个种马所配备100匹国有种公马,免费给民间的母马配种。

为了提高马种改良成效,日本政府每年都还要从欧洲进口一定数量的种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建立专门的乘马、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各型欧洲良种马配出来的混血后代都根据各自特点,充作特定用途。顿河马的混血后代在日本陆军的步兵、炮兵、辎重兵以及宪兵队中广泛使用;

由于大量引入欧洲优良马种,改良后的日本马个头和力气都有了大幅提高。到1939年,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经提升到160cm。这些军马随着侵华日军大批来到中国,因为其体型较中国马大,因此被中国军民称为“大洋马”或“东洋马”。


冷兵器研究所


刚刚文章《日本曾经疯狂养马,打算在二战前培养150万匹马是疯狂还是愚蠢?》获得青云计划,所以,就让纵横来作答吧!

首先要说明一点,军马用在骑兵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用来牵引的

尽管在影视剧《亮剑》等一类的电视剧中一再给观众洗脑,打造骑兵的重要性,实际上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八旗骑兵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之战就已经宣告,骑兵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高速机枪的兴起,骑兵的速度永远跑不过机枪的射速。

(波兰骑兵砍坦克为误传)

整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日本的骑兵联队到底是什么鬼!

日本一个甲种师团有八个联队,其中包括三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一个野炮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一个侦查联队,总计2.8万人。

大家一定会认为骑兵联队是师团中的用兵大户,占用马匹最多的部队,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尽管日本一个步兵联队有3800人,但是骑兵联队只有四五百人,马匹额定429匹,在2.8万人的师团作战中,用四百多骑兵去冲击阵地显然是有点想太多。

日军一个甲种师团额定马匹数量是7630匹,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七千多匹马只有四百多匹用在了骑兵上。

那么,这些马匹都用在了哪里呢?

答案是辎重联队和野炮联队,辎重联队额定马匹是2612匹,野炮联队额定马匹2269匹,这两个联队加一起就将近五千匹,如此来看,骑兵用马数量真的是微乎其微了。

波兰骑兵砍坦克已经被证实是谣传,没有哪个国家在二战中会依赖骑兵作战的。

日本区分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并非在总兵力上,而是以马匹来区分,甲种师团马多,所以又叫挽马师团,乙种师团是马匹不足的情况下,人数没有缩编太多的部队,所以有叫驮马师团。

也就是说,因为机械化不足,用吃草就能行走的马匹来替代喝“油”的汽车,显然更符合中国战场,马匹的多少也就决定了一支部队能够携带的重武器有多少。

日本马种改良计划的产物“东洋大马”

正常来说,日本马也属于东亚蒙古马的品种,其特点是都是矮马,耐力好,速度快,也比较适合打造骑兵的,但是这只能算作是马匹中的轻型马。

但是这种马想要作为牵引马车和火炮,显然负重力和脚力都是不够的。

(德国在二战中尚且有马匹牵引火炮)

日本本身处于岛国,平原地带少,根本不适合养马,但是日本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他十分清楚,想要踏上亚洲大陆,必须依赖马匹。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开始积极发展马政,也就是开篇说的日本大规模养马,日本政府曾在1906制定目标,要在1936年之前,将日本国内的马匹数量提升到150万匹。

在不适合养马的地方,能够把马养成功,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然而,日本发展马政并未一味的追求数量,而是在扩充数量的同时也追求质量,就是引进西洋马匹杂交本土马,从而繁育出标题中所说的东洋马。

(东亚矮马)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从法国获得26匹阿拉伯马作为种马进行改良,但是因为种马太少,导致近亲繁殖在初期改良的情况下,后期效果并不明显。

在日俄战争时期,尽管日本的军马都是经过改良的,但是相对于俄国的大高马还是“相差一截”,同样的一辆大炮,日本军马需要8匹才能拉动,而俄国的军马只用6匹就能拉走。

日本是一个十分爱学习的国家,而且自尊心很强,在日俄战争中,马匹不如俄国哪里能够忍得了。

从1906年开始日本计划引进世界各地优秀种马6000匹,专门用于改良日本的马匹,经过不断的努力,日本的军马在1937年之前已经成为不弱于欧洲马的“东洋大马”。

(东洋大马)

