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破解之策

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是教学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把教育改革理想变为现实的关键性力量。教师的工作状态如何,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直接而关键的影响。本文将对农村教师存在的“怨妇”心态,产生的原因、影响及破解对策进行分析。

一、问题:农村教师普遍存在“怨妇”心态,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能尽如人意,当前农村教师中普遍存着“怨妇”心态。工作之余闲聊,聊得最多的是“差钱”,而谈及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大多数农村教师都是一脸的苦笑。而高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在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推荐自己的学生报考师范类院校,也普遍认为是教师有“职业良知”的体现。“教人”本质是“教心”,我们不难想像,当教师的心态如此的“不阳光”,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当教师的“怨妇”心态普遍存在时,又怎能满腔热忱地进行工作?可以肯定,农村教师普遍存在“怨妇”心态,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寻求农村教师的“怨妇”心态的破解之道,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成因:农村教师产生“怨妇”心态的现实和历史原因

(一)导致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工资收入偏低。

当前,不少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已经远低于农村的一个普通工匠的收入,也远低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个农村的泥瓦匠月收入还有三四千元呢,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四五千元已经很常见了。虽然长期以来,都在强调教师要“乐于奉献,甘于清贫”,但普通教师毕竟不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也难有“忧道不忧贫”的圣贤境界。农村教师收入偏低,是导致其“怨妇”心态的一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而近些年来,官方不断作出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承诺几近落空,所谓提高教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向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倾斜”也几成“画饼”,无疑让农村教师深感失望,也进一步加深也农村教师的“怨妇”心态。

(二)导致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历史原因,是长期以来以农村教师的“捆绑式”管理。

不可否认,城乡教师的工资差别长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我们采取对农村教师“捆绑”式的管理方式,通过限制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来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稳定。这种“捆绑式”管理方式,的确有效地保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低的情况,虽然长期存在,因为有“捆绑”政策而使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恶劣的生存状态也就变得乏人问津,而且城乡教师的工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之势,也几乎被人们忽略了。一旦农村教师产生被抛弃感,而且又因为“捆绑式”管理的存在失去“人往高处走”的希望,产生“怨妇”心态,就难以避免。

(三)导致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软环境原因。

人们常说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这句话在强调钱的重要性,但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道理。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而言,都不可能单纯用钱来起激励作用,特别是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这个职业来说,金钱显然不能作为唯一的考量。其实,导致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软环境。这些软环境,包括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职业荣誉感,缺少职业成就感,普遍存在职业挫败感和职业麻木感。这种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是导致农村教师“怨妇”心态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也是思考破解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方向。

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破解之策

三、破解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策略

(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

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待遇,无疑是破解农村教师“怨妇”心态的基础性工作。农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学生素质又参差不齐,工作无疑比城市教师更为繁难,按理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应该高于城市教师。即使由于历史原因和考虑到现实情况,无法让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达到理想的水平,总应该让农村教师凭其工资收入而衣食无忧,才能让其安居乐业。如果农村教师时常陷入生活窘迫之中,心有腹诽口有怨言,恐怕难以避免。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官方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的表态,不能“放空炮”。与其“放空炮”,还不如不表态。因为“放空炮”只会加剧农村教师的失望情绪,加重其“怨妇”心态。

(二)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只是破解其“怨妇”心态的基础,增加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应该说比提高工资收入更加重要。此前,有媒体报道,搬砖的农民工月收入高者可过万,有教师愿意放弃教师职业而选择搬砖吗?一般不会有。原因何在?因为当老师比搬砖更有职业尊严和荣耀。可是,当前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政府、社会、家长和学校,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显得尤其重要而迫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年的教师节,政府都会表彰先进教师,政府官员也会走访慰问优秀教师。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走访慰问,无疑是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优秀教师毕竟只占教师队伍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命运,其实掌握在那些普通教师手中。要让每一个教师都产生职业荣誉感,才是问题的关键。关注普通教师,重视那些默默无闻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而不是只表彰优秀教师,才是教师节的要义所在。如果能够让农村教师产生职业荣誉感,破解农村教师的“怨妇”心态,无疑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职业成就感,是最大的激励因素。没有职业成就感,人们就会感觉像蚂蚁一样卑微,工作也就难有激情。农村教师从事基础教育,一般来说,既不可能有重要的学术成果,又不可能做出有重大影响全国知名的工作业绩,如何提升其职业成就感?农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应该是来源于对孩子的爱,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上,感受到自己职业的成就,在孩子的笑脸上,感到到自己的职业荣耀。在这一点上,学校校长的引导非常重要,媒体的宣传舆论导向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化解农村教师的职业挫败感。

农村教师的职业挫败感,无疑会加剧其“怨妇”心态。由于农村尊师重教风气不浓,农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伤害教尊严的事件,无疑会导致农村教师的职业挫败感。由于一些农村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无力感”也是农村教师职业挫败感的重要根源。由于农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班级都难免会出现一些品德和学习都问题的学生,而官方一味宣扬“没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会加剧农村师的职业挫败感。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教师产生深度的职业挫败感,感叹“吃参都不想”的时候,怎么不会产生“怨妇”心态?化解农村教师的职业挫败感,一是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二是要在学校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五)防止农村教师的职业麻木感。

当前,对农村教师的考评,存在教条僵化的一面,也存在管得过细过死而忽略教师的自我激励的一面,因此农村教师普遍存在职业麻木感,缺少工作的积极性的创造性,而是抱着完成工作的任务观占,存在当一天和尚撞天钟的心态。农村教师的职业麻木感,使不少农村教师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一个“饭碗”,无可奈何地“端着”。这也是农村教师产生“怨妇”心态的一个重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多一些职业激励,少一些死板的监管。要多强调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少为教师设置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要多强调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迷信权力“监管”。要多强调给教师工作的自由空间,少给教师定“规定动作”。

总而言之,农村教师的“怨妇”心态,是当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一个重要问题,破解农村教师“怨妇”心态势在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