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昨晚和家兄吃过饭,路过一家书店,我们二人都是嗜书如命的主,于是毫不犹豫的钻了进去。

不知道各位去书店,或是去图书馆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

喜的是,能够拥抱这么多知识、这么多智慧的结晶,我感到非常幸运,赶上了知识大爆发的年代,想要学习什么内容,能够如此简单。

而悲的则是面对这么多的知识,我却没有能力和时间,将它们一一遍历,怎么想怎么觉得惋惜。

从书店走出来后,我和老哥就聊起了读书是该读全本,还是应该把时间分摊开,碎片化的吸收知识点,展开了讨论,而通过这次聊天,也让我对职场人的读书和学习有了全新的看法。


我们先来聊一聊“听书”的学习方式。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不得不说,对于职场人而言,特别是已经有家庭的职场人,时间是一种奢侈品,光是工作就占据了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回到家之后,还要照顾家庭,可以说,为数不多的学习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那点水,全靠硬挤。

而现在的一些线上课程、讲书等内容,通过把一本书的内容压缩,提炼知识点的方式,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书中的精华呈现,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职场人的时间,过去花4个小时能看完一本书,现在可能40分钟就把书籍的知识点掌握了。

包括现在各种听书类的APP也是,解放了我们的双眼,打通听觉的入口,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用听的方式来学习。

碎片化学习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快速应用,因为讲书提供的内容多以方法论和知识点为主,而且对于想要一个陌生领域的人来说,这样的方式能够使之快速入门。

但反过来看,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内容来看,各家平台所表现出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对于书籍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就拿我曾经听过的《流量池》这本书为例,我曾在两个平台的解读,一个是把案例都抛出来,提取方法论。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另一个则是着重讲解作者的获客思维,把框架完整的搬了出来,但是对于具体的案例分析显然那有点少。我们没法下定论说谁讲的好,谁讲的不好,但是透过这些确实能够发现一些缺陷:

01.讲书内容多少会带有主观性。二次传递的内容很难避开主观的陷阱,不同的人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这也就容易造成传达内容不够客观的情况。


02.写拆书稿的人也未必是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或研究人员。承接上一点,我也帮人写过拆书稿,写一些营销社科类的内容还好,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能做出稍微带点深度的解读,但是写到别的领域书籍时,却没有办法更好的延伸,纯粹的是在“拆”,最后呈现的内容多少有点“干巴”,后来索性就只写营销的内容了。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讲书内容的水平了,专业的人解读专业的书籍,肯定会更好,但是非专业的人写,那可能就另一说了。


03.讲述人的声音条件、节奏等也会增加理解困难。这可能是我个人的习惯,讲述人的声音和节奏,会影响我听内容的状态,以及最终的收获。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各家平台都在推出知识内容的今天,内容的质量不必过于担心,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平台的选择上,我建议大家选择固定的一个或两个平台听书,不要总是换平台。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读整本书的优势与不便。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相比于碎片化学习,读整本书的好处是能够完整的接受一种思维方式,还有围绕这些知识点所建立起来的框架,真正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维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始终认为,看书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方法论,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模式,包括我们研究某个学科,或是从事某个职业,本质上都是在用习得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就以营销为例,起初我学习了很多方法论,但并不是所有的方法论都能奏效,在了解方法论背后的思考方法后,我渐渐的明白,用营销的思维去思考,才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启用哪一种方法,这就是完整读完一本书的好处。

当然了,它的缺点是需要调动大量的精力,去思考,甚至是做笔记,上述已经说过,时间对于职场人是奢侈品,而且一旦因为时间紧张,放下了一段时间后再拿起,就有可能“断档”,时间一长,想读完整本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听书or读书,究竟该怎么选?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结合我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两种方法我都有深度使用,在我看来,对于听书和读书,完全不必做出刻意的选择,相反,我认为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是最好的方法,我有三点这方面的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1.对某一本书的内容感兴趣,不妨先读后听。


我和别人的看法不太一样,很多人觉得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先听听了解一下,而我恰恰认为,兴趣是一种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人们更倾向于读完一整本书。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兴趣会不断加深,人们不自觉的想要继续深入,解锁余下更多的内容,动力的驱使会更强烈。

但是这样读完一本书,可能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很清晰,这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可以通过听书的方法,重新加深一下知识点,强化记忆,可能也就是个上下班用在路上的时间就足够了。


2.想知道一本书的内容是不是适合自己,可以先听后读。


可能这和很多人的认知又有些不同,通常我们想知道一本书是不是适合,都会先翻上几页了解一下,或者是看看目录大概知晓些内容,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选择先听的方式。

因为这样是一种很节约时间的做法,首先我们不必去书店,或者是找电子书资源,如果听书平台有相关的内容,可以先听上十分钟,千万不要小瞧这点时间,在讲书的内容里,通常都会对书籍的适用人群、以及如何应用,做一个大概的讲解,有了这个了解,再去开始学习,就能够很快发现书籍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合适,可以先听完,再去读整本,如果发现不合适,那么则节约了时间和经济的双重成本。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3.详细学习一本书,读完多听。


假如你想很详细的学习一本书的内容,那么我强烈建议买来一本,逐字逐句的阅读,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启发到你,让你更容易的进行延伸和思考。

而在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接下来就要多听一听别人的解读,因为上述已经说过,不同人的讲解,侧重点也不同,为了防止纰漏,也为了能够拓宽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和角度,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多和别人交流,能把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这才算是真正吃透了知识。

归根结底吧,其实我个人更主张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但是这个时代的节奏很快,有些时候我们的确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读书当中,但是好在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或许知识传递的形式会变,可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却始终不会变。

面对“听书”和“读书”的选择,哪个才是职场人充电的合适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