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教师,就别做“怨妇

前几天,写了一篇短文,介绍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几年前提出的《给教师的十条建议》,不想引起一些同行的议论,“板砖”如雨。认为窦桂梅老师的话只适用于都市的教师,是无法实现的“空想”。特别是乡村学校同仁,“牢骚过盛,抱怨过多”,特写此文,与同仁共勉。

我非常清楚,谈这个话题,是会被“拍砖”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教育人,还是要说,抱怨,是一副毒药,“怨妇”会毁掉一切。

教师,工作累、待遇低,备受“关注”,却不被真正的尊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番话更多的是带着彩虹浮在空中,很难实实在在落地。在广大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深山区,教师们的感受尤为深入肌骨,教师的痛苦尤为剧烈。痛苦,就得“呻吟”,这是人之常情。“呻吟”成了常态,就是一种“职业抱怨”。这种抱怨永不停息,融入生活,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会成为“怨妇”,由“怨妇”组成的团队会是什么样呢?自然是“痛”上加“痛”,“苦”上加“苦”!那么,这个团队的成员就不会有开心和幸福,它所培育的学生也会被打上相应的“烙印”。教师这个职业,与体制内其他行业相差悬殊,只见教师“跳”入公务员队伍,没见公务员挤破头想去做教师的。与同行相比,都市那些“名校”“神校”的教师,如同在天堂,而农村薄弱校,“袖珍校”“单人校”的老师,如同在地狱。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国家正花大力气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新年伊始,又提出了加强教育、教师的战略部署,说明国家也早已注意到了教育的现状、教师的困难。但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一个长期的现状),又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战略”很难一蹴而就,是一项艰难而漫长的工程。悲观点说,也许我们这一代人是看不到那一天了。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一味地抱怨吗?抱怨之后,这现状能有改变吗?

所以,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心境;改变不了状态,就要改变心态。让自己阳光起来,开心起来,活跃起来。苦中求乐,化苦为乐。在自己的天地里尽力地飞翔,让自己充实、发展、丰富、提升,进而使自己的学生飞出自己的“现状困境”,青出于蓝而胜于兰,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的成就照亮我们曾经苦涩的世界。这才是做教师的幸事、乐事!否则,天天抱怨,年年抱怨,一生抱怨,生活中到处都是抱怨!天天喝下抱怨这副毒药,生活无乐趣,生命无生气,前方无目标,脚下无足迹。激情枯竭,意志消沉,少阳光,多阴雨,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苦不堪言!对身心贻害无已,对生活毫无建树,这样的生活有何意义?我们冷静地想想:这种抱怨,与人无益,与事无补,与己,只能让自己的伤疤反复揭开,不断疼痛,又无法痊愈,这是这是最大的痛苦!

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亲身经历之感悟。我与多数同仁感同身受。坦率地说,几乎所有的同仁当初都不是真心情愿做教师的。最终,安心做教师,成为好教师、名教师,大都经历过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我所任教的是深山区薄弱中学,参加工作时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教师的地位更为尴尬,环境也极其艰难。当时人们对教师不只是轻视,而是歧视。入行初始,总有“男儿进错行的感觉”。当时,朝思暮想的就是“跳槽”“转行”。几经折腾,终未成功。思想迷茫,工作消极。一位前辈看不下去,找我说:“你这样的状态,快乐吗?”“不快乐”“你这样子有什么收获?”“没收获”“你能跳出教师这一行业吗?”“不知道。”“若是最终出不了行,你怎么办?”“不知道。”“你这样子,是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知道吗?”“知道。”:“你打算一直这样活下去吗”?……“那你就得好好想想了。”这话如醍醐灌顶,令我反思。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一无所获,有什么意义呢?还不是自己作践自己吗?一个在单位得不到肯定的人,哪个行业会要你?况且,自己的不思进取,误人子弟,“罪不在小啊”。这以后,我慢慢静下心来,真正地进入状态。最终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把职业变成事业,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了一定的成就感。感悟到,教师,永远不能与体制内金牌职业比高低,教师有其独有的职业优点:与年轻学生在一起,心态总是年轻的;与朝夕相处的同事在一起,人际关系总是简单、纯朴的;与芜杂的社会相比,校园还是一块相对宁静的“净土”。在这个行业里,虽苦虽累,心态不至于那么沉重。另外,从消极的角度看,三十岁之前不能“改行”,就说明此生只能做教师,得“认命”。既然,必须得做教师,那就调整好心态,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不管别人怎么讲,既然做了教师,就决不能因此而成为一个“怨妇”。 “怨妇”,到哪里都不受待见!“怨妇”只能生活在凄风苦雨之中。少一些抱怨,多几分阳光,就会成为一个善于化苦为乐的,阳光幸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