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传说,故事(三明市宁化县的)

客家俗谚说解:鸭子大过鹅
  语意:比喻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鸭,水鸟名,俗称鸭子。分家鸭和野鸭,嘴扁,颈长,脚短,趾间有蹼,善游泳。野鸭会飞,家鸭则不能。


  鹅,家禽,鸭科。像鸭但比鸭大,额部有肉瘤,颈长,嘴扁而阔,腿高尾短,脚趾间有蹼,羽毛白色或灰色。善游泳,吃谷物、蔬菜、鱼虾等。
  鸭子自以为比鹅还要高大、威武,这就无异于夜郎自大了。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开发了中国西南之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属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询问汉使:“你们大汉与我滇国相比,谁的疆域更大一些?”后来汉使者返回长安经过夜郎国(今贵州部分地区),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夜郎国君本无意向汉王朝叫板,盖因地处偏僻、山隔水阻、信息不通等因素造成。后世“夜郎自大”之谓,实为大国沙文主义者的误解。
  鸭与鹅却截然不同,每天同被主人家圈养在一起、放牧在一起,彼此再熟悉不过了。仍有鸭子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鹅还要牛高马大,如此行径,实在是自欺欺人。
  妄自尊大者,无不贻笑大方。尊重事实,或曰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近事物的本质。
  宁化客家酒酿
  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自古至今。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散。

  宁化客家酒娘源于何时?相传一千多年前,中原汉人因避饥荒、战乱,大举南迁。一君妇女徙步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宁化,累得再也走不动了,一个个昏睡在深山野岭之中。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清风夹杂着一种特别的香味沁人心间,一位年长妇女慢慢苏醒时,见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者,用竹制的杓子,从容器中舀出清澈透明的液体,递给老妇说:“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刚闻醇香浓郁的气味,顿觉心旷神怡,随即疲累全消。老妇按照长者的指点,给每个姐妹嘴里灌了一口,转眼个个醒,精神焕发。望着妇女们惊奇的目光,长者哈哈大笑说:“这是用糖米酿成的酒娘。”接着向大家介绍了酿造方法,之后,扬长而去。这群妇女找到她们先来的家人,就在石壁定居开拓,生息繁衍。后来,石壁成了客家人的祖籍地,客家酒娘也世代相传。传说是否属实,未做考证,但可以肯定,宁化酒娘起源古老,制作独特。
  客家先民原居中原,北方汉民素嗜白酒,南迁来到宁化,何以黄酒盛行?此中原委,一是北方盛产高梁、小麦,此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而宁化是稻作产区,盛产糯稻,糯米是制作黄酒的原料,取材便利。再则宁化地处山区,山高林深,地下泉水,洁净甘味,水质特好,适于酿造米酒。而米酒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酿造。只要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充分蒸熟。酿酒行家说:“酿酒无功夫,只要糯饭蒸得熟”,说明糯米饮蒸熟、蒸透,是酿酒的重要环节,不能忽视。糯饮蒸熟后,将其撒在簸箕内摊凉,或直接将饭甑置于木架之上,用冷井水将糯饭淋凉,此叫“淋酒”,将酒饼(酒曲)研碎成末用冷开水调匀,此叫“蒲水”。把摊凉(或淋凉)的糯米饭盛入酒缸中,撒上“蒲水”,用手反复搅拌均匀,此叫“台酒”(土音)。再将缸中拦匀的糯饭压平,中央挖一“酒井”,加盖保温三天,即见酒井中酒娘满井。一般每缸用糯米一斗(约十五一十七斤),可酿酒娘七壶左右(约十六斤至十八斤)。宁化酒娘用途广泛,除平时自饮和待客外,烹饪调料、配药治病都要用酒;还可做礼品馈赠亲友;娶亲聘礼中都要讲定酒多少坛;媳妇生孩子,要备鸡公一只,酒娘六壶,向外公外婆家报喜,称为送“姜酒”。外公外婆则要把酒分送亲友邻居,每人喝一小杯,叫“喝喜酒”。此外,民间还有说法是北方地寒,人体质多虚寒,宜饮白酒;而宁化地处热带,人体质多属热性,更适宜饮用米酒。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宁化客家酒娘,户户皆有,四时不断。

