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重用马谡?

紾惜丶伱


马谡是荆州襄阳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名。最历害的是哥哥马良。马良活着时候在蜀汉政权也是前十的存在。据三国志习桢亚于庞统而在马良之右。论才能的马谡应该不如马良的。公元211年马谡随刘备入蜀。先后任职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我觉得诸葛亮重用马谡原因:

第一马谡是人才

三国志: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就是说他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谈论兵法,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讲: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这句话并不是否定马谡是人才。而是说马谡过于自大,不能把太重要的事交给他。你好好观察吧。(只要是人都会有缺点。关张同样是有的。关看不上士人,张对待部下不好。结果荆州文武降吴,张飞让部下杀了。曹操的老乡把公家的肥牛换成自家的瘦牛。曹操讲:有人劝我不能用他。我这老乡就像会抓老鼠又会偷吃的猫。)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公元223年刘备去世,阿斗继位。诸葛亮开府,任命马谡为丞相府参军。经常跟马谡谈论国事,从白天谈到晚上。三国志: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中也能说明马谡是人才。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马谡送行十几里。诸葛亮问马谡还有良策吗?据襄阳记:亮日: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说明征讨南中诸葛亮跟马谡谋划了两年。)马谡回: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从中也能看出马谡是人才,这也怪不得诸葛亮不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我认为诸葛亮也是跟马谡谋划了的)陇右三郡已降,陇西郡坚守。魏国派张郃率军来援,这时需要一位将领率军挡住张郃为大军攻下陇西郡争取时间。当时众将士推举魏延或吴壹前去。诸葛亮坚持用马谡。我猜测很有可能是马谡主动请命前去。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违背诸葛亮战前交待的布署和指挥失措,街亭大败。第一次北伐劳而无功。诸葛亮把马谡下狱,还没执行就死在狱中。街亭大败马谡负很大责任。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否定马谡是人才。胜败乃兵家常事。怎么到马谡这里就没人提了?曹操用兵够历害了吧,也是数败退。马谡死后蜀汉百姓十万人为他流泪。襄阳记: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个十万应该是虚数。但也说明马谡在蜀汉百姓中威望高得人心。


蒋琬到了汉中对诸葛亮讲杀马谡太可惜,是加失败。襄阳记: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春秋时晋楚交战,楚国战败。楚成王派人去见楚军统帅得臣问他有什么面目面对楚国父老乡亲?于是得臣自杀。晋文公得知非常高兴。得臣虽然是自杀,但跟楚王杀死的没什么两样。)

东晋习凿齿就认为马谡虽然导致街亭之败,但还是人才。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明主指刘备。就是说刘备当年已说了不能大用,诸葛亮却把如此重要的大任交给马谡。马谡虽然战败,也是有用之才。)

第二爱屋及乌关系好

马谡的哥哥马良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好。公元213年诸葛亮率军入蜀,马良留在荆州。公元214年刘备攻破雒城。马良写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马良称呼诸葛亮为尊兄可以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就是说裴松之认为马良跟诸葛亮要不就是曾结拜为兄弟,要不就是有亲戚关系。



公元221年马良随刘备东征,刘备派马良入武陵郡招纳五溪蛮夷。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夷陵大败,马良死于乱军之中。刘备因此任命马良儿子子马秉为骑都尉。所以诸葛亮看到马良份上也会好好待马谡。可能因为马良这层关系,马谡跟诸葛亮关系也是非常好。马谡在狱中去世,诸葛亮得知为流涕。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说诸葛亮对待马谡像对待儿子一样,马谡对诸葛亮像对待父亲一样。(诸葛亮比马谡大九岁。古代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说法)马谡死后诸葛亮亲临马谡墓祭拜,对待马谡遗孤如从前一般。

