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本文為木蓮媽媽原創作品,圖片為木蓮媽媽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收藏。

女童高空墜樓,鄰居為了找到孩子家長,哭著挨家挨戶敲門找了半個小時,家人才買菜歸來,後知後覺,令人唏噓。

然而這並不是唯一事件,一說起來,誰家孩子都是心頭寶,此類事件卻屢屢發生:慘劇總是在發生,可每個旁觀者都覺得,這種事離自己還很遠,自家孩子不會這樣。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事實真的如此嗎?

家長覺得熱水不能碰,孩子碰了,燙傷了;

家長覺得小刀不能摸,孩子摸了,流血了;

家長覺得窗戶不能爬,孩子爬了,摔了。

家長覺得…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意外發生前,可能很多家長都會說:我已經把危險都給孩子說清楚了,教過孩子很多次了,孩子不會那麼傻的。

家長總覺得自己已經把危險告知孩子了,可是在孩子心中,這些家長認為危險的東西,對孩子自己來說都是未知的。

家長覺得已經給孩子說得很清楚了,可是孩子可能只是因為家長不讓碰才不碰的,心底依舊會產生疑惑,然後趁家長不在的時候

去碰、去摸、去嘗試。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會形成自我意識,家長心目中的已知,在孩子的自我意識中,卻很可能屬於未知的範疇,往往家長覺得孩子不能做、不會做時,孩子可能就會自認為認為“我可以”、“我能行”。

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往往需要經歷幾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家長在不清楚這些階段時,很可能會被孩子的表象誤導,悲劇的發生並不總是因為家長太粗心,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平時的表現讓家長認為孩子很安全。

多方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逆反期、青年期幾個大的階段,從萌發到成長,直至青年期完全成型。就女童墜樓事件,著重瞭解一下嬰兒期和幼兒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說是最讓家長脫不開身的。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一、嬰兒期

學者哈特通過總結各類相關的研究,提出嬰兒的主體我和客體我會有這樣的發展進程:

1、一週歲

八個月前,寶寶還未萌發自我意識,基本完全靠家長輔助生活。而當寶寶到了一週歲左右,關於主體我的自我意識已經萌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

  • 通過照鏡子認知主體我

這個時期的寶寶將自己視為活動的主體。家長將寶寶放到鏡子前,會看到寶寶主動的通過變換表情、動作引發自己鏡像的變化,所以寶寶會對著鏡子笑、拍打鏡子等。

  • 區分自己和他人

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發展,寶寶會慢慢擁有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如家長將某個玩具丟遠,寶寶跑過去撿回來,並且對這個過程表示很開心。

這意味著寶寶已經能夠把自己視為活動的主體,是寶寶自我意識中主體我有了明顯發展的表現。

二、兩週歲

兩週歲左右,寶寶關於自我意識中的客體我的認知得到提升。

  • 將自己視為客體

這個時期的寶寶,慢慢能夠區分照片和視頻中的自己,意識到自己這個客體是具備專屬特徵的。他們會喜歡看視頻中的自己,執著的反反覆覆將一個視頻看好幾遍都是有可能的。

  • “我”的運用

在兩歲之前,家長可能更多的聽到寶寶拍著自己胸口說“寶寶餓了”、“xx(寶寶名字)要喝水”等等,而當寶寶對於自我意識中的客體我有所認知後,就能夠用“我”來表示自己了。

發展心理學家明確表示,嬰兒期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需要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

  • 積極向孩子表達愛,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向孩子表達愛,口頭的、行動的,讓孩子充分感受來自父母的愛,才能更好獲取安全感。如早上起來對寶寶說“早上好,媽媽愛你”。

寶寶害怕了,安撫孩子時說一句“不怕,媽媽在的,媽媽愛你”而不是生氣孩子膽子小,罵孩子沒出息。

  • 積極的應對孩子的需要,讓孩子有可以享受滿足感

孩子有正當需要時,積極的滿足孩子,如孩子需要喝水,需要家長陪伴做某件事,抽點時間滿足孩子,讓孩子可以享受滿足感。

  • 大方的鼓勵和表揚孩子,讓孩子可以體驗成就感

為孩子取得的成功大方的鼓勵、表揚。

如孩子希望自己端著杯子喝水,家長可以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不要因為需要花費精力打掃、清洗就拒絕孩子,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在孩子喝到水後,大方的表揚孩子,不要因為水打溼了孩子的衣物就生氣批評,讓孩子能夠體驗成就感,下一次他會做得更好的。

儘可能避免孩子周圍環境無規律變化,讓孩子能夠掌握環境變化的規律性和可預測性。

儘可能避免頻繁的更換孩子生活的環境,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一定要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不要因為這樣那樣的麻煩而產生不耐煩的情緒,避免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二、幼兒期

