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要攻擊蘇聯?

潮潮吧


二戰時期的德國,在蕩平了法蘭西的土地趕走了英國人之後,自然而熱的就要進行下一步作戰行動了,德國不先打蘇聯,難道蘇聯就不會來主動攻擊德國?總之,在利益的面前,兩個國家遲早有一仗是必打的。

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就曾於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主要約規定的就是雙方十年之內都不能交火,雙方要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除了這份互不侵犯的條約之外,雙方還秘密的簽訂了另外一份不可告人的附屬文件。這份附屬文件規定了雙反在東歐的利益,說的直白點就是雙方各自劃清了界限,互不干涉對方的擴張行為。例如屬於波羅的海的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如果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蘇德雙方以立陶宛的北部疆界為各自勢力範圍的界限,如果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雙方在以納雷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桑河為各自勢力範圍分界點。

當蘇德雙方簽訂為兩份秘密條約之後,也就各自忙活了起來。希特勒在建立的西方擴張戰線中接連攻下了法國、比利時、挪威、丹麥等國,而斯大林也沒有閒著,相繼佔有了芬蘭部分領土和立陶宛等地。而夾在蘇德雙方勢力中間的波蘭,命運則很是悲慘,直接被這兩個強國給瓜分了。

德國為什麼要出兵蘇聯

為什麼德國要打蘇聯,就這樣稱霸西歐大地,不打蘇聯可以嗎? 顯而易見,德國不打蘇聯,這是不可能的事。


蘇聯在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之後,領土和人口也在大幅度增加。而此時的希特勒,對於蘇聯的野心、軍備生產的速度以及蘇聯在東歐所得到的好處讓其坐立不安。同時,希特勒想稱霸世界的野心反倒也讓蘇聯戒備森嚴。總之,兩個強國雖都想著積極擴張,但意識形態又恰恰相反。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而德國則是法西斯國家,這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國家相互之間的仇恨以及提防最終必定會演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而雙方當初簽訂這兩份秘密條約之時,大家都心知肚明,希特勒只是希望日後在其進行西線攻勢的時候,斯大林不要背後捅德國一刀。

  • 佔領法國趕走英國人之後,加速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決心

在德軍繞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之後,法國僅僅堅持了四十天左右就投降了,隨著西歐各國紛紛向德國臣服,殘餘的英法聯軍又在敦刻爾克被德國人趕出了歐洲大陸之後,此時的希特勒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而且,突入起來的勝利對於此時的希特勒以及其手下的德國軍隊來說,都相信著一種傳言,“德國軍隊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戰勝的神話”。再加上此時的美國還沒有參戰,要是美國介入,他豈不是同時要應對兩個敵人?況且希特勒現在也沒想著直接派兵橫渡英吉利海峽,準備橫掃整個英倫三島。思來想去的希特勒,也讓德國與蘇聯戰鬥的步伐漸漸逼近了。

  • 豐富的資源和稱霸世界的野心,致使德國對蘇聯開戰

其次讓希特勒認為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的是有關蘇聯擴張的這件事情,緣由是蘇聯佔領羅馬尼亞部分地區與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這兩片油田十分臨近,那裡正是希特勒的“鋼鐵洪流”所需石油的來源之地,沒有足夠的石油作為及時的資源補給,德軍的機械懷部隊就將不復存在,“閃電戰”的戰術策略也將無法實施。其次在蘇聯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這三個地方,又分別是蘇聯的第一、第二大城市和一個煤炭產靈豐富的地區,且又是蘇聯的中心地帶,只有佔領了這裡,既能保證德國的裝甲部隊有足夠的資源補給,又可以為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提供一塊墊腳石。那麼,一面是豐富的資源,另一面又是蘇聯給予德國的嚴重威脅,希特勒為了拔掉蘇聯這個德國的眼中釘肉中刺,便下令部隊對蘇聯開戰。

1940年12月,進攻蘇聯的計劃經過數月的草擬終於敲定,德國人眼中洋洋得意的“巴巴羅薩計劃”便正式誕生,但令德國人沒有料想到的是,1941年的蘇聯冬天居然會比往年早來了一個月,而希特也重蹈了拿破崙的覆轍。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文|宇澤歷史


