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大肚腩” 未必非得餓肚子

人到中年,“抬頭見褶子,低頭見肚腩”似乎成了標配。對此,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夏燕瓊表示,只要做到合理飲食、堅持運動,人到中年未必一定發福。她指出,通過長期攝入低於基礎代謝率能量的平衡膳食,結合增加運動,如此可減輕體重,同時又能維持身心健康,這才是“管住嘴,邁開腿”的正確“打開方式”。

人到中年,自然發福?

趕走“大肚腩” 未必非得餓肚子

“大肚腩”似乎成了中年人士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可謂抬頭不見低頭見。

夏燕瓊感慨,由於基礎代謝率的下降、飲食結構不合理、活動量不足以及慢性病困擾等因素,中年人士確實更容易發福。

但是很多人認為“人到中年,發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則是誤解。實際上,只要做到合理飲食、堅持運動,中年發福就可能不會那麼“自然”。

夏燕瓊表示,雖然臨床上見到的腹型肥胖人群以中年人居多,但近年來腹型肥胖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腹部肥胖家族史、飲食過量、輕體力勞動、久坐、壓力大的人更容易出現腹部肥胖,其中飲食過量和久坐不動是造成腹型肥胖的最主要因素。

體質指數正常也可出現腹型肥胖

夏燕瓊介紹,“大肚腩”在醫學上叫作腹型肥胖,又稱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的特別堆積,表現為腰圍的增加。參考我國腹型肥胖的最新標準,男性腰圍超過90cm(含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含85cm)即為腹型肥胖。

腰臀比(腰圍/臀圍)也是腹型肥胖的間接診斷指標:男性腰臀比大於0.9,女性腰臀比大於0.8,也可診斷為腹型肥胖。

“與歐美人相比,我國肥胖人數的比例要低,但是腹型肥胖率卻更高。”夏燕瓊指出,我國成年男性肥胖幾乎都屬腹型肥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將軍肚”“啤酒肚”“蘋果形”身材。而中年女性肥胖的特徵也大多以腰腹部及臀部脂肪堆積為主,也就是“梨形”身材。

日常生活中常以體質指數(BMI)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

夏燕瓊表示,體質指數只能看作是對體重及相關健康隱患的粗略測算。BMI指數正常,也可能出現腹型肥胖。

在採訪當天,夏燕瓊便接診了一位典型的腹型肥胖患者。該患者年齡不到三十歲,乍一看體型完全不顯胖,不過從側面看時“小肚子”卻若隱若現。檢查結果顯示,她的BMI指數正常,腰臀比卻超出正常範圍。

長了“啤酒肚” 不能全都怪啤酒

趕走“大肚腩” 未必非得餓肚子

很多人喜歡喝啤酒,喝一段時間後發現長出了“啤酒肚”,因此認為是啤酒導致了肥胖。對此,夏燕瓊表示,這種說法其實沒看到主要問題所在。喝啤酒時,一般會同時吃很多食物,以大家普遍青睞的燒烤+啤酒組合為例,在喝啤酒的同時,往往也吃進了很多肉和油,如果攝入能量超過人體消耗的能量,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肥胖。不過,啤酒還是具有一定的能量的,飲用也要適量,關鍵還是看全天總能量的攝入情況。

不少人會在飯後站上一段時間再坐下,認為這樣就不會長肚子了。夏燕瓊說,保持站立姿勢確實會有一定效果。不過,如果只站不動,其實所消耗的能量與坐著差別不大,建議站起來活動一下手腳,這樣效果更好。

這樣的方法也適用於上班期間,許多上班族由於長時間坐在辦公室,較少活動,脂肪很容易堆積在腹部,可以工作一段時間站起來稍做活動,伸伸胳膊踢踢腿等柔韌性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控制進食量 不妨試試分餐

說起減肥瘦身,“管住嘴,邁開腿”可謂人人皆知的減肥“六字箴言”。然而,不少人一心求瘦,卻一腳陷入減肥“大坑”。夏燕瓊說,像節食減肥、單一食物減肥、過午不食、減肥不能碰油、劇烈運動等都是臨床很常見的減肥誤區。

趕走“大肚腩” 未必非得餓肚子

“減肥不單是減重,更重要的是減少脂肪。”夏燕瓊表示,“管住嘴”不代表要“委屈嘴”,其關鍵是要聰明地吃、健康地吃,可以根據身高體重計算出身體需要的能量,通過長期攝入低於基礎代謝率能量的平衡膳食,結合增加運動,體內儲存的脂肪就會分解用於提供能量,從而減輕體重,同時又能維持身心健康。

如何做到食不過量?夏燕瓊支招,定時定量進餐,每餐少吃一兩口,減少高能量食品的攝入。儘量減少在外就餐,如果不能避免,可於外出就餐後的幾天裡適當減少進食量。

需要強調的是,不論在家還是在外進餐,都提倡分餐、簡餐、份飯,倡導節約、合理的飲食“新食尚”。

談及如何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夏燕瓊建議:有氧運動天天有,抗阻練習每週進行2~3次,柔韌性練習隨時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