三至六、七歲

三至六、七歲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最讓家長頭疼的一個階段,因為這個時期,孩子的第一逆反期會出現。

經常會聽人說,三歲多的孩子最可怕,既擁有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又缺乏成年人的思考能力,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事故,女童墜樓事件也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第一逆反期的孩子主要表現為: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希望實現自我意識,他們常常會反抗家長的控制。三至四歲是第一逆反期的主要時期,但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都會有所區別,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提前或延後。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這個時期的寶寶大多會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為表現

1、心理需求:

實現自我

很多寶寶在這個時期都會希望實現自我意識,通過這樣那樣的行為實現自我價值感。

家長會發現,這個時期的寶寶總是執著的要求自己完成某件事,強烈的希望表現自己的能力,遊戲、旅行等各類互動活動中,孩子都會要求家長給機會讓自己動手,然後驕傲的揚起小腦袋等待家長表揚。

2、行為表現:

  • 不準確的自我定位

這個時期的寶寶,相比自己的小玩具,會更喜歡跟著家長一起活動。

他們樂意參與家長的各類生活活動,認為家長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並且強烈要求參與,如果受到阻止,很大可能會趁家長不在的時候自己嘗試。

  • 執著到近乎偏執

這個時期的寶寶總是會執著的追尋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當寶寶想要做或正在做的某件事被家長強制幫助後,很可能就會全盤毀掉,然後自己重新開始,如將積木重新推到重搭,畫畫撕毀、畫毀翻頁等。

  • 反抗父母意願

這個時期的寶寶總喜歡逆著父母意願,幾乎所有家長希望寶寶完成的事都會得到一個“不”。但是這時期的寶寶又會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喜歡獨立完成,又彆扭的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喜歡聽家長表揚自己。

寶寶自我意識發展階段中出現第一逆反期,並不是一種病態,而是寶寶心裡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階段性特點,需要家長關注。

三歲前,孩子依賴父母,求助於父母,父母也樂於控制孩子,這段時期是相對平衡的。但是當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尋求向新階段發展的動力,出現新的趨向。

孩子自我意識發展到第一逆反期,是自我意識第一次覺醒期,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

A:認識自我意識覺醒

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後,語言、行為、認知都已經進步到一定程度,於是部分孩子開始具備欺騙性。

家長在身邊時,這部分孩子表現的非常乖巧,但是心底依舊對自己想做的事保持著一種執念。

如家長在眼前時孩子不爬桌子、不爬窗戶,讓家長誤以為孩子知道那是危險的行為,而當孩子察覺到自己脫離了家長的管控。

如墜樓女童的媽媽,將孩子獨自留在家中外出買菜,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變得很放肆,各種家長不讓自己做的事都希望去嘗試,不能摸的摸一下、不能碰的想盡辦法碰、不能爬的拼了命也要爬,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家長眼中的已知,卻是孩子心中的未知,別用“生命去博僥倖”

B: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讓孩子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儘量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不告訴孩子什麼事是危險的,清楚的瞭解危險,告訴孩子怎麼做才能避開危險,才能更好的保護好孩子。

C:及時幫助孩子掌握安全防護知識

通過漫畫、視頻、講故事等方式,讓孩子瞭解各類安全防護知識,如上電梯時順便告訴孩子:那個綠綠的箭頭指的方向是安全通道,發生火災可以跟著那個走。

貼合孩子的情況採取最能讓孩子記住的方式,簡單直觀的讓孩子掌握安全防護知識。

D:客觀而實際的讓孩子區分安全和危險

通過電視、新聞、不危險的示範等方式讓孩子看到,感受到危險,如準備不足以燙傷,但是手碰上去會覺得燙的水讓孩子觸碰,告訴孩子燙的東西很危險。

如通過視頻、漫畫能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會受傷,什麼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受傷等等。

E: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並不意味著完全任由孩子胡來,而是當孩子有意識的嘗試某些大人認為孩子做不到,但是在安全範圍內的事情時,給機會孩子去嘗試,不要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做不到,或者這個年紀不該做,就完全阻止孩子,貼合孩子的情況去判斷。

F:創造條件

創造安全的環境陪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躲貓貓等遊戲,訓練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參與可以由孩子完成的家務,創造孩子自己可以動手的條件。

根據孩子的情況培養孩子,有針對性的幫孩子創造學習某些特長的條件,如幼兒舞蹈班等,讓孩子可以獲得成就感。

對於孩子,家長應該多多注意,有時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糊里糊塗的就過去了,除了要注重身體健康,心理精神方面更不可忽視。

我是木蓮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兼插畫師,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如果您在育兒路上,有關於孩子心理、飲食以及日常護理等方面的問題和困擾,可以來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