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這個誦唸佛經的法門後,你的修行將一日千里,瞭解一下?

觀心誦經法札記全文

(全文3896字)

緣起

我們今天要說的觀心誦經法,是天台智者大師所說。對於學佛者來說,一定不會對智者大師感到陌生,這位可是被後世稱為“東土釋迦”的牛人啊。當然智者大師生平為人稱道的事蹟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詳說了。

有很多人留言說:“師父,為什麼我天天唸經,但是卻沒有收穫法喜,是不是念經的方式不對?”

同樣是唸經,方法不同,所得的受用也是不同的。

懂得这个诵念佛经的法门后,你的修行将一日千里,了解一下?

為了大家可以更好地掌握誦經的方法,所以我們來學習一下這篇的觀心誦經法。

《觀心誦經法》中說:

想要誦經滅罪:

第一、要先盥漱,整肅威儀。

什麼是盥漱呢?盥是指盥掌,也就是洗手,漱是指漱口。不要小看這兩樣,對於修學者來說,每一個動作都有其用心的地方。如《六十華嚴》中:“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這就要求隨時隨地都要起心發願奉持佛法,哪怕是洗手時也不例外。

為什麼連這些細節都要注意呢?

《華嚴經傳記》中說:“有人以水盥掌。將讀此經。水之所沾灑。及蟲蟻。因此捨命後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蓋不思之福也。”

對於修行者來說,哪怕是任何一個輕微的動作,都是有益於眾生的,所以都要謹慎對待。

整肅威儀這點,就不必特地說明了吧?面對法寶,具足威儀是常識。《雜阿含經》中說:“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

【別座跏趺而坐】

在整肅威儀之後,就要端身正坐了。

別座是什麼意思呢?原文的意思是另外尋找位置安座,其中也有另尋僻靜處,不受別人打擾的意思。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以理解為尋找一個不受別人打擾的地方安座。

跏趺而坐,也就是結雙跏趺而坐,就是雙盤的意思,也許有人會說:“師父,我做不到雙盤啊。”那沒關係,開始時做不到,端身正坐就可以了,也可以選擇散盤或者單盤而坐。日久功深,自然就可以雙盤了。

第二、觀想座下有天龍八部聽法

這就是觀想護法護持,所觀想的是佛在宣說經典後,發願護持正法的八部眾。

天是指大梵天、帝釋天、四大天王等天眾,他們果報殊勝,光明而清淨。這其實也是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要身心清淨,光明充滿。

龍是指八大龍王為首的水族之王。龍族有大威勢,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起大精進心,如龍族一般勇猛地精進修持。

夜叉是指能飛騰在空中的鬼神眾。夜叉勇健輕捷,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在修行路上要智慧勇健,舍離煩惱輕捷而進。

乾闥婆是指帝釋天的音樂神。乾闥婆以香為食,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要以戒定慧之香嚴身,以禪悅為食。

阿修羅是指非天,常與天眾作戰。阿修羅生性好鬥而嗔心極重,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熄滅嗔心,力克煩惱紛起。

迦樓羅是指金翅鳥,身形廣大,兩翅之間相距六萬裡。金翅鳥以龍為食,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遠離懈怠,不被貪慾所縛,而損勇猛精進之初心。

緊那羅是指似人而有角的天眾,又稱人非人、天伎神、歌神。緊那羅音聲悅耳,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唸誦音聲發自內心,通達經義,以音聲而達佛義,讓聞者受益。

摩睺羅伽是指大蟒神,又稱地龍。摩睺羅伽善行地,以此表法,提醒誦唸者如大地般為眾生依靠,猶如大地一般秘藏功德而不自彰顯。

這八部眾以人的肉眼是無法看見的,所以又稱為冥眾八部。他們都是受佛陀威德感化而自願成為佛陀的跟隨者,發願護持佛法的。

而在誦經之前觀想這八部眾,除了祈願他們護持誦經者外,還要明瞭他們各自所蘊含的佛法密意,由此才不負世尊說法的苦心,也更有利於我們受持經典,讓更多的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懂得这个诵念佛经的法门后,你的修行将一日千里,了解一下?