第三蜀汉僻陋一方,才少上国

蜀汉曹魏东吴虽然三分天下,但蜀汉人才数量是比不上曹魏和东吴。公元219年秋刘备称汉中王,这是蜀汉顶峰。公元219年十月—公元222年八月接着蜀汉接连受挫。公元219年冬荆州丢失,损失三郡之地、人口六十万、荆州文武或战死或降。守荆州有名字的文武十六人,只有廖化一人诈死回到蜀地。其余战死和投降。公元220年汉中东部的孟达降魏,又丢了汉中东部。公元222年闰六月—八月夷陵猇亭之败、马鞍山之败、秭归之败。东征文武战死投降无数,有记录的文武回到蜀汉不到三分之一。公元220年—公元223年一批文武先后去世。法正、马超、张飞、黄忠、刘巴、麋竺、邓方(庲降都督)等


蜀汉的人才组成有四: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关羽、张飞、麋竺、孙乾、简雍、刘琰、陈到、赵云等。除了后面三位,其余在公元223年之前就死光了。死一位少一位了,剩下的三位年纪也不小了。2从荆州随刘备入蜀、随诸葛亮、张飞、赵云入蜀、后面召入蜀的。有庞统、习桢、邓方、蒋琬、宗预、魏延等。荆州已丢了,再也不能从荆楚多俊杰这个人才基地补充。3避战乱入蜀的。三辅南阳等流民入蜀和北方士人避乱于蜀。三国已鼎立,也不能补充了。4益州本土。益州只一州之地。再怎么补充培养也不能跟拥有九州之地的魏和三州之地后东吴相比。在三国志中有传的益州人占蜀志的三分一。有:黄权、马忠、李恢、吕凯、王平、张嶷、杨洪等。大部分都是在诸葛亮时期得到重用。三国志: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所以说当时诸葛亮能选择的人才非常有限。前面说了第一马谡是人才,第二关系好。所以诸葛亮重用马谡,就是想培养其成为蜀汉股肱重臣。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的位中讲诸葛亮把他当儿子,也是有培养的意思。当然诸葛亮最欣赏的还是蒋琬和费祎。(诸葛亮临终前选定的接班人)但当时他们还太过于年轻了,培养马谡作为过渡期人物也是可以的。

 


小鸿哥


诸葛亮重视马谡也是因为成天在一起,比较熟悉,而马谡之败,也不能完全归于马谡,是当时的情况,很难的,切莫只听信三国演义的认为,而是根据当时情况来认识

第一个问题就是真的那么不堪吗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是侍中马良的弟弟,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有相当的地方执政经验,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对他很是器重,因为他很有军事才华,经常接见他都能够从白天谈到夜晚。这足以说明他和蜀相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史学家对他的评价吧,陈寿:“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司马光:“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评价还是不错的,那么实际出发呢?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给出建议“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也就是说南中地区不服从中央政府已经很久了,虽然现在可以攻破,但事后又会反的,他知道你国内空虚,肯定会急于平叛,如果你把他全灭了,又不符合仁义的行为,也不能很快做到,主要用兵要攻心,不在于攻城,攻心是上策,攻城是下策,要让他心上臣服就好了。诸葛亮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么看来马谡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水平吧

第二个问题就是马谡失街亭

首先来说一下街亭,街亭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隘口,还有一条是渭水河谷,比较不利于行军,尤其是魏国的大规模部队以及魏国的骑兵部队,街亭也阻拦了魏国与凉州地盘的连接,所以街亭至关重要,影响很巨大,就是说只要守住街亭,蜀汉就可以吃掉凉州。

当时情况是魏军以出其不意的速度通过了陇山口,这是诸葛亮都也没有想到的,而此时只能选择据山而守,或者平地展开拉锯,前者是背水一战,占据险要。后者是硬碰硬的消耗战,但两者核心还是为了能够拖延时间等待蜀汉援军。结果也是大家看到的,马谡据山而守被一锅端,断了水源围了山,全军覆没,仓皇逃跑


