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人替張家求情?

ft2883407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抱著萬曆皇帝的大腿,磕頭如搗蒜,求他不要抄張居正的家,滿朝文武裡確實沒有。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在萬曆皇帝下令抄家以後,對萬曆皇帝說張居正忠君為國,任勞任怨,或者對負責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說,閣下手下留情,下手輕點,別讓咱們的小皇帝萬曆,在歷史上留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後世罵名,這樣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在不堪逼問而自縊以後,朝廷百官反應激烈,更多人開始給張家求情。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的原因:萬曆皇帝抄馮保的家是誘因,遼王案是導火索,報復張居正是初衷,抄沒張家財產是目的!

在小皇帝萬曆當政的前幾年,始終有三座大山壓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團巨大的陰影,陰森森地籠罩在小萬曆的周圍,揮之不去,陰魂不散。

這三座大山就是,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張居正死去以後,萬曆帝開始獨攬大權,他早已經對馮保很痛恨。他痛恨馮保的直接原因,是馮保在小萬曆當皇帝的前幾年裡,始終為李太后監視萬曆的一言一行。

只要萬曆皇帝稍有做的不對或者不好的,馮保那邊立馬就會通報李太后,接著李太后就會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宮裡,勸誡或者訓斥。

李太后訓誡小皇帝萬曆,往往又會搬出張居正。李太后經常對小皇帝萬曆說,如果張師傅知道了你怎麼樣怎麼樣,他會怎麼想怎麼想。小萬曆對張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懼。

有御史看到張居正已經死了,就又開始攻擊馮保。當時有個叫李植的御史,給萬曆皇帝上疏彈劾馮保,直書馮保的十二大罪。

同時,馮保在司禮監的對手張誠、張鯨也在萬曆面前攻擊馮保。他們說馮保貪汙腐敗,家資富饒,甚至勝過皇上。

於是,明神宗萬曆下旨逮捕馮保,並派人去抄馮保的家。

這一抄不要緊,卻驚呆了剛剛成年的萬曆皇帝。據史載,總共從馮保家裡抄出金銀一百餘萬兩,各種珠寶更是無數。

萬曆皇帝嚐到了抄家的甜頭。於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輔的張居正的主意。張居正雖然死了,他的家財肯定還在,萬曆皇帝這麼想。

當然,張居正畢竟做了多年首輔,朝裡朝外,很多都是張居正的人。包括內閣裡那幾個,都是張居正提拔上來的,只能一步一步來。

現在除掉了張居正在司禮監的盟友馮保,已經成年的萬曆,也對自己的母親李太后不那麼畏懼了。下一步就是對付死去的張居正。

萬曆首先做的,就是廢除張居正變法裡的那些新法。接著詔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榮譽,先奪了他的上柱國和太師,再奪了他的文忠的諡號。最後,把在錦衣衛當錦衣衛指揮的張居正兒子張簡修廢為庶民。

御史們一看萬曆皇帝在報復張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開始攻擊張居正和張居正的黨徒。當然,此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是張居正提拔的,他已經在盡力維護了。

然後,有個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張居正構陷遼王朱憲㸅的事扒拉了出來,接著遼王妃開始訴冤,遼王妃在訴狀裡控訴張居正說,遼王府的萬千家財,都進了張居正的府裡。

萬曆皇帝一聽到萬千家財,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萬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要抄張家的消息傳出來以後,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實際上就是委婉地為張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趙錦上疏說,當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也抄過大奸臣嚴嵩的家,結果抄家人員肆意妄為,竟然連累了嚴嵩老家周圍的好幾個府縣。現在朝廷又要去抄張家,恐怕對當地老百姓也會不利。“恐遺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張居正是湖北荊州江陵人,古為三楚之地,故曰恐遺害三楚;嚴嵩是江西新餘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書楊巍上疏說,張居正是輔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勞任怨,為皇上效犬馬之勞,皇上這麼幹,恐怕會傷了天下臣民的心,堯舜這樣的聖主肯定不會這麼幹。

其實,這些都是給張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萬曆報復心切,再加上對金銀珠寶的熱切慾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對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舊派出了以司禮監太監張誠和刑部侍郎丘橓等為首的抄家大隊!