宇澤歷史


希特勒挑起“二戰”後,德國的處境很不妙。在此時,希特勒想迅速結束戰爭,而結束的方法,就是徹底擊敗對手。當時的對手,一個是英國,另一個是法國。法國近在咫尺,是德國在西線的首要威脅,而英國具有海軍優勢,也對德國構成重大威脅。因此,希特勒想快速擊敗法國,然後逼迫英國認慫。事實上,英法對德國的軍事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希特勒的軍事冒險,終究是在犯險,而他手下的將領,也決心賭一把。

戰局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看似強大的法國,竟然如此不堪一擊。號稱世界霸主的英國,卻逃的非常狼狽,靠賣隊友才得已倖存。法國的戰敗,讓希特勒信心大增,他認為英國失去了盟友,已經無力與德國抗衡。但是,希特勒對局勢的看法,明顯過於樂觀,德國存在陸軍優勢,而跨越英吉利海峽,需要拼海空軍。在這兩個領域,英國並不弱,尤其是海軍,遠超德國。這樣一來,英國人有了抵抗的本錢,在丘吉爾的帶領下,決心死戰到底。

到了這一步,希特勒明顯失算。按照原先的構想,迅速擊敗英國,佔領不列顛群島,然後摧毀大西洋屏障,打開出兵北美的通道。只要速度夠快,美國人就只能乾瞪眼,這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盤。然而,這個算盤打錯了,英國利用自身的優勢,做了最後一搏,成功阻擋了德國侵略軍。

美國總統羅斯福,他也不會閒著,雖然存在很多困難,但依然實現了對英國的援助。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站穩了腳跟,而德國百萬大軍失去了用武之地,希特勒肯定不會甘心。對於德國來說,戰爭機器不能停,因為德國缺乏石油,照這個局面發展,德軍肯定會失敗。對於希特勒本人來說,他很在意自己的位置,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如果打不贏戰爭,他的位子也將不保。

於是乎,既出於獲取石油的考慮,也出於希特勒本人的慾望,他下令德軍入侵蘇聯,挑起蘇德戰爭。有人說,蘇聯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希特勒哪來的自信?事實上,希特勒的自信,一方面是法國給的,在德國人看來,法國陸軍實力歐洲第一,卻敗的如此迅速,這說明德國的戰術和戰爭實力,都遠強於法國。由此推之,希特勒認為以德軍的閃電戰,可以迅速打敗蘇聯。另一方面,在蘇芬戰爭中,蘇軍吃了虧,暴露出自身短板,讓希特勒誤以為蘇聯的實力弱於德國。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要先了解希特勒上臺的意圖指向,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有明確的闡述,當然了這本書枯燥乏味,有些東西乏善可陳,但是卻都實施了。

首先希特勒進攻蘇聯是基於意識形態和稍微那麼一點種族主義的摻雜,但後面看來也是迫不得已,那麼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

從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佔領南斯拉夫,和蘇聯包括分解波蘭,進攻蘇聯,從他的理念上來說都只是為了消滅劣等種族,為日耳曼種族爭取更大的空間,更好的利用資源。

但在日後的納粹解密文件中,希特勒有多次暫緩進攻蘇聯的計劃,那麼也就可以看出,希特勒認為的生存空間是已經足夠的(已經消滅了上百萬猶太人和吉普賽人,屠殺了部分斯拉夫人和奴役了一部分)。在蘇聯屢次西進,希特勒都不以為然的放縱。直到蘇聯已經跨過了蘇德之間的利益分界線,在蘇聯攻打了羅馬尼亞的油田後希特勒才開始真正的把進攻蘇聯提上日程(油田為德國提供相當數量的原油),緊急從西線調撥兵力,把解散的師團重新組建。(參考《第三帝國的興亡》)

那麼可以判斷出,蘇聯如果不貪婪西進,不跨越協定的分界線,那麼德國攻打蘇聯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因為當時德國在工業和經濟上已經開始脫離戰時經濟狀態,正在恢復和平經濟。


遠辰史集


二戰之前,希特勒就提出“要為日耳曼人拓展生存空間”,二戰開始後,德國基本佔領的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但希特勒不滿足,顯然蘇聯更具誘惑,更廣闊的領土,更豐富的資源,以及對斯拉夫人的敵視,這就是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原因。


克里勒上尉


蘇聯在蘇德軍事分界線(波蘭境內)重兵100萬,那是“進攻態勢”(見《衛國戰爭開始十天的斯大林》),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知道蘇德之戰不可避免,區別僅在於誰“衛國戰爭”而已。雙方都在積極備戰,只是德國先發動,蘇聯“衛國戰爭”而已。


照影吹笙


攥蘇聯的礦藏資源為德國工業發展提供原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