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1956年4月,在济宁市梁山县贾庄村西的宋金河支流内发现了一艘古代木船,随船出土文物174件。该船的底板、舷板、舱壁板、甲板等构件基本完整,是我国出土古船中较为完整的一例,非常珍贵。该船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全长21.8米,质地为南松木。船身俯视呈柳叶形。面宽头部为1.90米,中部3.44米,尾部1.56米。全船共13个舱,最深1.40米,最浅0.85米,其中第10舱、第11舱为居住舱,上部有一个舱棚,高出甲板约1米,其他舱为货舱。每个舱内都放有铁刀及其他兵器、日用品等,第一舱内放置一铁锚。锚高160.36厘米,上刻有“洪武五年造,□字一千三十九号”铭文,由此可知这艘船是在明代洪武初年制造的。船的出土地宋金河支流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周边,它缘何沉没于此?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中国明代内河航运非常繁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在河道上航行着各种官船、商船等用于通达和运输。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这艘船有兵器、马具、生活用具等。而数量最多的是军用物品,如刀40件、头盔22件、甲片多片、马镫5件等。其中较为特别是一件铜质手铳,长44厘米,口径2.15厘米,上刻有铭文“杭州护卫……保铳筒”铭文,左侧还刻有“洪武十年月日造”。铭文中的“杭州护卫”是明代军制卫所的一种称谓,但这并不能证明此船是军用战船。因为这种手铳威力很小,只相当于一个单兵火枪,而且整船上只发现一个,不具备一艘兵船所应有的火器规模。从船的结构上来看, 13个舱中只有两个舱是居住舱,其他舱全是货舱,也没有兵船应有的楼子,而宽大的舱口及较低矮的舱内高度的设计更便于装卸货物。据《漕船志》载:“国初用……浙江、福建等处各卫所官军海运,后改漕运,所谓河船,即今之浅船”,“按浅船以海船得名,阔欲承载之多,浅欲盘剥之易”。木船与《漕船志》中所描述的浅船在船体设计上较为相似,应当属同一船型。此外,木船上还发现了“浙”字背文的铜钱。这些都表明,木船应是政府派遣军队护送的,用于从杭州到北京航运的漕船。那么,木船应航行于大运河之上,为何会沉没于宋金河的支流之中?据《菏泽地区志》载:“宋金河起源于郓城县南临集附近,自南向北经郓城县城东,梁山县境西部,至徐桥向东北到戴庙,汇入老运河后,排入东平湖。”《菏泽地区志》中记载的宋金河汇入的老运河是指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即会通河。宋金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支流。由此可知,木船确有可能是出于某种原因从大运河行至于宋金河。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铁锚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出土的军刀

据《明史》载:“会通河者……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从梁山木船能行至会通河支流的事实可以看出,木船沉没时应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前,当时会通河段尚可以通航,只不过河流水位较浅。从船体各部的外观来看,除了两处残桅及居住舱残缺外,均没有出现当时毁坏、灼烧的痕迹。并且船舱内集中安放了大量的铁刀、头盔等军用装备,包括一支较为重要的手铳。可以推断出,船员离开木船时应当是在情急之下,将所需之物弃于船上。所以,木船应因走错了航路,行至宋金河时,由于河水较浅,才使其搁浅沉没的。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济宁市梁山县出土明代沉船实拍

明初,京杭大运河是政府征运粮食的重要水路。由史料可知,明初蒙元政治势力残余尚存,南方诸省向北方军队武装押运军粮以备战争实属必要。据《明史》载:“明初,京卫有军储仓。洪武三年增置至二十所,且建临濠、临清二仓以供转运……二十四年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以给训练骑兵。”又据《大明会典》载:“会通河,自临清迤南至济宁州(今即济宁)开渠,至安民山(即安山)一百五十里。”安民山毗邻安山湖(今东平湖)。木船的出土地点,可通至安山湖,在临清以南,且距临清的水路较近。因此,木船作为向临清仓或骑兵训练基地提供粮秣与军事装备的快速运输船,实属可能。从木船铁锚上的“一千三十九号”编号可看出,这类漕船的数量在当时是相当大的,这也说明在明初,政府依靠其在南方的稳固统治,将浙杭地区作为重要的军事补给地,向北方大量输送军粮或装备,以应对北伐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