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人喝茶没有茶馆可坐了

串遍阜城,串遍阜城同边各座县城的大街小巷,串遍星罗棋布的乡间集镇,居然找不到古色古香的茶馆,尽见变味的茶坊、茶楼与变味的饮吧、冰屋、咖啡屋。茶馆哪去了?茶馆随岁月逝去,茶馆随人情淡去。

据阜城风位跨朝代的老人讲,阜城的茶馆早在唐朝前后就有了。20世纪30年代,阜城城隍庙花戏楼一带设有四家茶馆。当时的茶馆是居民品茗谈心的最佳去处。民间曲艺艺人常到茶馆献艺。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看表演,既赏心,又悦目,还悦耳,惬意至极。直至40以至60年代,阜城的茶客相聚茶馆品茗的人数倍增,兴致大长。鼓楼一带、人民剧场东侧、群众剧场路南、大戏院广场、人民电影院门前、汽车站门前、老东关外等地,茶馆挨肩,茶客络绎,好是红火。“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五人得味。”茶客们闲暇时,或独自自斟自饮,或相约三五好友,围茶桌一坐。一张茶桌真诚一聚。一壶茶水温情一片。听戏或看电影前,熟人碰面,握手寒暄;茶馆掌柜一声“里边坐”。茶客们便谦恭着“请进、请进”,先后步入茶馆。眼看月落星稀,大家方才茶兴未尽地离开茶馆。

“杯为闲聊共倾盖,腹凭畅饮可撑舟。”那时的阜城居民去茶馆品茗者有之,解渴者有之,更多的则是借茶馆一方场所,借茶水和一壶温情,相聚一叙友情,或相倾一腔幽怨。再说,那时公共娱乐场所少,生活节奏也慢,人们休闲聊天,传播当地新闻、国内外大事,总习惯以茶馆为表现自己的见识与健谈能力的“风水宝地”。

太和县秦和故城——旧县集也是茶馆文化丰富之地。

清末民初的一天,太和县知县(县长)微服么访来到旧县集。时近晌午,路过二老蹬茶馆。跟班喊道:“掌柜哩,上一壶茶!”说着,知县一行进得茶馆落座。水没有烧开,二老蹬心里正急,随便应声;“不开。”停了一会儿,跟班又催道:“掌柜里,上一壶茶来呀!”二老蹬还是回答那么两个字:“不开。”跟班不耐烦了,半质问半斥责地说:“你的茶一壶也不开吗?!”二老蹬依然不卑不亢:“是啊,一壶也不开。”知县一旁生气,同时感到好笑,即令跟班:“伙计,走吧,咱往前走走再找茶馆。”

事后,知县因事传旧县集地保问话,顺便谈及二老蹬茶馆一壶也不开的事儿,惹得在场者一场哄笑。地保说,二老蹬茶馆掌柜名叫陈克已,因脾气倔,嘴巴又好嘟嚷,常跟人抬杠,把人际关系弄蹬,但居民者知道这人心眼平和,不跟人计较。于是,人送外号“二老蹬”。此事传扬开来后,形成了一句俚语——二老蹬的茶馆一壶也不开。

阜阳人喝茶没有茶馆可坐了

时至今日,当地人打麻将几圈下来“不开胡”(输),即借用“二老蹬的茶馆一壶也不开”作为口头禅,说明自己手气劣,光输不赢。

旧县集东街的二老蹬茶馆、贾兴茶馆与西关外的李天明茶馆曾是人们说理和事的地方。旧县集沿沙河(颍河)有一条东西长达在华里路的大街。当年,生意人与当地居民习惯于当街评说事理。买卖双方口角、邻里左右摩擦、夫妻或婆媳吵闹等,便把事端到街面上理论。街面上人多,谁都可以参与评说。需要坐下来细细化解矛盾时,争执双方便来至在面街的几家茶馆。俗话说:“路不平,有人踩;理不平,有人摆。”双方摆出事由后,茶馆内外的旁观者你一言,我一语,天南海北扯一通,说古论今唠一顿,居然烟消云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好!茶馆成民事调解的“法庭”。由此,茶馆门前的大街又生发一句俗语,叫“旧县集三里地长街是讲理的地方”。

茶馆论理息事时,茶客们的理论一套一套的,尽听经典,尽见名言,诸如:“河有两岸,事有两面。”“灯不明,要人拔;事不明,要人说”“牛没力拉横把,人没理说横话。”“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邻居的眼是两面镜,街坊的心是一杆秤。”“饶人不是耻,过后得便宜。”“作善鬼神钦,作恶遭天遣。”等等。

双集仅是一个过路店,位于颍上县江店孜镇东南,紧邻风台县境。集市虽不大,竟有十多家茶馆。茶馆置朩质小椅,也有条凳,几张茶机上摆的是瓷壶与小茶碗,整个设置无不简朴。较大的茶馆叫聚贤茶社,临街瓦房三间,其中一间门面,另两间通联一起并排放下几张茶几,后院支一口大铁锅,木质锅盖,舀水的是一只竹筒。院内旁房设雅座。所谓雅座,不比城里的茶楼装修得富丽,仅摆一张茶几,两条木质连椅而已,比起门面的大厅,唯显清静。

双集一带的村民喜欢来集上的茶馆品茶。逢集,各家茶馆茶客盈门。这里的茶叶分为三档,两元,一元,五角,开水随便添,不换茶叶不加钱,三五茶客一聚,尽兴消费花不了十块八块钱。颍上县城里人有专程或顺道来此品茶的,临走要用塑料桶装水回去,只怕是用钢筋质的水壶一煮,上乘的茶会“面目全非”。

当地人讲,双集的茶馆业之所以迄今兴隆不衰,皆因集上有一眼古井。传说,古井的历史悠久。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人物阮籍、嵇康等曾在此品茗吟诗。古井紧靠一口水塘。令人称奇的是古井水平面始终高出塘水水面二市尽之多,且水甜爽口,倒进碗里,溢而不泻,置一枚硬币于水面,浮而不沉。看来,古井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了泡茶的“名水”,双集人自然就地取材享用。

跑遍阜阳城乡,唯有双集尚有茶馆,热衷坐茶馆品茶的阜阳人难免不犯愁。街头巷尾的茶馆,茶客们可以临市闲聊,各得情趣;溪畔桥头的茶馆,具有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野趣,没有闹市的喧嚣,偷闲品茗,寻乐半日;这情趣,这茶味,越来越少,距离今天的阜阳人也越来越远。

有诗家用一首七绝咏叹过今天的茶舍(茶楼、茶园、茶坊等):

僻巷茶园四五家,打牌喝水又搓麻。

休言本小来钱少,楼上藏娇美若花。

茶馆不见了,茶舍变味了,茶叶恐怕也沾染上铜臭味了。不知阜城及同边几座县城有没有此类茶馆文化的阜阳人感觉没有茶馆可去了,没有茶馆可坐了,没有茶客可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