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裡,有一挺體型碩大、外形怪異的重機槍,前半部分看起來是常見的勃朗寧M1919A4,不過在其經典的手槍式握把後面,卻接著一個魚尾巴一樣的金屬槍托。其實這是一個錯配的“混搭”。雖然它們的根源都是美軍前後裝備40餘年的勃朗寧M1917重機槍,但槍托卻是來自這一系列中的最後一種,也是最獨特的一種,即M1919A6輕機槍。M1919A6雖有諸多缺點,但仍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改進型產品,作為對現有武器不斷改進以適應多種用途的成功先例,至今仍不斷為各國的槍械設計師們所借鑑。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淮海戰役紀念館中M1919A4和M1919A6“錯配”出的怪槍,機匣零件有缺失,三角架方向也顛倒了。

M1919A6是由勃朗寧M1919A4重機槍改進而成的輕機槍型號,M1919A4則是更早的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的改進型,由於將水冷方式改為氣冷,全槍重量大為減輕,既可車載又可用於野戰,珍珠港事件後逐步取代了大多數M1917A1,成為二戰期間美軍陸軍最主要的連級機槍。但當時對於美軍連以下部隊來說,仍然缺乏機槍火力的支援,雖然每個步兵班都配有勃朗寧M1918A1自動步槍即BAR,但20發的彈匣容量太過有限,槍管不易拆卸和更換更是嚴重的缺陷,這些都決定了BAR往往不能提供足夠的持續性火力。而M1919A4對於運動作戰來說還是顯得過於笨重,很多情況下士兵們不得不只依靠M1919A4的槍身來進行概略射擊,使其作戰效能大打折扣。因此,質量較輕、便於移動和迅速展開、能進行較長時間壓制敵方火力,也就是結合了BAR和M1919A4兩者優點的輕機槍,成為美國陸軍急需的裝備。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勃朗寧M1919A4是二戰期間美軍使用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重機槍,缺點是重量仍然嫌大。

美國陸軍從1940年起就已經開始了輕型進攻機槍的試驗和選型工作。從1941到1942年,美國人將現有的重量在10公斤以內的6種美式機槍和數種包括捷克和丹麥產品在內的外國機槍進行了對比試驗,可是均未能達到陸軍事先制定的性能指標要求,選型工作就此擱淺。戰爭在不斷擴大,這使得美國陸軍兵器委員會感到非常不安。1942年,美國陸軍與有關軍工廠制定了將M1919A4重機槍改進為輕機槍的折衷性方案,並很快拿出了樣槍。這並非美國人的首創,一戰時的德國就曾將馬克沁MG08重機槍裝上兩腳架和槍托,改進成MG08/15輕機槍,但它仍舊是水冷方式,笨重而且不太實用。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一戰結束後德國留用的馬克沁MG08/15型機槍,由於保留了水冷方式,該槍的輕量化不算成功。

好在陸軍兵器委員會對這項工作很感興趣,在他們的遊說和推動下,最初的樣槍被提供給部隊試用,並在步兵學校進行了射擊表演,結果頗受好評。陸軍兵器委員會因此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書,聲稱如果在已成為制式武器的M1919A4基礎上將其改進成一種輕機槍,不僅將原先的生產線稍做修改即可成批製造,而且部隊所需的訓練時間也能減少到最低程度,最後的結論是應該加速推行該項計劃,儘快將其作為制式武器裝備部隊。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早期的M1919A6輕機槍,沒有消焰器,提把形狀也和後來有不同。

收到報告書後,美國政府於1942年9月批准了陸軍兵器委員會的請求,將這種改進輕機槍列入制式武器的發展計劃。同年10月,5挺由M1919A4改造而成的新槍被送到阿伯丁武器試驗場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的結果,對槍管套筒等零部件進行了改進,隨後進行了進一步的測試。陸軍兵器委員會對測試結果感到滿意,最終在1943年2月,美軍陸軍兵器委員會正式將這種改進型武器列入制式,並命名為勃朗寧M1919A6型機槍。

M1919A6輕機槍是應陸軍的緊急需要而設計生產的,但與前線部隊的迫切需求相反,其生產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等到用於部隊試裝備的10挺機槍下線,已經是1943年12月以後的事情了。從正式定型到開始量產,中間竟用了8個月的時間。主要原因是盟軍的戰線在不斷拉長,對各種武器的需求達到了頂峰,M1919A4重機槍的生產得到了優先安排。所有生產線都在加班加點連續運轉,就這樣還不能滿足供應,有時只能把已經過時的水冷式機槍運住前線。在這種情況下,專為陸軍使用的M1919A6輕機槍的生產只能一拖再拖,等到大量製造並供給前線部隊,已經到了1944年的春天。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從這個視角看去,加上把兩腳架放長,M1919A6看上去還頗有風範。

但是,這種遲來的M1919A6輕機槍在隨後的一系列作戰中,很快體現出它的獨特優勢和卓越性能。其較輕的重量和彈鏈供彈的持續火力,保證了它在地面戰鬥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能以兩腳架狀態射擊,在必要時也可以象M1919A4一樣以一個“L”形連接銷通過機匣下方的連接孔安裝在M2三腳架上,當作重機槍來使用。除了持續射擊時間外,M1919A6的各項性能都不亞於其前身。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被軍友奉為經典的《兄弟連》中,出現了大量M1919A6輕機槍的鏡頭。

