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六穩"如何實現?

在上週,中國股市出現了大幅波動,再度引發了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諸多擔憂,包括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缺乏足夠的理性,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做空或者做多機制,使得市場價格容易出現大幅波動。而目前經濟還處於下行期,股市的短期大漲也引發了對投機泡沫的擔憂。

確實,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確實存在著許多缺陷,但是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資本市場誕生才不到30年,而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已經運行了100多年,因此我們現在的很多問題他們當初也經歷過。而要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以及為什麼從去年到今年,中國先後出現了債券牛市和股票牛市,其實也需要從歷史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未來。

01

中國居民,財富主要是房子


在中國,過去10年是房地產的黃金十年。而得益於房價的持續上漲,房子也成為中國居民財富的主要載體。

根據瑞信研究院2018年度的《全球財富報告》,截止2018年,中國居民擁有的總財富約為52萬億美元,約合357萬億人民幣,其中金融資產佔比約38%,而非金融佔比約為62%,而非金融資產其實主要就是房子。

外資對中國的研究未必精確,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8年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測算中國城市家庭總資產為428.5萬億人民幣,其中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7%,而金融資產佔比僅為11.8%,還有10.5%是其他類資產。

我們自己也做了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居民18年的總資產為465萬億人民幣,其中房產佔比為70%,而金融資產佔比為30%。

因此,綜合各項研究來看,中國居民財富中房子佔據絕對大頭,佔比在70%左右。而根據《全球財富報告》的數據,從全球來看房產的佔比不到50%,這意味著中國居民財富中的房產佔比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02

工業化時代,房產是財富的載體


為什麼中國人買了這麼多房子?

一個解釋是這是中國人的天性,華人不管到哪都愛買房,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比如在中國臺灣,居民房產佔總資產的比值只有34%,而金融資產佔比高達66%。新加坡也是華人社會,但是居民房產佔總資產的比值也只有45%。

我們認為,之所以房地產成為了中國居民財富的載體,和過去我們所處的工業化時代有密切的關係。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主導了經濟。

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開始了起飛,並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成功地成為了世界工廠。這背後有著人口紅利、城市化和全球化三大紅利的推動,其中全球化帶來了外需,而人口紅利和城市化帶來了內需,並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行業。

從表面上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並不大,18年中國的GDP高達90萬億,而房地產業增加值為6萬億,房地產只佔GDP的7%左右。但是換一個視角來看,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6萬億,而商品房銷售總額為15萬億,居民買房花掉的錢接近消費的一半了,說明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絕對不止7%。

統計局把房地產歸於服務業,而把給房地產配套的建築業歸於第二產業,如果把這兩者都定義為廣義房地產行業,那麼在GDP中的佔比就達到13%。而且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可以帶動無數的相關中上游行業,我們通過2012年的投入產出表可以計算得到,廣義房地產行業的GDP每增加1單位,將帶動其它行業的GDP增加1.6單位,如果據此計算的話,我國1/3的經濟活動都與房地產行業有關。

此外,工業化的中國經濟過去主要靠投資驅動,而在三大投資當中,我們發現和中國GDP增速相關性最高的就是房地產投資,兩者的相關性高達70%,地產投資的變化幾乎可以解釋過去10年當中的每一次大起大落。

由此可見,房地產行業提供了工業化時代中國經濟的主要需求。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主導了融資。

而房地產對於中國經濟的意義不僅是提供了需求,還提供了融資。

由於房地產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與地產有關的行業也在中國銀行信貸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截止18年末,中國房地產貸款餘額為38.7萬億,佔136萬億貸款餘額的比例高達28%,如果再算上採礦業、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礦製造等與地產高度相關行業的貸款的話,佔比也達到接近1/3。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從債券市場來看,目前中國債券市場信用債餘額大約20萬億,其中房地產、建築業和採礦業三大行業的信用債存量佔比是35.5%,佔比超過1/3。

而影子銀行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地產行業服務的,以信託業為例,18年3季度末非金融行業的資金信託餘額為12萬億,而其中房地產、建築和採礦三大行業信託餘額為4萬億,佔比也在1/3。

工業化時代,房地產承載了財富。

因此,在中國工業化的時代,房地產行業不僅負責提供經濟的需求,還提供了銀行的融資,同時也是居民財富的主要載體。這其實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只要中國老百姓不停買房,那麼中國就有增長、銀行有活幹、居民還有錢賺!