第三、運心起三觀

接下來是運心作觀。

什麼是運心作觀呢?

簡單來說就是用心,運用心力而起觀想,也就是將心往某處做觀想。

其實從佛法角度來說,運心又可以分為二種,那就是順流十心和逆流十心。

什麼是順流十心呢?

所謂的順流,也就是說從無始以來隨順生死之流,詳細說有十種:

一、妄計我人:於無我之中妄起人我之執。

二、外加惡友:外交惡友,造作種種惡業。

三、不喜他人之善:對於他人所行善事,心不隨喜,反而生嗔。

四、縱恣三業:放任自己,肆意造作貪嗔痴三業。

五、噁心流佈:讓自己的惡念滋長,進而影響他人,使之一起造惡。

六、晝夜相續:三毒不斷,晝夜連續。

七、覆諱過失:對於自己的過失,不但不思改過,而且文過飾非,刻意隱藏。

八、不畏惡道:對於三惡道苦報,沒有絲毫畏懼之心。

九、不慚不愧:對於自己曾經造下的惡業,沒有絲毫的慚愧悔過之心。

十、撥無因果:認為因果虛無,對其沒有絲毫敬畏之意,從而放縱身心造惡。

什麼是逆流十心呢?

所謂的逆流十心,也就是消滅生死的觀法,也有十種:

一、正信因果:明因識果,知道造作惡業的後果,從而為善不輟。

二、自愧克責:對於自己言行心念有不當的地方及時反省,對自己嚴格要求。

三、怖畏惡道:知道墮入惡道的因緣,深知三惡道之苦況,對惡道生起怖畏之心,心生厭離。

四、發露瑕疵:對於自己所犯的過失,無論大小都及時在佛前懺悔,並且改過。

五、斷相續心:斷除生死相繼的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洞悉世間之苦,發起殷切的菩提心,發願於法界眾生同得無上菩提。

七、修功補過:勤修功德,對於自己的過失及時補救,不給他人添麻煩。

八、守護正法:修學正法,弘揚正法,為應機之人宣說佛法,護持正法不失。

九、念十方佛:諸佛如來同一體性,持念十方佛號,上應佛心,下化眾生。

十、觀罪性空:深切觀察罪性本空,了不可得,斷除疑悔之心。

文中所說的運心作觀,雖然只是用了簡單的“運心”二字,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明白:凡夫的心念宛若奔騰的巨流,滔滔不息;修行者的心念則如巨潭,雖然風吹而過,偶有漣漪,而潭水本身湛然清淨不動。用心作觀時,先讓凡夫之心澄淨下來,等心如潭水一般寧靜時,再起觀。

所以,“運心”二字不能輕輕放過。

那具體觀想些什麼呢?

首先,觀想自己作為法師宣揚佛陀正法,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自己所發出的音聲,不但當前的有形無形的眾生們可以聽到,乃至於十方一切眾生都能聽到。這是假觀。

其次,進一步觀想能說法之人所念誦的經典。什麼是經?經是手中所執的經卷,為紙墨所成。讀誦經卷之時,心念經文,口誦而出,發出音聲者,是有我之身還是無我之身?誰是念誦經卷者?聽聞經文的眾生,看似實有,但如果往深處推尋,畢竟沒有實在的“我、人、眾生”可得,只是宛然顯現而已。這是空觀。

再次,進一步觀想,雖然沒有所念之經,但是有經卷在手,紙墨文字,宛然顯現其上。雖然沒有能念之人,但是有四大假合的“我”身為大眾唸誦經文。雖非內外所侷限,卻又不離內外。雖然不是經卷,卻又不離經卷。雖然不是心念口宣所能涵蓋,但是又不離心念口宣。在唸誦過程之中,細細觀想而無一絲錯謬。這是不可思議觀。