第三个问题就马谡当不当斩

因为马谡失了街亭,也代表着蜀汉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已经到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因为蜀汉的撤离而复归曹魏,而诸葛亮也是因为失去了街亭没有了落脚据点,只能撤军。这次最接近问鼎中原占领关陇的机会也就错失,并且往后将更难,因为曹魏方面做出了部署。

马谡当不当斩,已经是不能避免了,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并抚养了他的子女,马谡时年三十九岁。事后诸葛亮自己上书自贬三等,赵云贬为镇军将军

马谡失去了街亭而被斩首,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场,曹魏的布防让汉相诸葛亮的恢复中原变成了几乎是梦,诸葛亮依旧执着于他的理想,直到五丈原,文曲星陨落……


故史新时刻



诸葛亮为何重用马谡?

最直观的原因就是,马谡的能力很强,值得重用;

刘备执政的时候,也很重用马谡,刘备任命他为绵竹、成都县令,越砈太守;蜀国的成都县令,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曾经就做过成都县令;太守更是一郡之长官,张飞、关羽、魏延等人,都只是一郡太守;刘备既然任命马谡为越砈太守,说明他对马谡的能力,还是很肯定的;



那么?刘备既然重用马谡!为什么又要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呢?

刘备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巩固刘禅的帝位;刘备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是以退为进;刘备明知道,自己死后,诸葛亮要是想篡位的话!轻而易举;他干脆就直接对诸葛亮说,你可以取代刘禅,玩“仁义”套路;一则感动诸葛亮;二则告诉世人,自己对诸葛亮的好;我为了诸葛亮,甘愿让他取代刘禅的帝位,接管蜀汉的江山;表面上,让诸葛亮名正言顺去“篡位”,实际上他更加难以执行;如果诸葛亮真的取而代之的话,世人肯定会指责甚至反抗诸葛亮,刘备对你这么好,蜀汉江山都愿意给你,你小子还篡位,真不是东西;大家肯定会这样想;所以全是套路,刘备这招“以退为进”,彻底阻止了诸葛亮上位的脚步;



当然!单单这一招,刘备还有些放心不下;必须打压诸葛亮的实力,所以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为什么刘备放着那么多国家大事不交代,单单提到马谡一人;目的很简单,打压诸葛亮,马谡是诸葛亮身边最有才能,而且与诸葛亮走得最近的心腹大臣;

最后刘备还找了另一个托孤大臣,文武双全的李严;让李严来做中都护(相当于大都督),统管内外军事,让他来制衡诸葛亮,防止诸葛亮一家独大;安排好之后,刘备就放心的去了;



但是!李严的势力,相比诸葛亮来说,处在弱势方,威望、权利不够;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朝中遍插心腹,安排蒋琬、董允、郭攸之等人,把持朝政;军事上,诸葛亮亲力亲为,把刘备指派的“托孤大臣”中都护李严安排在后方;诸葛亮借机发展心腹,军机要务,军事大权,都交给自己的心腹,马谡、杨仪、费祎、姜维等等……魏延、赵云、吴懿等心向汉室的,一律不给重用;这就是诸葛亮重用马谡的原因!


诸葛亮北伐,吃了那么多败仗,几乎都没有追究过错;为什么偏偏要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去追究责任,追究过错,将马谡斩首呢?原因很简单,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李严之间,正处在政斗期;本来该李严主管对外军事的,结果被诸葛亮上奏刘禅,抢下了这个北伐任务;打了败仗,自然要给一个交代;而倒霉鬼马谡,就是最好的交代;所以马谡必死;之后的几次北伐,李严已经被诸葛亮搞垮,流放在外,没有任何实权了;所以后面几次北伐失败,就不用再追究什么过错,也不用再给谁交代了;


爱尚文史


关于诸葛亮为何重用马谡,纵观三国志对诸葛亮各方面的描述,我们大致能够看出来,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然而重用马谡却直接将其的软肋暴漏。

我们从第一次北伐,也就是公元228年,马谡战术失误,到痛失街亭,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再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两者相隔六年的时间,用六年的时间相继北伐了魏国五次,由此可见,此时的诸葛亮心中的多么的焦急。

