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传统绘画题材漫谈系列之六

簪花人间,颠倒众生。轻移莲步,烟视媚行。这样如梦如幻的场景总是让人生出无限温柔的感触,在传统绘画中,簪花图几乎满足了人们对这种梦幻感觉的所有幻想,也成了文人画中最经典的画风,不过,在后期的演变中,又开枝散叶被赋予其他的意义指向,生发出更多复杂幽深的文化内涵。

簪花,简而言之就是头上戴花的意思。对美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就地取材的簪花习俗始于何时很难考证,但在考古中发现早在东汉时期就有簪花妇女的形象,而至唐代尤盛且渐渐遍及男女,宋代更是一个会当凌绝顶的高峰,此后这一习俗在各类旧时典籍中偶有记录。比如明人所著的《北京岁华记》记载云:“小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节日间、新婚时,妇女簪花,有绒花、珠花、绢花种种,簪于纂上、鬓角上,偶尔亦有满头簪花的。少女则于端午节时簪艾、簪石榴花。”而《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贾宝玉)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致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周昉《簪花仕女图》

文字记载不胜枚举,而以簪花为主题的画作也屡见不鲜。提到《簪花图》,最早最著名的一幅绝对重量级殿堂级的作品应该就是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这幅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整幅作品设色浓艳,画中五个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夫人形象几乎定义了盛世大唐的美女标准形象,款步走来,左顾右盼,衣裙漫飞,各人头上戴的有荷花、牡丹等各色鲜花,这幅图中流露出来的气质几乎将大唐的国运风范、美学风度、文化风骨等盛世气象展现的一览无遗,可谓最佳的时代代言之作,也是簪花图这一题材先声夺人的巅峰之作,成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旷世经典。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很显然,后世的簪花图沿袭这种风格的是一种最流行的潮流。特别是仕女图这类题材有时尽管不以簪花名之,但簪花的形象却是随处可见,这也是与传统的女性的簪花打扮的风格密不可分。在这类作品中,温雅温柔的仕女形象由于簪花的动作和神态而更显妩媚,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闺阁气质,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散发出迷人的芳华。清代画家金廷标的《仕女簪花图》就是描绘意味贵族妇女晨起对镜簪花的场景,室内陈设富丽堂皇,画风明显具有时代的特点,人物形象曲线婀娜身姿曼妙,身后整理书籍的侍女以及窗外的翠竹外景,使这幅画具有生动的层次感,在构图和透视上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笔法技艺和敏锐的审美直觉,这种范式的作品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在画面呈现上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对背景细致入微的状摹使这幅作品具有更丰富更细腻的美学呈现。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金廷标 《仕女簪花图》

在这类的簪花图中不可不提的一人就是号称“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先生,他一生画过不少以簪花为主题的仕女图作品,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作品中,线条和造型颇得唐宋古法之神韵,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的运用得心应手,这与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敦煌的那段褒贬不一经历分不开。他所绘制的这些簪花图有的纯白描而就,有的在设色上借鉴敦煌壁画的技艺精髓,还有的添加一些垂柳等柔和的背景,呈现形态各异、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个性格调,一扫明清以来的孱弱纤细的流弊,几乎以一人之力,复古了一段盛世春梦,复兴了一场盛世芳华,潇洒自若地将簪花图这一类型的图式重新推向了新古典的高峰,给人一种盗梦空间般的恍惚感和迷离感,思接千古,神游八荒,荡开现实,致敬古典,在这场穿越重生的古今对话中让人体悟到历史的温情和浪漫。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大千簪花图之一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大千簪花图之二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大千簪花图之三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大千簪花图之四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张大千簪花图之五

主流的簪花图之外,宋人的男子簪花的滥觞赋予了簪花图这一女性专属题材别开生面,旁逸斜出并开启了簪花图另一主题表达。比如《水浒传》中《柴进簪花入禁院》这样的插图就反映出宋朝的宫廷习俗。而男子簪花这种现象以“四相簪花”这一典故最为传奇和经典:据说韩琦在扬州任太守的时候,后花园中名叫“金带围”(上下红色,中间金黄,与宋代的宰相的官服相似)的芍药一枝四朵,花开正艳,于是他邀请当时正好身在扬州的大理寺官员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三人一道饮酒赏花,兴致高时他摘下这四朵花,每人头上插上一朵,无巧不成书,在此后的宋朝官场风云变幻中,这四人竟然都先后做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这段典故正好契合传统文化中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于是围绕这一题材的诗文歌咏历代不绝,而根据这一主题创作的簪花图也成了另一种经典而深受大众追捧和喜爱。明代大画家仇英就画过一幅《四相簪花图》,清代画家钱慧安、李墅也画过这样的四相簪花的群体人物画图;而另一种构图就是仅仅围绕四相簪花中的主角韩琦而设置人物和画面,画中主要表现韩琦身边两位侍女为他簪花的场景,比如清朝画家苏六朋的《簪花图》就是生动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而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更是创作过多幅这样的《韩琦簪花图》这样的作品。由于明清之际正是绘画艺术商业化的走向鼎盛的时期,

这种簪花图更是符合了民间大众的心理期盼,于是这一题材在此际大放异彩并被画家乐此不疲地描绘,有其广泛的受众基础,也促成了簪花图这一题材的另一种精神内涵和美好寓意的精彩绽放,造成了男子簪花图的风行和兴盛。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明 仇英《四相簪花图》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钱慧安《簪花图》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李墅《四相簪花图扇》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苏六朋《簪花图》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黄慎《韩琦簪花图》

与这两种一时瑜亮的簪花图不同的是,还有一种簪花图却彰显出玩世不恭、落拓不羁的无奈的精神气质,这与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的经历有关。这位写出了《三国演义》的大气磅礴的篇首词一代才子,才高于世但却官途不顺,二十四岁即高中状元,且其父乃明朝重臣杨廷和,但由于在“大礼议”事件中的立场和做法,导致他大半生一直在偏远的流放地云南直至病逝。据说他在云南经常白粉涂面、发上簪花,与伎同行,明代画家陈洪绶就创作过一幅一词为主题的《杨升庵簪花图》,画中杨升庵一副放荡的做派,陈洪绶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将主角内心愤懑痛苦刻画的入木三分,画中简短的题词曰:“杨昇庵先生放滇时,双髻簪花,数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而

对照陈洪绶一生的际遇,这幅作品更像是画中人与作画人之间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个中滋味一言难尽,也许这幅作品更像是陈洪绶以画为文的一次心灵自我独白吧。

簪花图|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

簪花图这一题材的含义,就像是生活本身的百般滋味一样,有甘甜,有辛酸,有洒脱……,由最初似水柔情的温柔情怀慢慢蔓延开来,到对人生显达的期许,间或还有那种说不出口的放纵背后的酸楚,这一切的一切,温柔或者其他,都是人生的一种况味,也都是生命中那份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