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粉那麼容易過萃,為什麼手衝的時候不篩細粉?

<strong>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

相信不少人在剛剛玩咖啡的時候都聽過一個說法,差不多長這樣:“細粉會造成衝煮的雜味,也容易讓過萃的味道跑出來。”在這樣的思維下,有些人會盡可能在磨豆之後用篩網篩掉細粉,或者在磨豆機這關就淘汰容易產生細粉的機型。

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錯,因為在衝煮過程當中,細粉確實同時扮演著天使與惡魔的角色,沒有細粉的話,咖啡的味道容易變得太單薄,但細粉太多也是麻煩,容易影響過濾速度,讓整杯咖啡的口感失衡,往厚重的那端靠近,喝起來的口感就變得不清不楚了。

细粉那么容易过萃,为什么手冲的时候不筛细粉?

剛開始接觸手衝的時候,細粉還真的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傢伙呢!

看看那些咖啡館們是怎麼對付細粉的,有些店家完全不篩,追求一個直球對決的痛快。有些店家篩完後把細粉丟掉,連煮咖啡都在斷舍離。但也有些店家在衝煮開始後的某個時間點重新把細粉加回去,讓咖啡尾韻因此多了些層次變化。也有些店家講究得更可怕,他們把細粉分級篩選,像鍊金術師在調製魔藥般,自己有個加入細粉的時刻和順序。

细粉那么容易过萃,为什么手冲的时候不筛细粉?

在小編剛開始接觸精品咖啡的前幾年,老實說也很認真的在每次的衝煮前都得篩過一次細粉才上濾杯,無論是最早的手磨或是後來的小富士都一樣。你們知道的,小富士鬼齒版在研磨完成後吐出來的那坨細粉,看起來真的有點討人厭對吧!

但後來已經慢慢不濾細粉了,即便用小富士鬼齒也是。

藏在細粉裡的惡魔

手衝咖啡是這樣,濾杯裡裝了濾紙,濾紙裡放了咖啡粉,咖啡粉上淋了熱水,熱水經過咖啡粉之後穿過濾紙,順著濾杯邊緣開始向下流,我們蒐集這些流下來的咖啡,最後拿來喝。

有煮過虹吸壺的朋友們都知道,咖啡粉在吸飽熱水之後會往下沉,就某些流派的概念中,上壺粉層的狀態會是判斷衝煮是否完成的依據。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手衝咖啡的過程裡,先吸飽熱水的細粉會率先往下沉,因為地心引力和自身重量作用往下流的熱水更是加劇這個現象發生,如果你們有把衝完的濾紙打開來看的話,會發現細粉很容易卡會在粉層最外側和濾紙交接的地方,由其是濾紙最下面尖尖凸出來那裡,在衝煮的時候那裡幾乎就是細粉的大本營了。

细粉那么容易过萃,为什么手冲的时候不筛细粉?

但,幾乎衝煮過程中絕大多數的熱水都會流經那個地方啊!

理論上這是咖啡過萃的原因之一,大家對於細粉深惡痛絕的原因也多半都是因為這個,細粉讓整杯咖啡的風味變得太雜亂,在衝煮的過程當中讓整杯咖啡的平衡跑掉了。

為什麼很多人(包括小編在內)不特別篩細粉了呢?

首先,是在衝煮的最後一次注水時,我們會利用大水柱儘可能的把卡在下層的細粉攪散,讓細粉重新回到熱水裡。最後一次大水量的快速注水,讓那些細粉分散,避免一直持續卡在熱水必經的路上或是堵塞過濾通道,減少細粉的萃取。這樣做已經可以避掉過萃的味道。但這樣的做法比較適合用在KONO名門系列的濾杯,其他濾杯不一定適用。

细粉那么容易过萃,为什么手冲的时候不筛细粉?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過萃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帶來苦澀味,絕大部分的苦澀味是烘焙或生豆的瑕疵所造成,我們應該要更精準的去確認兇手到底是烘焙還是生豆,不應該用過萃打發掉。更何況,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希望細粉過萃,粗粉萃取不足。

第三個原因,細粉這個東西有它的缺點,但其實也有著它的無法被取代的功能,如果在衝煮過程中可以讓細粉的角色正常發揮的話,那麼咖啡風味的細節部分可以很完美的被詮釋出來。

细粉那么容易过萃,为什么手冲的时候不筛细粉?

或許應該這麼形容,大顆粒的咖啡粉在衝煮過程中扮演的是整個風味的骨架和肌肉,而細粉的角色是膠原蛋白那樣,就是最外層的皮膚和透亮感的光澤。這東西要是少了的話,就是呈現一個山體滑坡的狀態,但太多也不行,那就變成一箇中年發福的油膩大叔。細粉的角色扮演得剛剛好的話,那就是精壯小鮮肉,可甜可鹽。

說真的,小編認為細粉沒有書裡描寫的那麼可怕,反而還是一杯咖啡決勝負的關鍵因素!

將篩掉的細粉倒回去衝煮 這是手衝咖啡的神操作還是謎操作?

超細粉要篩還是不篩?超細粉真的是洪水猛獸嗎?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