03

人口紅利結束,地產週期見頂


出生人口新低、年輕人口見頂。

但是,房地產這個循環的關鍵在於要有人買房,而中國現在最大的變化是大家不想生了。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在全面放開了二胎之後,2018年中國的新出生人口只有1523萬,比上一年減少了200萬,創下了過去50年的最低水平。

而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上一輪出生人口的高峰是1987年的2550萬,而中國人首次購房的年齡大約在25-30歲,這意味著中國的購房需求高峰已經在2012年-2017年之間見頂了,而且未來會持續下滑。

我們研究了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發現在所有這些國家,地產需求的頂峰都是和年輕人口的數量掛鉤的,一旦年輕人口的數量見頂,那麼地產需求就會出現歷史的頂峰。

在2013年,中國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曾經達到過13億平米的短期高點,但在沉寂了兩年之後,2016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激增至15.7億平米,並在17、18年進一步上升至17億平米的歷史高峰,貌似國際經驗在中國又被推翻了。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棚改貨幣化退潮、房地產歷史頂峰。

其實,過去幾年地產銷售井噴的關鍵動力在於棚改貨幣化安置。在13年時我國還沒有實施棚改貨幣化,而在16年以後每年棚改目標升至600萬套,其中50%以上都是貨幣化安置。假定每套住房100平米,就意味著16年以後每年棚改貨幣化帶來了額外3億平米的商品房銷量,這基本上可以解釋這幾年地產銷量的增加,因為新增的銷量基本上全都在棚改貨幣化加碼的三四線城市。

而按照18年時我國制定的3年棚改1500萬套攻堅計劃,在扣除18年完成的580萬套之後,意味著剩餘兩年的棚改年均目標僅為460萬套,相比過去幾年的600萬套降幅接近20%。我們統計19個省份公佈的19年棚改目標,計劃總開工260萬套,比18年下降了20%。

因此,在棚改貨幣化逐漸淡出之後,我國房地產銷售將回歸人口結構主導的主線,這也就意味著地產銷售的歷史大頂或已在過去兩年出現,而19年的頭兩個月主要城市和地產商的地產銷售均出現大幅負增、而且主要在三四線城市,或是地產銷售見頂的最好證明。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04

後工業化時代

資本市場是財富的載體


服務和科技產業崛起。

但是,美國等的經驗顯示,房地產銷量會隨著人口紅利見頂,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的見頂,這只是意味著工業化的結束。

而在後工業化時代,雖然買房的人變少了,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大家對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業的需求會持續上升,與此同時,大家也願意為人工智能、5G手機付費,這意味著科技和服務業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資本市場成為財富載體。

而在後工業化時期,財富的載體將發生變化。在工業化的時代,是房地產在承載著居民的財富。而在科技與服務業主導的時期,是那些提供科技與服務的公司在創造財富,而所有公司的資產都是由股權和債權構成的,所以這些股權和債權將是未來的財富載體。

比如說大家都愛用華為的手機,也對華為的5G技術充滿期待,這說明華為的研發創新就是在創造財富,而華為公司的股權和債權就很值錢。

同樣的道理,大家離不開微信和支付寶,需要更好的醫療和教育服務,那麼騰訊和阿里、以及那些能夠提供優秀醫療和教育服務的公司就是在創造財富,這些公司的股權和債權也承載著財富。

美國居民、主要財富是金融資產。

我們發現,美國居民的財富構成和中國截然相反,他們的金融資產佔比高達70%,而房產的佔比不到30%,而這些金融資產裡面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銀行存款,而有超過80%的部分是股票、債券或者養老金,而養老金其實也主要投向股票和債券。

所以,美國經濟其實是和我們不一樣的財富循環。他們居民的資產主要投向資本市場,投向美國公司的股權和債權,而這些公司則負責提供好的科技和服務,只要這些公司能夠持續創造價值,那麼美國居民的財富就能夠保值增值,而美國居民有錢之後就可以放心消費,去享受這些公司提供的科技和服務。

我們發現,不僅是在美國,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其居民財富都是以金融資產為主。例如日本居民的金融資產佔比高達61%,而英國也有53%。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其居民財富都是以房地產為主,例如印度、印尼和泰國的居民房產佔比均超過70%。這其中透露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後工業化時代的財富載體將從房地產轉向資本市場。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穩就業

2019年中國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超過1500萬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數量高達83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重壓之下如何穩就業?

