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真的會毀掉我們嗎?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的知識體系,它對人類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它在帶給人類物質福利和精神源泉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麻煩和困擾。於是由此,在人類發展歷史上便出現了對於科學技術的不同價值觀念,即科學價值功利說、科學價值中立說與科學價值負載說、唯科學主義與反科學主義、科學悲觀論與科學樂觀論。[①]在這裡,我結合自身認識與思考,就科學技術悲觀論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實科學技術悲觀論並非徹底的反技術主義,科學技術悲觀論亦承認科學技術對於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②]但是科學技術悲觀論著則是充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後,對科學技術中的負面影響充分思考,對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提出深刻認識,讓人類不要忽視了其中潛在的危險。現在,我就個人的一部分認識,談談我的想法。

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真的會毀掉我們嗎?

在美國著名科幻片《i,robot》(又名《機械公敵》)中,講述了機器人與人類共同生活的一段故事。它其實是根據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我,機器人》來改變的,雖然阿西莫夫只是一名科幻小說家,但是他在他的系列小說中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即第一定律為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為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第三定律為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這三條定律實際在機器人的發展中,為保護人類利益做到了最好的規制,也被稱為機器人的三大法則。

但是影片中,負責研發智能機器人的科學家朗寧博士,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作為控制這些機器人的中央控制系統“薇琪”,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此時,朗寧博士離奇死亡。在我看來,“薇琪”是人類科技進步到一定高度後研發出來的超智能電腦,它嚴格執行著機器人三大法則。但是,在其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帶來的卻是另一面影響。“薇琪”認為,人類的無休止的爭鬥、戰爭會最終將人類推向滅亡,所以,它要消除這些“危險因素”,它控制著所有機器人,實行對人類的管制,襲擊警察局、軍隊,組成機器人護衛隊,對人類的活動實行管制。其中,影片中矛盾最激烈的片段,便是由大量機器人上街開始對城市進行“宵禁”,即所有人類必須安靜的待在家中或指定的地方,由機器人開始控制整個城市的安全、治安管理,夜晚的街道上不允許出現任何人類,當出現情緒激烈的“暴民”的時候,機器人便會執行“消滅危險”的指令。“薇琪”認為,要使人類長久生存,就要消除這一系列對人類有可能產生危險的“潛在因素”,按照一種無糾紛無鬥爭的狀態生活。在我看來,它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在執行三大法則,因為如果按照“薇琪”的“智能”所要求的,人類之間不允許出現任何矛盾,機器人作為機械化的嚴格監督,人類確實可以避免戰爭,以及對環境、資源的過度破壞和消耗。只是它的智能發展於人類智慧而言大相徑庭,而且變換了角色定位,本來由人類創造的機器人應該附屬於人類,但“薇琪”卻反過來對人類進行管制。

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真的會毀掉我們嗎?

因此,我對於當前科學技術的不停發展,既感到欣慰,亦感恐懼。尤其當前人工智能大肆發展,在看到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既有擔心別有用心的人惡意利用技術的發展,又擔心技術發展過於超前,其本身的負面影響。例如,我一直堅持堅持認為,在當下社會,我們幾乎已無隱私可言。我們常常擔心自己的手機號、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家庭住址等信息是否洩露,當有人要我們填寫手機號的時候便會極為警惕,一說要填寫銀行卡號,幾乎是扭頭走人。但是,即使我們做到如此謹慎,依然躲不掉信息洩露,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接到過騷擾電話、詐騙電話,在這兩年尤為突出。我們司法考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接到過改分的短信,甚至今年有同學接到了某些司考機構寄來的招生簡章,很明顯,這是來自我們司法考試報名時的信息洩露。考研時亦是如此。當然,這有很多是人為因素,那我們再來看看2017年五月爆發的勒索性的全球性電腦病毒性危機,即“永恆之藍”勒索病毒。雖然我對計算機知識瞭解不多,但是在觀看相關報道時,我卻看到了一條震驚的信息,在美國的國家情報安全部門,幾乎可以隨時侵入全球任一臺聯網電腦,而且用以侵入電腦的“武器”不止一件。包括之前的斯諾登事件所暴露出來的美國對全球範圍內的監聽行為,這些種種都是科學技術不斷髮展所帶來的後果。

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真的會毀掉我們嗎?

當然, 我並非將科學技術的發展批評的一無所是,在今天,我也享受著科技發展帶來的優渥,我認為,在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應當一味的追求著超前發展,一味的超前發展將會意味著潛在的危險越來越多,對於不可預測的危險控制能力也越弱,甚至會帶來一些毀滅性的災難。科學技術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應該有適當的限制,並非所有領域都要不停的超前發展,科學技術在沒有完全解決它所帶來的弊端的時候,應該適當停滯。

[①] 吳愷,對幾種科學價值評價觀點的解析,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5(5)。

[②] 劉智輝、徐娟,對技術悲觀主義的再認識,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