  宁化酒娘,味美香醇,含酒精度低,一般酒娘含酒精25度左右,水酒含酒精18度左右,甘甜可口,不易酒醉,饮用的人很广,男女老少皆饮。每逢宾客好友,或婚娶喜庆,用锡壶盛酒更佳。客家人性格豪爽,此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高兴劲儿,难于言表。
  米酒质量好坏,一靠水好;二靠酿造技术,但更关键的则在酒饼(酒曲)。据传,宁化客家人用的酒饼源于畲族。宁化畲家历来善于酿酒,户户家中都存有陈年老酒。其酒饼主要成分是草药,如酒饼草、金樱子等,晒干碾成粉末,以谷粉做基,经发酵,做成拇指大的小圆团,每缸酒用六、七粒即可。客家人学得了这一技术,并有人专制酒饼出售。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有的成了家传秘方,流传也不广。例如淮土的酒饼就是酿制特产黄酒的材料,极受欢迎,但制作这种酒的奥秘却成了淮土人的专利。由此可知,畲族酒文化对客家酒文化影响之一斑。
  宁化客家酒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提高,丰富多彩。在酒的名称方面,因含酒度不同而各有所称:刚酿造出缸未加水的叫酽(浓)酒子;酽酒了存放时间长了则叫酒娘;酒娘兑入30%至50%的冷开水,腌浸三、五天,榨去酒糟,烧开澄清后即为水酒。因酿制季节和存放时间不同而酒的名称亦有别。自家酿酒多在秋冬季节,尤其在“冬至”前后酿酒的最多,其酒名为“冬酒”,存放时间为一年,至次年冬季开缸饮用的称“隔冬酒”;存放多年的称“陈年老酒”;酿造时加入滋补药物的称“补酒”。泉一带民间还有酿制“鸡补酒”。其制法是,选用健壮阉公鸡一只,宰杀放血,拔毛开膛去内脏,洗净沥去水分,再选用当归、党参、黄芪、杜仲、牛夕等十几味滋补中药,藏鸡腹内,将鸡置酒坛底,上压拦好酒饼的糯米饮,密封坛口,存放一年时间,开坛时,鸡及酒糟均已液化,捞去鸡骨、药渣,盛锡制酒壶内煲开,每天喝一小碗,精力倍增,干活特别有劲。

  宁化客家人饮酒很普遍,男女老少皆会饮,有时以酒代茶,因此,除农家自酿自饮外,还有专门酿酒卖酒为业者,乡村到处都有酒店,清康熙版《宁化县志》载:“启祯之交”(1627-1628年),宁化县城“孟夏龙舟水过,多以小舟代园馆,鱼缕清醪,必以水滨是问”。可见当时宁化县城酒店之普遍性。
  由于饮酒在客家人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酒,成为各种宴宾筵席的代称,如新年期间,家家都请“新年酒”,小孩出生,三朝要请“三朝酒”,满月要做“满月酒”;子女毕业要请“毕业酒”;订婚请“订婚酒”;结婚请“结婚酒”;建新房迁屋要请“乔迁酒”;老人寿诞请“贺寿酒”。这说明“做酒”并非单指酿酒、制酒,而是一种酒文化现象。
  宁化客家人饮酒也盛行猜拳。通常猜的是“顶载拳”,即“一品高升,两人要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七个巧,八大仙,九九长,宝一对,满堂红。”还有连喊带唱的“叮当拳”。猜输的人喝酒,每到酒席散时,则共同举杯吆喝一声“满堂红”,各将自己碗中酒一饮而尽,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盛情待客的一片衷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