財政將為穩就業提供“真金白銀”。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稱,今年擬安排就業補助資金5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9%;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專項資金237億元,同比增長26.6%。

穩金融

既要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又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當前穩金融“兩難”“多難”不少。

對此,中國央行行長易綱給出“平衡術”:穩健貨幣政策要優化結構,進一步加強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此外還要兼顧內外平衡,考慮貨幣政策時要以國內經濟形勢為主,同時也要兼顧中國在全球經濟關係中的位置。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在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過程中,要防止盲目支持、突擊放貸,增強對未來金融風險的防控能力。

穩外貿

世界經濟復甦步伐趨弱疊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今年中國外貿如何應對挑戰?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稱,今年將從三方面促外貿穩中提質:穩規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為外貿企業減輕負擔;提質量,鼓勵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積極擴大進口;轉動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

穩外資

2018年中國吸收外資額規模創歷史新高。眼下全球跨境投資整體低迷,中國怎樣繼續保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從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的表態來看,今年中國將在吸引外資上打出“組合拳”,包括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範圍,對外資准入前後都實行國民待遇等。

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稱,儘管目前國際引資競爭加劇,但中國擁有市場龐大、經濟增長穩定等優勢,外商投資法如獲通過也將優化營商環境。在此情況下,“今年利用外資仍然能夠穩定規模、提升質量、優化結構”。

穩投資

2018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9%,增速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儘快提振投資刻不容緩。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明確,各級政府投資“不必要也沒有可能去搞‘大水漫灌’”,而要突出精準,以產業政策的精準調控撬動社會資本。同時,還要嚴防形成新的債務,嚴防“半拉子”工程。

何立峰並表示,今後將降低准入門檻,擴大准入空間,進一步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貴、融資難問題,幫助民間投資平穩健康發展。

穩預期

預期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針對當前市場種種憂慮和擔心,多部委密集開出“定心丸”。

用何立峰的話說,中國經濟雖穩中有變、變中有憂,“但總體趨勢還是穩中有進的”,相信“一定能實現今年預定目標”。

政府債務風險有多大?劉昆算了筆細賬:到2018年末中國政府負債率為37%,遠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水平。“中國這方面(政府債務)的風險是非常低的。”

國企改革是“國進民退”?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明確否認:“國進民退”“國退民進”觀點在邏輯上和實踐上來講都不正確。在一定時期內,在某個領域,就每個企業來講可能有好有壞,可能會有差別,“這也是正常的”。

真正轉型的是什麼,是轉向市場化,廢除阻礙企業家的行為、企業家創新、企業家的創業這樣一種制度,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我不主張跟某一些人,哪怕你很偉大,馬雲、馬化騰也不要給他任何優惠政策。

這種優惠政策不僅僅是不公平,而且阻礙未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已經成功的企業家,只要政府不保護他,他必須不斷的努力,才能夠保持先進。

我的題目是“從創新的不確定性看產業政策面臨的挑戰”。首先聲明一點,我講的產業政策有嚴格的定義,任何普惠性的政策不能叫產業政策。

另外,我今天講的產業政策,其目的是提升技術進步和創新,如果在收入分配或者地區發展平衡等等這些方面的政策,也不在我討論的範圍之內。

說到產業政策,目前的認識有誤區。我們假定創新是可以預測,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預測的。有一部分人特別聰明,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也可能是企業家,他們能夠知道未來應該發展什麼,並且就這樣一個前景達成共識。我們認為基於這樣的產業政策,就是正確的。

