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今天要說的是一名早期日本槍械設計師的故事。一般情況下,外界對日本手槍的認識,多停留在南部十四年式、九四式等少數型號身上,其實在早期自動手槍發展過程中,也有少數日本發明家受到西方進步科技的影響,研製出一些具有自身獨特之處的產品,只不過未能批量生產,因而少為人知。日野•小室M1908自動手槍就是其中一種,不過它在當時的名氣相對更大一些,甚至還向西方國家進行了專利申請和商業推銷。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世界手槍大全》一書中收錄的日野•小室M1908自動手槍

日野•小室M1908自動手槍其設計者為日野熊藏,設計完成時間為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並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獲得美國專利,因此也被稱為M1908手槍。日野熊藏於明治十一年(1887年)出生於熊本縣觀看市。雖然日後他從事過槍械設計,但在日本,他更多地還是被作為“航空之父”而被載入史冊。1910年,法國人為了推銷一種早期型輕型飛機,派出一架進行世界巡遊表演。抵達日本後,製造商邀請包括一批陸軍軍官在內的當地人士參觀。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正在操作輕型飛機的日野熊藏大尉

當時飛機還是一種新生事物,在日本幾乎沒有人親眼見過,出於對這種“會飛的機器”的不信任感,沒人敢親自坐上飛機進行試飛。只有在場的日野熊藏主動要求一同登機飛行。雖然只在天空轉了幾圈,日野卻敏銳地看出了飛機未來在軍事領域的用途,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裝備,因此極力建議陸軍購買。在他的鼓吹與推動下,第二年日本購進了兩架飛機,並以其為基礎,組建了最早的陸軍航空隊。這就是日野熊藏日後被稱為日本“航空之父”的原由。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明治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定型之時就已落後

明治時代是日本軍事力量迅速崛起的時代,軍用手槍的研製工作也受到了重視。從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起,日本就開始自行生產裝備明治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這樣日軍就有了第一支純國產的制式手槍。但當時歐洲已進入自動武器時代,這種以美國史密斯•威森NO.3和法國MAS M1873轉輪手槍為原型的手槍自定型之日起,性能業已落後。日野熊藏發現這一點後,下決心要設計一支性能更加出色、也更加符合潮流的自動手槍。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美國收藏家手中的一支7.65毫米口徑日野•小室自動手槍

新槍的具體設計工作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前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完成的。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12月,日野熊藏和小室裕次郎聯名為這種手槍申請了本國專利,並於在次年3月5日獲得批准。這次所申請的專利內容只是設計本身,並無正式的型號名稱。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4月,這一設計再次成功獲得美國專利。由於日野熊藏本身並不是商人,因此才會與小室裕次郎聯合,以日野•小室手槍的名稱向外推銷他的設計。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從日野•小室手槍的拋殼口可以看到固定式擊針

日野•小室手槍最特殊之處是它採取的原理,是極為罕見的槍管前衝式。而當時流行的自動方式,無論是槍管長後座還是短後座,槍管都是向後方,也就是與彈頭行進方向相反的朝向運動的。但槍管前衝式顧名思義,就是在發射過程中,槍管向前方進行一定距離的運動,在此過程中完成退殼、拋殼和再次裝彈動作,並重新形成待擊狀態。其主要運動零件就是槍管,沒有單獨的槍機,也不需要機匣及槍機運動空間,因此構造比較簡單,還可以抵消一部分後坐力。缺點是這種槍械多采用慣性閉鎖,一般只適用於發射威力較小的彈種,比較挑彈,射擊精度也受到影響。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日野•小室手槍所配用的彈匣底座較寬,兩側面均有鼓起部分。

日野•小室手槍所採用的口徑很多,如8毫米南部、7.65毫米勃朗寧、6.35毫米勃朗寧,甚至還有發射某種5毫米槍彈的,但保存至今的實物還是以7.65毫米勃朗寧口徑為主,8毫米南部口徑的只有極少量。日野•小室手槍造型十分奇特,握把修長,像個半打開狀態的摺尺,也沒有扳機護圈,看起來很不常規。全槍最顯眼的部件是槍管,佔據了該槍的大部分長度,並且前端還露出一小段,目的是為了裝填時方便拉動槍管。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日野•小室手槍握把底部加工有與彈匣相配套的弧形凹槽。

該槍的使用比較簡單,裝入彈匣後,捏住槍管前部部分並用力向前拉到位,就進入待發狀態。使用者握緊握把,使握把保險解除對扳機的約束,接下來扣動扳機,槍管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後運動,在推彈入膛同時帶動送彈框一同“後座”到位,讓固定式擊針被動地擊發槍彈。彈頭飛出槍口後,槍管因慣性向前運動並壓縮復進簧,完成拋殼,並推出一發新彈至進彈位置,直至槍管會被單發阻鐵卡住,再次進入待發狀態。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退役後的日野熊藏

儘管日野熊藏很想把這支手槍推銷給軍隊,但陸軍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以該槍沒有保險機構(其實有握把保險)、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不夠安全為由拒絕了。無奈之下,日野熊藏只能嘗試向民用市場發展,但當時日本國內的手槍市場基本上為勃朗寧公司所壟斷,西方市場更是難以打開,因此銷售慘淡。在勉強生產數年後,該型手槍不得不最終停產。從明治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1912年)之間,各種口徑的日野•小室手槍一共生產了大約1200支。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戰爭期間日軍使用數量最多的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

在二戰期間,日軍列裝最多的自動手槍是南部麒次郎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設計定型的南部十四年式。不過,就像軍刀一樣,日軍軍官的手槍也是可以自行購置和使用的,所以有些人就帶著自己從民間市場購買的日野•小室手槍上了戰場,目前保留下來的狀態較好的多是這種來源。如1945年在上海附近向盟軍投降的日本海軍某軍官,就交出這樣一支日野•小室手槍,握把後部兩側帶有漢字刻印,後來該槍在美國拍賣出了3萬美元的高價。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日本海軍某軍官投降時交出的8毫米口徑日野•小室手槍,拍賣價格達到3萬美元。

至於日野熊藏本人,在日野•小室手槍遭遇失敗後,再也沒有出現其他有影響力的作品,而且個人的結局也非常悽慘。他於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1月死於家中,死因是長期飢餓導致的營養不良。雖然他退伍時官至中佐,但也未能避免二戰結束時日本人最常見的這一死亡原因。

他曾是日本“航空之父”和手槍發明家,結局卻是餓死家中!

二戰結束後美軍在日本本土收繳的一支日野•小室手槍

不過,作為早期日本手槍的代表作,日野•小室手槍的設計價值後來被重新認識。由於這一型號保存下來的不多,目前已非常罕見,很受西方收藏家的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