1944年年初,美軍一個傘兵連中裝備12挺M1919A6輕機槍,平均每個排2挺,諾曼底登陸後編裝有所改動,每個排擁有的M1919A6增加到3挺。儘管1943年年底才開始正式生產,而且從未獲得過優先生產地位,但是整個二戰中M1919A6一共生產了4.3萬挺,考慮到它是一種戰時應急性的改進產品,這個數字已經相當驚人了。當時的工廠不僅是生產全新的M1919A6,還將已經制造出來的許多M1919A4型機槍按M1919A6的標準再次改造,然後提供給前線部隊。

M1919A6輕機槍脫胎於M1919A4重機槍,槍身部分的構造幾乎與後者一樣,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換。M1919A6可以同時使用M1919A4的250發金屬可散彈鏈和M1917的250發帆布彈帶,以及一種不常用的100發帆布彈帶,其中金屬彈鏈可以重複使用。與其前身相比,M1919A6主要是增加了消焰器、肩託、提把和兩腳架。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M1919A6的魚尾形槍托和兩腳架,這個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兩腳架的中間還有一對固定式的“短兩腳架”。

M1919A6的魚尾式槍托形狀非常特殊,上端很長且近乎水平,這是識別該槍時最主要的外形特徵。該託是鋼板衝壓成形後焊接而成的(早期也有木製的槍托),結構非常簡單,和小握把一起用一個鋼板衝成的定位環和蝶形螺絲固定在槍身末端緩衝器上。小握把的形狀與M1919A4一樣,類似左輪手槍握把,扳機突出在槍身後端下方,沒有扳機護圈,這也是M1919A6脫胎於重機槍的痕跡之一。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必要時M1919A6也可以安裝在M2三腳架上,當作重機槍來使用。

兩腳架是M1919A6上最顯著的輕機槍特徵,外形與BAR的類似,用鋼管和鋼板衝壓件焊接而成,並以定位環和蝶形螺絲固定在槍管套筒上。兩腳架在不用時可以向後收起緊貼在套筒上,支架的長短可以調節。有意思的是,兩腳架的內側還有一對固定的“短兩腳架”,在兩腳架摺疊後才顯露出來,可以在把機槍架在窗臺上或從工事的射孔中向外射擊時提供支撐。與二戰時的其它輕機槍相比,M1919A6的外形顯得很不勻稱,甚至可以說是醜陋,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種簡單實用、而且非常結實的武器。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1950年10月,在朝鮮作戰的美軍第2步兵師所使用的M1919A6輕機槍。

由於槍托等附件增添了額外的份量,為使M1919A6的重量能夠保持在相對合理的範圍內,不得不採用了輕型槍管,連續射擊時槍管容易過熱,火力持續性較M1919A4有所降低。此外,美軍官兵們對M1919A6輕機槍的份量頗有怨言,全槍重接近15公斤,幾乎比BAR重上一倍。對於該槍早期最主要的用戶之一傘兵而言,在空降過程中,其重量會使機槍手下降的速度大幅增加,增加跳傘失敗的危險。另一缺點是,雖然M1919A6與M1919A4的許多零件是通用的,但也有少數不同,在生產和後勤補給中,還是容易造成混亂。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越南戰爭期間,南越軍隊也裝備了美國提供的M1919A6。

儘管缺點不少,但作為一種改進產品而非專門設計的輕機槍,M1919A6輕機槍還是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戰鬥實際表現依然可圈可點,特別是保持了勃朗寧系列所特有的可靠性。無論是在荷蘭的“市場花園”,還是在阿登的冰天雪地,勃朗寧M1919A6輕機槍參與了1944到1945年之間美軍所有的地面戰鬥。戰後,該型機槍的生產仍然延續了一段時間,直至1954年最終停產。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後,M1919A6仍和BAR一起裝備美軍地面部隊。許多參加過二戰和朝鮮戰爭的老兵在回憶起自己的從軍經歷時,對M1919A6輕機槍這個擁有猛烈火力的可靠夥伴仍記憶猶新。1958年,M1917、M1919系列機槍最終被M60通用機槍所取代,M1919A6輕機槍作為美軍制式裝備的歷史就此完結。但和其它勃朗寧機槍一樣,它並沒有立即退出戰爭舞臺,作為剩餘物資它被出售到中東、南美一些國家,在那裡一直使用到80年代後期,甚至在兩伊戰爭期間仍有它的身影出現。

勃朗寧重機槍的“終結者”——從淮海戰役紀念館的一挺怪槍說起

兩伊戰爭中,伊朗軍隊仍在裝備M1919A6輕機槍。

最後,我們再來回答一下淮海戰役紀念館中那挺“怪槍”的來歷,其實它的槍身與槍托應該都是抗美援朝期間繳獲的戰利品,不知是部隊在使用中覺得裝上槍托更方便操作,還是某個修械所的創意,把M1919A6的槍托裝到了M1919A4的後面,然後在1950年代末期建館徵集展品時一同“混”進了紀念館。其實,M1919A6並不在向中國戰場提供的物資裡,從大概率上說,是不會出現決戰淮海的戰場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