舉一個例子,聰明如愛迪生這樣的人也犯了兩個錯誤,他認為交流電會贏,最後證明直流電贏了。燃油車和電動車競爭,他認為電動車會贏,實際上他也錯了,燃油車贏了。為什麼聰明的人也會出現錯誤,是因為創新面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是這個世界之前沒有的,沒有平均值,沒有方差,所以不可預測,但是每個人可以作出自己的決斷。但是這個判斷在事前沒有辦法證明誰是錯的,誰是對的,只有事後才有結論證明“對錯”。

創新有四個方面的不確定性:第一,技術上的可行性是不確定的。第二,商業價值是不確定的。第三,創新的成果依賴於相互互補甚至競爭性的一些技術,它的這個前景也是不確定的。第四,體制和文化對於創新的態度也是不確定的。

分別解釋這四個方面:

一、“技術本身是否可行”是不確定的。

舉個例子,200多年前,英國企業家威爾金森提出用鐵製造船,在那之前都是木船,比水重的東西能不能漂在水上這是不知道的,當他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99.9%的人全反對,所以他被認為是一個瘋子。

100多年前,美國萊特兄弟提出要造飛機的時候,比空氣重的東西要漂在空氣上面,這是不是可行?當時的技術情況下,也是不確定的。所以他們實驗當中反對的聲音遠遠多於支持的聲音。

同樣半個世紀前,美國二戰期間要進行核實驗的時候,核裂變能不能產生那麼大的能量爆炸?這在事前是不知道的,只有在新墨西哥實驗成功之後,才說這是有可能的。

同樣我們最新的例子——iPhone手機,當時喬布斯提出要用多點觸控技術來替代鍵盤,包括蘋果公司的技術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這個技術也是不確定性。微軟的技術人員更認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一直在熱衷於搞手寫筆或者鍵盤的這樣的手機技術。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二、商業上的不確定性。

一個東西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商業上成功與否其實並不知道,最初愛迪生髮明照明系統時,煤氣照明系統已經很普及了,電力系統能不能夠戰勝煤氣照明系統,這在商業上並沒有清楚的答案。

同樣,我們知道最近比較多的例子,像英國的協和式飛機,速度非常快,技術上證明是可行的,但是最後在商業上失敗了。

最近我們看到了空客A380大型客機,技術上沒有問題,而且上了一百多架,但是空客已經停止再生產這種飛機,為什麼,因為在商業上是沒有價值的。

喬布斯在1975年創辦了蘋果,1985年他被趕下臺了,為什麼被趕下臺,就是因為栽在電腦上,商業上賣得不好,他遭到了董事會全體的批評否決,最後被趕下了臺。

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一個創新出現後,它的商業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後續的一整套的技術改進,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個人計算機到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到智能手機,每一個後來的領導者基本上都不是前面的領導者,或者前面的領導者都在下一個新一代的電腦面前變得默默無聞,很大程度上就是它沒有能夠看到商業上的變化。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三、相關技術的不確定性。

我特別介紹一下:互補性技術。舉兩個特別有名的例子:交流電直流電大戰,為什麼交流電戰勝了直流電,最重要的一個進步就是後來出現了變壓器,有了變壓器之後,交流電高壓就是上萬伏的電流可以遠距離傳輸,然後再到使用的地方降下來了。

如果沒有變壓器發明的話,交流電要戰勝直流電就非常的困難。當然了,我們知道這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技術出現,對於交流電的成功也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激光,1960年貝爾實驗室發明激光之後,他們的法律專家,專利事務的法律專家都主張不要申請專利,因為這個對於他們ATM沒有什麼商業機會。激光什麼時候變得有商業價值呢?

