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华孝子祠”在惠山寺的南侧,祀主是无锡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孝子华宝。华宝生于东晋,成长于宋,逝世于齐,唐李延寿编撰的《南史·列传第六十三·孝义上》中说:“(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行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据说这位华宝至死未婚,最终过继了一个侄子为后。这是个儿子等待父亲归来为自己行成人礼,但父亲命丧他乡终不得还,而儿子致死不婚不娶的悲剧故事。时人把故事的着眼点放在“孝义”上,成就了华宝的孝义之名,华宝也从此成为无锡第一位被写入国史的平民百姓。

把华宝树立为孝义典范,始于南齐建元三年(481年),当时齐高帝萧道成降旨御赐华宝故宅“孝子”匾额。至唐代,将华宝故宅改建成祠堂。北宋时,将华宝和无锡另外两位大孝子薛天生、刘怀允合祀一处,称“三贤祠”。明景泰七年(1456年),无锡知县颜肃将“华孝子祠”恢复。现存祠堂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构,内中诸物则多为新置,只有少数碑刻是旧迹。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祠为东西向。东起第一座建筑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正方形盝顶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四面牌坊具有显著的江南特色,历代多有建造,但无锡境内保存下来的同类古建筑仅此一例。此类建筑是朝廷旌表忠孝节义及科第等榜样人物的纪念物和标志物,多为牌坊,样式繁多,但四面牌坊这种形式比较少见。祠门为八字牌坊式,庑殿顶,飞檐长出,檐下悬由稽璜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题写的“华孝子祠”匾额。稽璜为无锡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擅水利,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该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门前有两对门当,内侧的“竹叶玛瑙盘陀石”门当材质珍贵、制作精良,不可多得。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正堂“永锡堂”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500多年来多有毁建。现在的永锡堂重建于2004年,为平屋三间。“永锡”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之句,意思是孝子贤孙世代永继,传承不辍。堂内太师壁上悬“永锡堂”匾额,额下为华氏三祖像;三祖即孝祖华宝、孝祖二十一世孙华原泉、华原泉九世孙华贞固。堂匾的落款是“征明”。史载,大书画家华文征明与华宝的后人华夏是挚友,两人交往颇多。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永锡堂的说明牌竟然把“宋室南渡”写成了“宋式南渡”,不知道执笔人是咋想的。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过永锡堂,是一个不大的庭院,中间凿有长方形池,一架石桥卧于池上,桥西堍有一个八角形小池。池称“承泽池”,桥曰:溯源桥。八角形小池名“鼋池”,因池壁南北各有一螭首引入二泉之水,故又称“双龙池”。这一方一圆两池与祠门建于同年,但以石材较木材更为耐久的常理来看,两池的面貌应该更接近原始状态。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庭院西端是全祠的主体建筑享堂,歇山顶,面阔三间,以楠木构筑。该堂与祠门、水池同年建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曾进行落架翻修。堂内神龛内供奉着孝子华宝束发童子造型像,以示他终身未行弱冠之礼。神龛上方悬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题写的匾额“孝为行首”,匾下是唐宰相魏征为华宝撰写的《孝子华公像赞》:“承父之命、恪守以终。八十不冠,万世被崇。名标青史,子孝父忠。绵绵遗泽,衍庆无穷。”两边的联语是:“纯孝天生心气留崑山片玉;终身孺慕精神在皓首不冠”。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堂内四壁嵌有《真赏斋帖》《春草轩辞》《春草轩记》《纺织督课图》和《孝子祠四咏》等数十方刻石。其中的《真赏斋帖》包含了钟繇、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万庆等名家作品,由华宝的后人、收藏家华夏辑录,文征明、文彭父子钩摹,著名刻碑艺人章简甫镌刻,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是书法界享有盛誉的著名碑帖。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整个祠堂内,除了享堂中的刻石外,在贯穿祠堂北侧的碑廊里也保存有大量刻石。可惜这些刻石已非原作,多为近年依拓本重刻,而今人的镌刻水平已是大不如前。

无锡第一个被写入国史的平民——孝子华宝

从享堂北侧的碑廊通过一个小门可以进入祠堂的最后一个庭院,庭院尽处是面阔三楹的二层楼阁“成志楼”。成志楼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5年),为华宝三十五世孙华燠、华辉等人捐田捐资兴建,主要用于供奉祀主和配享神位、收藏祭器等物。民国年间该楼曾经重建,现存建筑为2005年华氏后裔集资再建。

华孝子祠是无锡现存最古老的私家祠堂,加之其传达的又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孝义精神,因而声名远播,备受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