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傳說,故事(三明市寧化縣的)

客家俗諺說解:鴨子大過鵝
  語意:比喻妄自尊大,自以為是。
  鴨,水鳥名,俗稱鴨子。分家鴨和野鴨,嘴扁,頸長,腳短,趾間有蹼,善游泳。野鴨會飛,家鴨則不能。


  鵝,家禽,鴨科。像鴨但比鴨大,額部有肉瘤,頸長,嘴扁而闊,腿高尾短,腳趾間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善游泳,吃穀物、蔬菜、魚蝦等。
  鴨子自以為比鵝還要高大、威武,這就無異於夜郎自大了。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開發了中國西南之後,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於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屬雲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詢問漢使:“你們大漢與我滇國相比,誰的疆域更大一些?”後來漢使者返回長安經過夜郎國(今貴州部分地區),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夜郎國君本無意向漢王朝叫板,蓋因地處偏僻、山隔水阻、信息不通等因素造成。後世“夜郎自大”之謂,實為大國沙文主義者的誤解。
  鴨與鵝卻截然不同,每天同被主人家圈養在一起、放牧在一起,彼此再熟悉不過了。仍有鴨子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比鵝還要牛高馬大,如此行徑,實在是自欺欺人。
  妄自尊大者,無不貽笑大方。尊重事實,或曰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接近事物的本質。
  寧化客家酒釀
  寧化客家人盛情好客,遠近聞名。客來必以家釀酒浪相待,自古至今。飲酒必到盡興,歡樂而散。

  寧化客家酒娘源於何時?相傳一千多年前,中原漢人因避饑荒、戰亂,大舉南遷。一君婦女徙步越過千山萬水,進入寧化,累得再也走不動了,一個個昏睡在深山野嶺之中。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清風夾雜著一種特別的香味沁人心間,一位年長婦女慢慢甦醒時,見一位滿頭銀髮、紅光滿面的長者,用竹製的杓子,從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體,遞給老婦說:“喝下去吧!”老婦輕輕呷了一口,剛聞醇香濃郁的氣味,頓覺心曠神怡,隨即疲累全消。老婦按照長者的指點,給每個姐妹嘴裡灌了一口,轉眼個個醒,精神煥發。望著婦女們驚奇的目光,長者哈哈大笑說:“這是用糖米釀成的酒娘。”接著向大家介紹了釀造方法,之後,揚長而去。這群婦女找到她們先來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開拓,生息繁衍。後來,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傳。傳說是否屬實,未做考證,但可以肯定,寧化酒娘起源古老,製作獨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漢民素嗜白酒,南遷來到寧化,何以黃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產高梁、小麥,此是釀製白酒的主要原料;而寧化是稻作產區,盛產糯稻,糯米是製作黃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則寧化地處山區,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潔淨甘味,水質特好,適於釀造米酒。而米酒釀造簡便,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釀造。只要將糯米洗淨浸透。置飯甑內充分蒸熟。釀酒行家說:“釀酒無功夫,只要糯飯蒸得熟”,說明糯米飲蒸熟、蒸透,是釀酒的重要環節,不能忽視。糯飲蒸熟後,將其撒在簸箕內攤涼,或直接將飯甑置於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將糯飯淋涼,此叫“淋酒”,將酒餅(酒麴)研碎成末用冷開水調勻,此叫“蒲水”。把攤涼(或淋涼)的糯米飯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覆攪拌均勻,此叫“臺酒”(土音)。再將缸中攔勻的糯飯壓平,中央挖一“酒井”,加蓋保溫三天,即見酒井中酒娘滿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約十五一十七斤),可釀酒娘七壺左右(約十六斤至十八斤)。寧化酒娘用途廣泛,除平時自飲和待客外,烹飪調料、配藥治病都要用酒;還可做禮品饋贈親友;娶親聘禮中都要講定酒多少壇;媳婦生孩子,要備雞公一隻,酒娘六壺,向外公外婆家報喜,稱為送“姜酒”。外公外婆則要把酒分送親友鄰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間還有說法是北方地寒,人體質多虛寒,宜飲白酒;而寧化地處熱帶,人體質多屬熱性,更適宜飲用米酒。由於上述諸多因素,寧化客家酒娘,戶戶皆有,四時不斷。

  寧化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飲用的人很廣,男女老少皆飲。每逢賓客好友,或婚娶喜慶,用錫壺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時,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高興勁兒,難於言表。
  米酒質量好壞,一靠水好;二靠釀造技術,但更關鍵的則在酒餅(酒麴)。據傳,寧化客家人用的酒餅源於畲族。寧化畲家歷來善於釀酒,戶戶家中都存有陳年老酒。其酒餅主要成分是草藥,如酒餅草、金櫻子等,曬乾碾成粉末,以穀粉做基,經發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圓團,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學得了這一技術,並有人專制酒餅出售。經長期實踐和不斷改進,有的成了家傳秘方,流傳也不廣。例如淮土的酒餅就是釀製特產黃酒的材料,極受歡迎,但製作這種酒的奧秘卻成了淮土人的專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對客家酒文化影響之一斑。
  寧化客家酒文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改進、發展、提高,豐富多彩。在酒的名稱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稱:剛釀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釅(濃)酒子;釅酒了存放時間長了則叫酒娘;酒娘兌入30%至50%的冷開水,醃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燒開澄清後即為水酒。因釀製季節和存放時間不同而酒的名稱亦有別。自家釀酒多在秋冬季節,尤其在“冬至”前後釀酒的最多,其酒名為“冬酒”,存放時間為一年,至次年冬季開缸飲用的稱“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稱“陳年老酒”;釀造時加入滋補藥物的稱“補酒”。泉一帶民間還有釀製“雞補酒”。其製法是,選用健壯閹公雞一隻,宰殺放血,拔毛開膛去內臟,洗淨瀝去水分,再選用當歸、黨參、黃芪、杜仲、牛夕等十幾味滋補中藥,藏雞腹內,將雞置酒罈底,上壓攔好酒餅的糯米飲,密封壇口,存放一年時間,開壇時,雞及酒糟均已液化,撈去雞骨、藥渣,盛錫制酒壺內煲開,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幹活特別有勁。

  寧化客家人飲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會飲,有時以酒代茶,因此,除農家自釀自飲外,還有專門釀酒賣酒為業者,鄉村到處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寧化縣誌》載:“啟禎之交”(1627-1628年),寧化縣城“孟夏龍舟水過,多以小舟代園館,魚縷清醪,必以水濱是問”。可見當時寧化縣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於飲酒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重要地位,酒,成為各種宴賓筵席的代稱,如新年期間,家家都請“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請“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子女畢業要請“畢業酒”;訂婚請“訂婚酒”;結婚請“結婚酒”;建新房遷屋要請“喬遷酒”;老人壽誕請“賀壽酒”。這說明“做酒”並非單指釀酒、制酒,而是一種酒文化現象。
  寧化客家人飲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頂載拳”,即“一品高升,兩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發財,五子登科,六六順,七個巧,八大仙,九九長,寶一對,滿堂紅。”還有連喊帶唱的“叮噹拳”。猜輸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時,則共同舉杯吆喝一聲“滿堂紅”,各將自己碗中酒一飲而盡,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