1976年康寧公司生產出了高透明的玻璃,激光根據這個玻璃就產生了我們今天講的光纖,由此替代了原來的銅線纜,使得4G、5G成為可能,如果沒有玻璃技術大的創新,這個激光就沒有多大的商業可能,現在,激光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包括講課我們也需要用到激光。

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變化也是這樣的,發動機的進步,包括傳輸裝置以及汽油改進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些進步燃油車要替代電動車也可能非常的難。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四、制度和文化方面的不確定性。

創新是創造性破壞,創造性破壞就一定會使得一些利益受到損害,這些利益受到損害的人就會盡一切努力來阻止這種新技術的出現,有一位技術專家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他說任何一個創新其實遇到的朋友很少,敵人很多。所以他們非常的難。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很多很多,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講了。最著名的蒸汽車,蒸汽車比火車還要早,商業上運行比較成功,為什麼最後失敗了,很大程度是一整套的既得利益者。

他們向英國國會遊說,英國國會出現了所謂的紅旗法,紅旗法一出現了之後蒸汽車速度不能超過人,每一輛蒸汽車前面要舉著一個紅旗,叫做紅旗法,最後這些公司都破產了。

由這四個方面的不確定性,給我們帶來產業政策悖論,當我們制定一個產業政策時,我們是以某種共識的存在和創新的可預期性為前提。按照定義,創新是不確定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創新沒有共識,不可預測。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反過來,如果一個東西大家可以達成共識,所有的人,大部分人認為是對的,它已經不再是創新了。同樣,我們可以講,如果一個東西能夠達成共識的話,我們也不需要產業政策,因為達成共識的事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自覺做,有利可圖,就不需要我們專門出臺這個產業政策了。

產業政策的自我證成,一種政策好像證明自己是對的,其實它是不對的。政府要鼓勵養狐狸。另外一個政策說養狐狸的人可以得到財政補貼,可以得到免費土地、優惠的信貸,甚至他們的孩子可以優先上大學。

如果所有經營狐狸的這個商家可以做到補貼,吃狐狸肉、吃狐狸皮的人可以得到補助,如果任何人要養其他動物或者其他吃其他動物的肉,你必須先養一定量的狐狸,這樣才可以養羊、養豬。那麼狐狸這個產業一定會發展的很興旺。

如果再進一步,政府出臺一個政策,這個政策說任何人如果你養了非狐狸的動物,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那麼養狐狸產業就可以變為了最大的養殖產業。但是這不能證明養狐狸這個政策是對的。

這就是我講的一個產業政策自我證成,但不能證明它是對的。這是有針對性的。

我們現在來看新能源汽車,得到各種各樣的優惠,各種各樣的補貼,2025年政府不再允許使用燃油車,都只能使用電動車,那個時候燃油車會被淘汰,但是這也不能證明鼓勵電動車的政策就是對的。因為用政府的政策消滅了其他可選項這是非常危險的。看到一百多年前燃油車和電動車就在競爭,最後燃油車成功了,這是靠市場的成功。

今天,新的技術出現了,可能未來電動車完全替代燃油車,但是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政策來完成這些工作,我們可能消滅了也許更有潛力的技術。

我們過去一百年來,燃油車的效率提高了八倍,電動車的效率提高了不到兩倍,而且燃油車本身的進步潛力仍然非常大,所以說,我們只能留給市場來鼓勵,而不是政府鼓勵這些事。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市場與計劃的區別。簡單來說,市場經濟是分散的,企業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計劃經濟是集中決策,有一批聰明人,專家他們制定一些計劃,政府說了算。

有人問,市場就不犯錯誤嗎?市場當然會犯錯誤,任何體制下都會犯錯誤,因為人本身不是完美。計劃和市場最大區別是什麼?最大的區別就是市場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糾錯的機制。

假如說一個企業家他作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企業其他企業家發現可以賺錢,也就是說每一個企業家犯的錯誤都是其他企業家賺錢的機會,這市場競爭下總會有人挑毛病糾正錯誤,儘管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的決策失誤,但是最後經過競爭,適者生存,留存下來都是有生命力的技術和產業。

相反,在計劃經濟下出現了錯誤,誰來競爭錯誤呢?沒有人來競爭錯誤。有一些犯錯誤的人,做出錯誤決策的人自己不會糾正錯誤,因為糾正錯誤他沒有臉面了,丟人了,其他人也不可能糾正錯誤,因為你糾正了錯誤,就是得罪人,你自己得不到好處。