我们再返回头来,自从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诸葛亮作为军师,静观其变,十数年时间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姑且我们说是休养生息,以带更好的时机,但是中间出了一个差池,那就是吕蒙偷袭荆州,将关羽杀死。

这件事情直接激怒了刘备,这刘备可是城府很深的人,但是关羽的死,直接让其变的失去了理智,就连诸葛亮、赵云等等一些人联手阻止都阻止不了。

从当时刘备的年纪来看,已然六十多岁,已然不是壮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年纪的人,哪怕年轻的时候城府多深,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反而变的有点倔,那一种让人越是劝,越是起劲儿臭脾气,可以用头脑昏花来形容,历史上这个年纪的一些帝王作死数不胜数,诸如一代帝王汉武帝,有关于汉武帝的事情我也不做多说了,我们返回头来再谈刘备。

很好,刘备号称率领百万军队,直扑吴国,结果没待真正开打的时候,就被陆逊给放了一把大火,形似星星辽源之势,给直接将蜀军给当野草给烧了,本为吴国女婿的刘备结果差点让活捉,不是赵云的话,或者说是陈到的话,估计这东吴的女婿早已被请过去喝茶去了。

结果最后还是给病死在了白帝城,这也让蜀国实力大损。

都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正史上说,诸葛亮短短的六年五次的北伐,让曹睿暴跳如雷,连年曹魏处于防御状态,司马懿也是东奔西走,忙的焦头烂额。

可殊不知当时的蜀国,状态也是不好,刘禅的无能,让那些奸佞忽悠的让一心北伐的诸葛亮焦头烂额,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伐的状态之中,虽说才五十来岁,一直操心着蜀国的事情,总有点未老先衰的感觉,为了急于找出一个接班人,所以将马谡这位一直跟着自己,且有着独立想法的马谡推出前台,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功劳的马谡想要在自己死前高升,必须在短时间内立几个

大功,好让魏延、等等一众一些定时炸弹不要闹事,毕竟刘禅身边的那些人已经让诸葛亮够头大了。


然这个时机终于到了,那就是街亭,街亭事件一个副将都能看出在山上驻军的不妥,马谡看不出来?只是马谡急于证明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所以走上了作死路。

总结,纵观当时一直追随诸葛亮的人,唯有马谡可用,赵云老了,姜维虽是诸葛亮弟子,但是毕竟是降将,杨义虽心细,但是不可大用,被刘备防到死的魏延更不能想,所以也唯有让一直追随在身边的马谡了!


历史怪谈录


不过马谡也并非不是没有才能,马谡第一次带兵面对的是谁?是司马懿,是连诸葛亮都头疼的人物,马谡打不过也很正常。


历史的面纱


马良的亲弟弟是马谡得到重用的敲门砖,而马谡非凡的军事才能是其得到诸葛亮重用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马谡是马良的亲弟弟,诸葛亮就重用他呢?那是因为诸葛亮和马良的关系的非常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诸葛亮出仕以后,推荐的第一个人便是马良。诸葛亮被调入蜀攻打西川时,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根据给三国志作著的裴松之推测,马良和诸葛亮可能是结义兄弟。因为在当时的蜀汉官员中,只有马良一人称诸葛亮为尊兄。由此可见,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有多好。因为马良的这层关系,诸葛亮对马谡有几分亲近感,更加注重培养马谡。可以说马良亲弟弟的身份是其得到诸葛亮蓄意栽培的敲门砖。

那为什么说马谡有军事才能呢?诸葛亮南征的时候,其用的就是马谡的攻心为上的计策。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便是其身边的最重要的谋士,没有之一。很多人说,诸葛亮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谋士,身边不需要谋士。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其实很多计谋,都是很多谋士一起智慧的结晶。诸葛亮经常和马谡彻夜长谈,长谈的内容是啥,大家想想就知道了。如果肚子里真的没有几分货,不用一会就漏出马脚了。马谡街亭会失守,大家不要被电视剧给欺骗了,其不仅仅只是马谡违背诸葛亮军令,不在大道扎营这么简单,其实大家看了地图,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有自己观点了。