抄家大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張家的財產。朝廷和民間,早已經有傳言說,張家有白銀二百萬兩之巨。

至於抄家的罪名,有三條,一是謀反,二是叛逆,三是奸黨。丘橓素來跟張居正是政敵,他抓住這個機會,也要報復張居正。

丘橓等人來到江陵張家以後,荊州府和江陵縣的大小官員全部到場,親自封了張府。張家人全都躲在深宅裡不敢出來,沒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買。

據史載,在此期間,張家餓死了十餘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訊和逼供,張家人有死絕的危險。

可是,令萬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們從張家,一共只搜出黃金一萬兩和白銀十萬兩,至於傳說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萬兩白銀,怎麼也找不到,丘橓對張家人,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們刑訊逼供,也問不出結果。

這時候,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忍受不了拷問和毒打,憤然自縊身亡了。張敬修自縊之前,還留下了一封血書,傳播當世。

張居正另一個兒子張懋修,也不堪拷問,想要投井自盡,結果沒死成,然後他又絕食,仍然沒死成,終於留下了一條性命。

張敬修的死,震驚了朝廷,朝廷百官紛紛開始為張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輔申時行、內閣輔臣許國、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張居正的學生、舊僚等大臣。

申時行曾經給丘橓去信,告訴丘橓,別讓咱們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罵名。

內閣輔臣,大學士許國也給丘橓去信說,閣下千萬手下留情,別讓後世罵咱們這輩人重財輕人。

張居正的學生於慎行,更是痛徹心扉,給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詞沉痛,慷慨陳詞,為張家求情。這封書信,當時傳頌天下,文武百官爭相誦讀。

但是,這些書信,丘橓都置若罔聞。我們前面說過,丘橓跟張居正是政敵,張居正當政時,不喜歡丘橓,曾經打壓過丘橓,丘橓報仇心切,對張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給丘橓去信,朝廷裡的官員也上疏萬曆皇帝,給張家求情。

比如,內閣首輔申時行聯合六部大臣,乞求萬曆皇帝對張家從寬處理。

比如,刑部尚書潘季馴上疏說,張居正的老母已經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寬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圍中,丘橓等人在張家,又實在拷問不出更多財產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終於鬆口了。

他下令,在張家給張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畝田地,以讓張母安度晚年。

至於張家的子孫,自殺的自殺,充軍的充軍,可謂家破人亡!

萬曆皇帝早先曾經對張居正說過,待張居正死後,“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張居正恐怕萬萬不會想到,他的小皇帝學生萬曆在他死後,是這麼看顧他的子孫的!


西堤君


事實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夠份量,勸不動皇帝罷了。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看似皇帝殘酷,實則是必然,或許張居正死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不過他依然義無反顧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國的歷史上有四次比較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而主持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終,商鞅最後被車裂,王莽的新朝轟然倒塌,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為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得到了善終。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益,他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等於是在地主階級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頓驛站,又得罪了大多數的官員。

其二,為皇帝所記恨。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可謂是一位嚴師。他對萬曆皇帝要求極為嚴格,動輒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勸皇帝奉行節儉,自己卻做不到。怨恨日積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萬曆皇帝心中的怨恨,終於爆發,沒人能夠勸得動。而且他死之後萬曆皇帝親政,也需要拿他來樹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瀾。歷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則天慈禧那樣攬權,只想著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連這點願望也難以實現,而張居正在勸諫的時候也是措辭嚴厲,相當於直接打臉,而李太后顯然是個小心眼,後來他缺錢的時候說,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不就有錢了嗎?

其四,人走茶涼。都說世界上最骯髒的就是政治了,張居正在的時候,門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猶如過江之鯽,等到他死後,可以算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死如燈滅,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連影兒都不見了。




歷史小跟班


明朝是個很神奇的時代,似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存在爭議,張居正也不例外,他一方面改革維新,一方面排除異己,生前極盡奢華,死後挫骨揚灰!這麼一個神奇的人,被萬曆清算的時候,甚至沒有人為他求情,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點:其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

張居正從來就不是一個清官,他依靠貪汙受賄上位,依靠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正是因為張居正打壓能臣,使得自張居正後再無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現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忠臣,他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人,他為了維護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下令拆毀全國各地的書院,嚴令禁止王陽明的心學傳播,更是為此殺了不少思想解放的文人。