我們可以看到計劃經濟下犯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的糾正,小錯誤變為了大錯誤,尤其是計劃經濟下,我們可以看到連帶掩蓋錯誤。原來計劃一百萬做成的事,現在計劃投入十個億,你說做成功了,其實是做失敗了。

這樣一個原因,使得計劃經濟包括產業政策,所有的這些決策,最後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的負面的東西也更多。所以我們要想讓技術得到有效的發展,真正變為一個社會的創新,一個社會的創新我們是要讓企業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後通過市場競爭篩選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產業是最有前途的。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現在大家有一些對產業政策定義太寬,幾乎所有政府都叫產業政策,我覺得這個是值得討論的,不太容易聚焦。

當然了,產業政策轉變比不轉變好。像過去那樣的產業政策帶來的傷害是很大的,減少傷害也是一種進步。我剛才講的東西,並不是說不適合,我只是針對高新技術。王勇講的很清楚,那些產業更沒有必要制定產業政策。

為什麼?如果大部分人都看得清楚的事情,企業家裡一定就有人看的比大家更清楚。比如說,中國過去那些各種技術的引進,企業家是削尖腦袋在改變。從最簡單的鄉鎮企業粗製濫造的落後方式,到很現代化的工廠,不是政府要求變的,只要你不阻止,他都會引進,恰恰政府引進的一些東西反而出了大問題。

傳統新型的產業給產業政策提供不了幫助,只能提供誤導,老的產業,只要讓企業家做,那麼它自然有辦法也有積極性做好這個事情。

王勇所說的“有為政府”其實我更喜歡周其仁所說的話,“降低制度成本”,政府只有不用政策法律的辦法阻礙企業家做事,這個企業家就會發展出我們根本想象不到的那些東西,所有的企業家出國考察都會得到很多東西。

我還強調的一點是我們不能用一種相反的東西來論證,如果我們一開始製造了冤假錯案,我們再平反冤假錯案,不能證明沒有你就不能平反冤假錯案,也不能證明沒有你就沒有冤假錯案。

真正轉型的是什麼,是轉向市場化,廢除阻礙企業家的行為、企業家創新、企業家的創業這樣一種制度,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我不主張跟某一些人,哪怕你很偉大,馬雲、馬化騰也不要給他任何優惠政策。

這種優惠政策不僅僅是不公平,而且阻礙未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已經成功的企業家,只要政府不保護他,他必須不斷的努力,才能夠保持先進。

而且我們知道要新的年輕一代老想推翻它,老想取代它,這是好的事情。我不主張給任何人、任何企業家的優惠政策。

中國經濟轉型,告別地產時代,

我想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我們需要政府保護每個人的平等權利,包括財產權,這是政府最應該做的。如果政府能夠把這些權利保護了,每個人享受充分的自由,這包括創業的自由,創新的自由。

我們中國人的創造力就會很好的發揮出來。如果說在這些方面不做努力,我們的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證,包括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產業政策說我們在鼓勵這個,鼓勵那個,我認為這是不太恰當的。

中國的政策制定過程非常複雜,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程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某一個領導人。還有一點,中國還有很多遊說型的集團也非常重要,有的時候像房地產的政策,很多都是房地產企業在這當中發揮的作用很大,有的時候甚至於一個偶然事件會引起政策的調整。

要說中國政策很靈活,是的,但即使一個國家太靈活的東西多了,尤其是從政府來講,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政府需要堅持一些原則,這些原則上個人的自由、企業的自由選擇。

但有的時候這種靈活性,彌補了一下我們這個體制的侷限,比如說中國什麼都不能做,但實際上都能做成。我覺得這不是一個長遠、理想的治理狀態,對於整個國家的治理狀態,還是要有很大的改變。

李燕剛才講的非常清楚,我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們應該“倡導什麼和“強制做什麼”兩個區分快來。計劃生育,我們提倡大家少生孩子,30年前-40年代,和我們用強制的手段,包括一個公職人員多生一胎就開除公職,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包括企業家裡要做決策,我是鼓勵政府需要廣泛的傳播,政府所有信息都應該是公開的,企業家和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參考,這就是有意義的。因為政府有一些信息是別人沒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