日本东洋马高度可达160厘米,比当时很多日本士兵的身高还要高,体形高大,行动有力,相对于中国的马匹来说,抗日战争时期,一匹日本东洋大马的脚力是中国本土马的二倍。


史论纵横


二战期间,日本的骑兵在远东战场上也是无往而不利的存在。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一个骑兵连与日本的一个骑兵联队拼杀,结果独立团骑兵连全军覆没,日本骑兵的战斗力可见一斑。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一个海洋岛国哪来的那么多品种优良的战马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的日本只出产一种矮脚马,这种马的身高一般在1.3米左右,最高的能达到1.4米。

众所周知,早年日本人普遍较矮,所以这种矮脚马非常适合日本骑兵使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向西方国家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日本人惊讶于欧洲战马的高大,并开始意识到日本矮脚马与欧洲战马的巨大差距。

所以从1877年开始,日本就开始陆续引进欧洲本土出产的优良战马。但欧洲战马到了日本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为了提高战马的适应能力,日本又从中东地区引进了一批阿拉伯战马,并在北海道地区新建了多个战马杂交基地。


不久日本就开始了战马培育工作,但刚开始培育出来的杂交战马死亡率都特别高。为此,日本人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战马培育工作一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都还在继续。

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物力人力的巨大投入,日本人总算培育出了七种特点不一的战马。有的战马爆发力强,适合冲杀;有的战马耐力足,适合长途奔袭。

二战期间,日本曾拥有战马高达30万匹。这些战马被分到各个联队,于是就出现了电视剧《亮剑》中出现的骑兵联队。

而且因为日本军队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所以骑兵联队就成了各个师团中最重要的机动力量。鉴于骑兵的重要性,日本在每个师团中基本上都配备了骑兵联队,可见日本对骑兵的重视。

但是到了二战时期,冷兵器的时代基本上已经快要过去了,西欧各国都开始率先向军队机械化转变了。所以骑兵对骑兵的场景可能只能在中日战场上发生了,骑兵对上现代化机动武器基本上就属于被碾压的份。所以波兰即便拥有40万骑兵,面对率先机械化的德国还是无用武之地。




1939年夏,在蒙古的诺门坎地区,日军骑兵对上了苏联军队的坦克。日本骑兵也是够勇猛的,一个个不怕死似的冲向坦克,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被坦克收割的命运。

看着一个个曾在中国战场发光发热的骑兵陆续倒下,日军高层第一次意识到机械化对现代军队的重要意义。次年,日本也开始组建自己的机械化师团。

到了上世纪50年代,随着骑兵重要性的快速消亡,各国军队基本上都取消了骑兵建制,骑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夏目历史君


日本陆军从1906年就开始了军马改良计划,使用澳大利亚进口的澳洲马改良为日本陆军需求的轻型骑乘马。

我们所看到的东洋大马其实血统是澳洲盎格鲁诺曼马,日本炮兵使用的马匹是匈牙利的挽马佩尔什马和日本北海道母马改良而成。日本为了改良军马,要求民间也必须参与到改良马匹的工作当中,几乎导致了日本本土马彻底绝种。

现在日本本土马已经非常罕见了,从1906年开始一直到二战,日本培育了大批的改良澳洲盎格鲁诺曼马,以及部分匈牙利日本马混血挽马。

其实,我国到了20世纪初期,也发现了,我国传统的蒙古马已经无法适应近代战争的需求。所以在宣统时期的1910年,为了解决新军军马,清朝在察哈尔建立了军马场,从德国,俄罗斯引进马匹和伊犁马配种,改良出中国的骑乘军马和炮兵挽马。但是,很快,清朝灭亡,这项工作,也就中断了,一直到50年代,我军才从俄罗斯,匈牙利引进马种与伊犁马配种,终于配养出新一代军马。

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就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军马,造成就连75毫米野炮,都无法有效战区机动。对战斗造成了极大影响,就是有炮兵,也很难及时投入战斗,主要原因是没有改良军马,现有马匹马力太弱。