只有當唸經者能自如地在唸經時做這樣的觀想,才能稱為是三觀成就。

如果能夠在一念之中得到不前不後、三觀宛然的成就,那就算沒有作意要佈施、沒有佈施者存在,而法施也自然顯現,雖然沒有受持聽聞者,但是聽受讀誦經文的四眾卻宛然顯現。此時,縱使沒有高登法座,也如同登座而說法。這就是法施檀波羅蜜。

對於唸經者來說:

專心執持經文,而沒有任何遮礙,這就是持戒;

而忍耐惡覺,縱使名聞財力也不能動搖他的內心半分,讓他產生煩惱,那就是忍辱;

如果一心精進不已,從始到終都沒有一絲錯謬,心中信心堅定,因此也沒有絲毫慚愧過失擾亂,這就是精進;

專心誦唸經典,而無所貪愛,攝持一心,專精唸誦,這就是禪定;

對於經文熟絡於心,唸誦之時沒有半分錯謬,無論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一瞭如指掌,文文句句都清晰分明,這就是般若。

在唸誦經典之時,具足這六種功德,就可以稱為六波羅蜜具足。

懂得这个诵念佛经的法门后,你的修行将一日千里,了解一下?

自己躬行此法,則稱之為實,因為對己而言,奉持誦唸經典是終生不易(更改之義)之事;而將這個修法傳授給他人,則稱之為權,這是因為修持的法門不僅僅有這一種,每個人的根器不同,所學法門也有所不同。

如果有修行者此生此世,盡此一身,成就這功德,那就在無始以來的心中種下了成佛的正因種子。有心觀想,則稱之為了因,身居高座為四眾說法講授經義,則稱之為因緣。以此正因種子、了因、因緣,三因都一一具足了。

雖然起先修時,觀想未必可以明晰,但是這是本性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在。如果一直堅持修學,日久功深,就能與觀心相應,以此成就修德。在菩薩階位之中,有四十二位都名為性修,也就是從自性功德起修,直到佛果位上才名為種智、名為大涅槃、名為到彼岸、名為第一義空平等大慧,這才是唸經的正觀,也就是念經的要義所在。

就算是三世諸佛,也無不從此而生,如果對此法門深信不疑者,自應為他解說這個法門,但是如果對方沒有問起,那就無問則不要主動宣說。因為無緣而說法,眾生根機不成熟則無法如實信受。

這裡說的是,如果一個人修學沒有到一定的程度,是提不出相應程度的問題的。如果他超越自己的境界提出了問題,那一定是別人讓他問,或者是代別人問的。那這份機緣其實是不成熟的。就算為之說法,那他也無法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因為他境界還沒有到,是聽不懂的。所以禪宗也常說,“不是個中人,不知箇中事”,這也是以前一直在文章中反覆強調的“功夫不到全是迷”,如果功夫到了,一切都會徹然貫通,沒有絲毫的滯礙。

這一段之所以寫出來,是希望大家可以種下正因的種子,誰知道那天機緣成熟就發芽了呢?

對於修行者來說,如果僅僅只是調服自心而自度,那還不能說是具足慈心;如果見受苦者不救,那還不能說是具足悲心。如果已經修得正觀現前的話,那更應該莊嚴法界。

在唸經結束,從觀想中出來後,應該以此觀想念經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願眾生中已經入菩薩位者,能夠悉登上地,而尚未入菩薩位者,則要運起慈悲二法,發願在未來世成就正等正覺。這才是唸經的奧義所在。

佛法修學之中,發心是很重要的,可以說是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學習這篇觀心誦經法時,不僅要注意學習觀法,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學習智者大師的發心方法,這會為我們的修學打開一條坦途。

id:nnsuibi

懂得这个诵念佛经的法门后,你的修行将一日千里,了解一下?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往期文章

觀心誦經法札記(一)緣起與前方便

什麼是佛經中所說的嫉妒?它有何果報呢?

這個能夠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門,你聽說過嗎?

值得一讀:大菩薩是如何修學禪定波羅蜜的?

修行者必讀: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舍離魔業,瞭解一下?

為什麼說在真正開始修行之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門?

如果不是為了度化眾生,誰願意弄得自己一身才華?

想發菩提心卻不知道怎麼發?這十種方法也許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