第二點:皇上讓他死,無人敢求情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親政的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削去了張居正所有的爵位,並且抄家,朝中文武百官,張居正的下屬見到皇帝發飆,紛紛轉過身來反咬張居正一口,彈劾張居正擅權不法,欺君罔上,收受賄賂,罪惡滔天。



第三點:寧為循吏,不為清流

這句話是張居正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那麼何為寧為循吏呢?即內心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外表卻和世俗萬象打成一片;何為清流?即標榜節氣,不畏權貴,遇事敢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張居正自己已經說了他並不是什麼清官,也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欺負人,打壓人之類的事情做起來更是沒有負罪感。


三金講史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首輔權力達到頂峰,而張這個人,也素來被褒貶不一。

首先,作為內閣首輔,他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為開始出現頹勢的明王朝續命,他的改革未能徹底,只能算是縫縫補補,讓明王朝得以延續。

他當時的權勢,可以說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國家大政盡是他做主。

他本人勸誡要求皇帝節儉勤政,但是他本人卻又窮奢極欲,據說他回老家省親,做的轎子需要六十四個人抬,內置衛生間,廚房,臥室,簡直就是個房車。而他本人對皇帝又異常嚴厲,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說在皇帝年幼的心靈裡早早就留下了陰影。

張居正其實是得了善終,畢竟勢力太大,皇帝長大了也不能一時就把他處理了。但是張居正死後半年,皇帝卻開始算賬起來了,安排了些罪狀,甚至把張居正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可見皇帝對張居正的恐懼有多大。

苦的是張居正的兒子孫子家人,史書記載全家被軍隊包圍在府中,兒子都被餓死。

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當政時,對百官嚴苛,難免把人得罪了個差不多,皇帝帶頭算賬,自然不會有什麼人站出來。

另一方面,張居正當時都死了,他的兒孫官職勢力並不大,大家也犯不著為了一個死人得罪皇帝,畢竟生活還得繼續。


大神曹84



賽麥大弘


因為張居正的死在本質上是由皇帝授意的,並不是由張四維造成的,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一直灌輸在讀書人心中的禁錮,

張居正的改革,在當時得罪的可是全天下的權勢者的利益。他死後還在彈劾他的人豈是幾個? 是一群!而且當時的萬曆也沒有想包容且放過張居正的心。

相信那些與他同朝為官的官員們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再者,太嶽的各項法律讓百姓痛苦不堪,更讓那些反對的大臣們心裡恨之入骨。


小小強而強大


中國自古就有俗語: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人一走,茶就涼。道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適用於古今中外。

而且張居正自己也不是什麼白蓮花,‘’寧為循吏,不為清流‘’,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貪汙奢侈,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以帝師自居,以聖人的標準要求皇帝,自己卻做不到,他推行的改革又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皇帝要發難清算時,牆倒眾人推難免了。



筱原123


1.心態:自己不留後路,封建吃人社會一位一味只求國家強盛的政治改革家是沒有活路的,張居正在改革時應該早已看到自己的下場,

2.做法:打倒一切損害封建王朝的勢力,絕不手軟下死手的做法

3.為人:和古代大多數人一樣受到仁義禮智信的毒害,將自己活命的機會寄希望於他人,比如他的學生皇帝,不如多個反對他的學生,不如他選的內閣人選

4.皇帝:一位骨子裡自私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承者,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得失,臣子、奴才是他手中只是可以任意拿捏的玩具,這個壞了可以換一個,固然沒有那麼好也差不到哪裡去。

5.弱勢:在封建社會沒有足以威脅到話語權人的勢力怎麼求情,一個求情可能就是欲加之罪。

6.規則:求情人的意見可能已經消失在某些阿諛奉承人的手中,比如“內相”、秉筆太監等等。


柏年月華


中國人活著排除異己,死後積冤累累是統病。還有是活著時別人當面拍馬縷須,背後忌妒深恨,一旦勢敗隔岸觀火,偷著樂還來不及,這樣的國民心態,你說有誰來講好話?有誰肯背時呢?古今一律,人情世故世態炎涼是一樣的。


蕭湘居士__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萬曆皇帝要殺誰敢求情,至於私德不檢點更多的只是一個藉口,殺張居正以立皇帝的絕對威權,那怕曾經的朝夕相處的帝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