普通的蒙古马和华北家养马,还有云南四川的小马,根本在野外无法拖动75毫米和75毫米以上火炮进行有效战区机动。中国炮兵主要靠人力,不断换人来拖动大炮,因此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影响了诸多战斗的进展。


深度军事


说到骑兵我们就想到波兰的骑兵连,波兰的骑兵连打败了苏联的哥萨克骑兵连,超低的死亡率闻名世界,不仅仅是波兰士兵的技术问题,还有他们优良的马种,而到德国就出现一个搞笑的故事,波兰用骑兵连去更德国的坦克,这不是蚂蚁咬大象的行为吗?这个只是传说,但是也说明了,在二战的时候,有了坦克,那么骑兵连的用处就不大了。


日本的东洋马是日本的一个军马的统称,由于日本国家太小,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自己的马种,都是一直引进的,第一次引进的马种是朝鲜的矮丑的蒙古马,因为一直以来,日本都有上进心,所以后来通过他们的改良,也有很多品种,但是高度不变。

到八国联军进入中国的时候,日本的马和欧洲的马一比,感觉那些马就像NBA里面的巨人和我们巨人一样,骑在一起就是一种笑话,这一次大大打击了日本,后来日本就开始从欧洲买进哪种高大上的马种?

顿河马:这用马是蒙古马和阿拉伯马混血而成的,这种马比较凶猛,但是后肢的发力比较差点,这种马中比较适合在平野战场。

阿拉伯马:原产地阿拉伯半岛,以优美的体形和轻快的动作闻名于世。这种马速度快,非常敏捷非常高大,但是这种马有很大的缺陷,这种马受不了低温,在低温的时候,战斗力下降很厉害,而且马骨变脆,马很容易受伤。


盎格鲁阿拉伯马:法国西南部的巴斯彼莱内省和奥特彼莱内省的阿拉伯马和纯血马的杂交。

盎格鲁诺尔曼马: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诺尔曼马和纯血马的混血。

在二战的时候,日本对他们引进的马十分宠爱,马没吃,照顾马的士兵就不能吃,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对八国联军伤得有多深,爱得有多深,恨就有多深。随着时代进步,骑兵连这种已经无法对战场有很多的左右作用了,飞机大炮坦克满天轰炸。



风暴冰工厂


二战中,日本陆军因为机械化程度不高,作战机动和物资运输大量依靠马匹,军营里充斥着马粪味,因而被日本海军嘲笑为“陆军马粪”。面对坐拥世界顶级舰队的日本海军,日本陆军虽然对这种讥讽万分恼怒,却也只能仰望着巨舰上的海军,跳着脚回怼一句“海军马鹿”!

然而,这种象征着落后的日本军马,却让抗战中的中国军民感到十分压抑。因为日本军马高大健硕,被称为“大洋马”,其速度和力量远胜当时的中国军马。当时的中国骑兵因国力所限,只能用蒙古马、骡子和驴当坐骑,在与日本骑兵作战时非常吃亏,把自己部队的坐骑都换成“大洋马”是中国骑兵指挥官的梦想。在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八路军分区司令的坐骑“赤狐”就是一匹缴获的“大洋马”,司令员和部队官兵都十分珍视它,甚至只要根据路上的马粪就能判断司令员的去向,可见“大洋马”在中国军人眼中是何等地不一般。

可是拥有“大洋马”的日本,在二战爆发前四十年,马种还非常不堪,还不如中国。

日本列岛本不产马,所谓的日本原产马其实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蒙古马,在日本被称作“在来马”。

蒙古马耐力好,耐粗饲;但体格小,速度慢,“悍威”差。当年,蒙古马以其性格坚韧,善跑长途的特点,支持了成吉思汗的长途奔袭,分进合击战术,蒙古军队能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马居功至伟。据记载,直到1812年拿破仑侵俄时,库图佐夫的哥萨克骑兵仍然骑着蒙古小马,在冰天雪地中远距离跟踪袭击法军,使骑着高头大马的法国骑兵不堪其扰。拿破仑说:“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

