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闽剧的简介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闽剧的历史渊源

闽剧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曹学佺组织创办曹家班(后称“儒林班”)创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万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 曹学佺兴办“儒林班”的前后,福州民间还有“江湖班”、“平讲班。”两类班社。演唱的是流行于民间的“江湖”、“洋歌”、“小调”等曲调。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光绪元年(1875年),儒林班从农村向城镇发展,福州出现“梁父吟”、“醉春园”等班,合称为“十三家儒林班”。

清末,福清人何璧与福州“儒林戏”创始人曹学佺交流,并与之合写剧本,把“儒林班”引进福清,且吸收昆腔、京戏等外来声腔,形成用福州话演唱的地方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被称为“地下坪”、“牵草索” 。

20世纪30年代,福清闽剧鼎盛时期有礼木班、番菇棵班。安邦班、东岳悌悌班、刘妹班、吓渠班、忠侯班、西门班、渔溪班、破钵班等戏班活跃在城乡。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五六十年代闽剧进入历史上第二个高峰,创作、改编出一批优秀的剧目。1951年,在政府召集下,成立了福青和平闽剧团,为公有制组织,后定名为福清闽剧团。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福清民间职业剧团逐渐发展和壮大。《门槛刀痕》《魂断燕山》《灞陵伤别》《龙凤金耳扒》等长演不衰。福清民间剧团最多时达100个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剧进入了新的时期,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

闽剧的艺术特点

一、脚色行当

闽剧的脚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二、唱腔

闽剧唱腔有“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哆哕”和“板歌”六个部分,统称“榕腔”。曲牌有190多首,其音乐旋律与福州方言的音韵、声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逗腔

逗腔出自儒家班,是闽剧唱腔的主体。音乐结构方整、严谨,有板腔体。曲牌体和板腔。曲牌综合体三种。旋律婉转,缠绵悲侧,风格高雅,拖腔较多,以“呀、哎、哑”等音为衬。乐器以吹奏乐器为主,拉弦、弹拨乐器为辅。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江湖

江湖出自“江湖”戏,是在本地区民间歌谣和“评话”(说唱艺术)腔的基础上,糅合外来声腔(如徽腔、弋阳腔等)发展而成的。旋律简朴,强变性较大。在上下句落音不变的前提下,可按唱词的语言声调自由行腔。节奏自由,说唱性强。伴奏乐器主要用弦乐。唯【阴调】一曲的帮腔和过门用大唢呐。“江湖”高亢粗犷,紧拉慢唱时,最能体现激情。 [4]

洋歌

洋歌有传统曲牌30多首。分四种类型。由引子、主曲、尾声三部分组成的有【双蝴蝶】【孝顺歌】【金湘】【清言词】【花鼓相骂】【皈禅】等;由引子、主曲两部分组成的有【水底鱼】【赏花】等;只有主曲部分的有【山坡羊】【纱窗外】【看相】【弥陀寺】【花鼓】等;唱念相间类型的有【浪淘沙】【拍妻】【鳌头金桂】【驻云飞】等。四类曲牌的旋律互相牵连。渗透,可连串成套。唱腔字多腔少。行腔简净。伴奏乐器以京胡、月琴、三弦为主。曲牌后末句用呐仔代替帮腔,俗称“呐仔尾”。小过门也用“锣仔啮”,旋律流畅如话。适宜叙述、盘答(对唱),亦可描景抒情。代表剧目有《苏百万讨亲》等。配器以弹拨乐器为主,拉弦吹奏乐器为辅。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闽剧的代表曲目

截至2008年6月,闽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紫玉钗》《女运骸》《开封府》《珍珠塔》《储问记》《招姐做新妇》《孟姜女》《秦香莲》《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等。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闽剧的传承人物

陈新国,男,1946年9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

林培新,男,1951年4月21日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陈乃春,男,1952年11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

闽剧: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盛开在东南大地!

林瑛,女,汉族,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试验闽剧院院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福州市申报。

你还知道闽剧的哪些小知识点呢?欢迎分享留言哦(本文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