历史之一粟


从《三国演义》中看,诸葛亮重用马谡原因有三:

第一,马谡是名门之后,又年轻帅气。而且,还饱读诗书和兵书战策。这样的青年才俊,能入诸葛亮法眼一点都不奇怪。

第二,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战役中,马谡的确表现不俗,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并被诸葛亮采纳,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三,刘备帐下几乎没有诸葛亮的人。作为丞相,培植自己的党羽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所以,诸葛亮重用马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过诸葛亮过于自信,给马谡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却看走了眼。如果当时让王平当主官,马谡为辅官,结局恐怕就不一样了。



皛川


马谡是有一定的才能,特别是谋划方面值得称道。诸葛亮讨伐南蛮时,马谡的攻心为上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同时也是当时蜀国最好的策略。毕竟要归化少数民族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蜀汉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诸葛亮出兵南蛮目的只是想让南蛮别捣乱而已,并有想过从南蛮抽调多少壮丁补充入伍。所以,马谡的攻心为上正是上上之策,让南蛮感恩戴德,短期内不会再反蜀,临时处理手段。

但,诸葛亮看中马谡最重要的一点倒不是马谡的才,而是马谡的身份。马谡作为荆州派,对当时心腹较少的诸葛亮而言十分重要。

随着刘备老部下们死的差不多后,蜀汉政权出现了争权的状况,由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和由李严为首的蜀川派。诸葛亮虽然暂时站着上风,但是其手下能够处理问题的人才却稀缺,很多时候诸葛亮不得不亲力亲为来保证蜀汉的政权能把握在诸葛亮所属的荆州派手上。

此时的诸葛亮最缺的就是一个能够让他放心交付的人。魏延作为刘备的老部将,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拉拢对象,可惜魏延的用兵手段在诸葛亮看来过于冒险,不敢重用。赵云本来是诸葛亮的得力干将,可惜年老体衰,难以长期依托。

诸葛亮选来选去,也就马谡能入法眼。一来马谡年轻气盛,就算他诸葛亮百年之后,也可以让马谡继任。二来马谡聪明,对局势把握的很好。三来,马谡作为荆州出身,本来就是与诸葛亮一派的。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马谡,当作自己的继承人培养。可惜,第一次北伐大败,来自蜀川派的压力过大,诸葛亮不得不自断一臂。

最后,说一个小故事。演义中的挥泪斩马谡可能是假的。根据一些史料推演,马谡可能是死在牢中,而非被诸葛亮斩了。


金晶林


答题没废话,没图就说话。

1.马谡一家是荆襄望族,出于稳固政治基础的需要,培植荆州望族。

2.马谡参与了诸葛亮入蜀支援时的全部军事参谋会议,与诸葛亮很合拍,在刘备心腹的阳奉阴违下,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幕僚和弟子。

3.马谡作为参军,深谙诸葛亮的治军风格,起码诸葛亮觉得他是合格的。

4.腹黑一点,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觉得刘备是不如自己的,自己苦心积累的基础元气大伤,使他更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刘备所留的马谡不堪大用的遗言没听进去。

5.蜀汉人才匮乏,年青一代将领能入诸葛亮法眼的不多。


谦逊王


前面诸位都有高见,我只补充一点,即看人用人都有灯下黑,离的越近,越易看走眼。诸葛亮肯定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但诸葛亮认为,马哥随自己征战多年,也属久经战阵,是有实战经验的,故对刘备的提醒没当一回事。在领导身旁的人,一般善于伪装自己,把弱点隐藏起来了,让领导看到的都是亮点,谈论兵法,马哥往往有高见,令诸葛亮另眼相看。在诸葛亮看来,派马哥去街亭打阻击,并非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依计而行即可。没有想到,马哥不听军令,才有全军覆没之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