但到了近代,骑兵作战多用于短距离突击,蒙古马力量小速度慢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在八里桥战役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在面对欧洲骑兵时完全处于下风,既冲不上,又跑不快,英法联军嘲笑蒙古骑兵像骑着一群兔子在作战。

由于蒙古马在力量上远不如欧洲重型挽马,导致重型武器无法在战场上机动。两匹欧洲挽马就能拖拽的火炮,往往八匹蒙古马都无法拖动。这使得清朝用巨款购买的先进重型武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蒙古马来到日本后,由于日本国土狭小,不适合养马,而且环境封闭,没有外来优秀基于加入,因此马种逐渐退化,变得更小更弱。这些马在日本各岛又衍生为八个分支:北海道马、和种马、对州马、宫古马、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与那国马,都是极其矮小的品种。

普京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就是兵马俑中的马为什么这么小。其实原生的蒙古马确实比较矮小,一般没有人高。《周礼·夏官·司马第四》:“马八尺以上为龙……”,古代一尺是23厘米,八尺就是184厘米,比大多数古代中国人要高。但这个高度不是马的肩高,而是全高,即使这个高度的马,肩高也不过150厘米,但在中国古人看来已经是“龙”了,而大多数马的肩高不过130厘米左右。可是在欧洲,身高148厘米以下的马都属于小型马,日本引进的蒙古马经过退化后还不及这个尺寸,所以日本骑兵参加八国联军时,他们的坐骑虽然已经过改良,却仍被欧洲骑兵讥笑为像“老鼠一样弱小”。

其实,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开始改良马种了,参加八国联军的日本马肩高已达140厘米,却仍然达不到欧洲小型马的标准。当时法国马肩高156.7厘米、德国军马肩高161.2厘米。受此刺激,日本决定进一步改良马种。

由于日本陆军的现代化是从全盘学习法国开始的,骑兵操典也来自法国,所以军马培育也沿用了法国的选育和培训体系,日本马种的优化就是1868年从法国引进了26匹纯种阿拉伯马开始的。但由于日本自古以来畜牧业不发达,缺乏经验传承,又不顾岛国特殊环境,一味照搬欧洲做法,再加急功近利,结果这次马种优化工程很不成功。

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保有的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厘米,远不如平均肩高150厘米的欧洲军马。日本陆军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军马,结果只勉强选到了3万匹左右肩高达到140厘米的军马。而且日本人当时还不了解马匹去势的重要性,所有日本公马都没去势,结果这些公马脾气十分暴躁,在运输时撕咬、蹶踢难以控制,在执行侦查任务时胡乱嘶鸣,暴露行军路线,影响作战行动,甚至在作战时突然追逐母马,冲乱作战队列。欧洲国家的骑兵一个人可以管理几十匹战马,而日本军队里一个士兵只能管理一匹战马,有了这个教训,日军才开始严格要求战马去势。

到日俄战争时,经过十多年改良的日本军马平均身高终于达到了147厘米,速度和“悍威”也大大提高,秋山好古的日本骑兵能在黑沟台会战中击败哥萨克骑兵,虽然有战术指挥方面的原因,但与这一阶段的马种改良也是分不开的。

但此时日本马无论在体格还是数量上仍远不如俄国马。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挽马只需六匹就可轻松牵引,而八匹日本马却拖拽得步履维艰。

根据日俄战争时的经验,日本在战后于1906年和1924年实施了两个阶段的马种改良计划,分别是“马政18年计划”和“马政12年”计划。旨在根据日本和东亚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培育体格高大、耐力强,“悍威”好的混血马。到9.18事变前后,日本军马肩高达到157厘米以上,“大洋马”就这样诞生了,它们的铁蹄随着日本军队的侵略步伐踏上了中国东北大地。

二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又强化了“种马统制法” 将军马选拔标准提高到了肩高160厘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军马征用条件。

“大洋马”拥有24%的法国诺曼挽马血统, 21.6% 的法国佩尔什挽马血统,8.7%的阿拉伯马血统、 7.2% 英国纯血马血统,既有冷血马的力量和体格,又有热血马的速度和“悍威”,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马品种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