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大明天启年间,西安出土了一块产自唐朝的石碑,此碑一出,轰动全国,尤其是在中国传教的各地教士们问询前来,争相拓片。这座碑便是被外国人称为世界四大名碑之首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由于前来观看此碑的欧洲传教士众多,于是便有人起了坏心思,这些传教士先是对碑文进行拓片并翻译成拉丁语送往欧洲,并且提出购买石碑的想法,人们怕石碑被盗走,于是将它交给金胜寺的僧人保管。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战乱导致碑亭被焚毁,石碑暴露于荒野,于是一些西方的学者想把该碑运往欧洲,并派公使到中国总理衙门要求政府出面保护石碑,总理衙门出了100两白银,可到了陕西只剩下5两,只够盖一间草棚的。

后来,一个丹麦学者想出3000金购买此碑,但由于政府的干预使他废除了购买合同,于是这个人复制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石碑带到了伦敦,这个复制版和真品极像,几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后在他又在复制品的基础上大量复制,并将它们放到了各国大学和朝鲜金刚山长安寺。

那么有人要问了,如此一个石碑,为何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会这么看中呢,竟能动用公使以外交手段向清朝总理衙门提出保护石碑的诉求?

原来,这其中隐藏着一段长达千年的基督教历史。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西安碑林博物馆

说到这段历史,还得从一个叫聂斯脱里的叙利亚人说起。聂斯脱里本来是东罗马帝国(唐称大秦)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因此被东正教廷视为异端,并被革除主教职务,最后客死埃及。

而聂斯脱里的追随者则逃至波斯,并在波斯国王的保护下成为独立教派,与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亚。此三教也在中国被称为唐代“三夷教”。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内蒙古出土的景教墓顶石

唐贞观九年(635年),景教僧人阿罗本携带者530部经书从波斯来到唐朝都城长安,成为大秦僧人入中国传教第一人。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阿罗本进京献景教经文,阿罗本将部分翻译成中文的经书交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阅,太宗看后,觉得景教经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治国安邦会有一定贡献,于是对景教大为推崇,并命令其在长安城中兴建了一所景教寺庙,并度化僧人二十一人,允许其在此译经传教,且寺中一切经费均有朝廷提供,不仅如此,阿罗本还得到了当时的宰相房玄龄和魏征等人的协助,因此进展的非常顺利。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到了唐高宗时,朝廷对景教的推崇更甚,唐高宗李治不仅封阿罗本为“振国大法主”,还敕令全国各州建立景教寺,甚至一些传教士成了唐政府官员。

阿罗本在中国传教期间,遵守中国传统礼仪,他穿着僧人的服装,留着胡须,削掉头发,俨然一副东方隐修士的形象,在生活中,他表现的清贫、虔诚、守贞,且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很有儒士风范,因此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好感。

关于对阿罗本的记载,便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中记载的内容。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房玄龄画像

再看这块国宝级的石碑,它是由当时的波斯传教士景净撰文,道教全真派祖师吕洞宾书并题额。碑文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虽然碑文是由波斯人所撰,但是他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可见其中文功底的深厚。

然而,备受推崇的景教为何在中国销声匿迹了呢?

原来,这和唐武宗灭佛有关。唐朝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纳税,僧侣不服徭役,而佛寺经济却不断扩张,大大影响了唐朝国库收入,再加上唐武宗本人崇信道教,因此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二年进行毁佛灭佛,被佛教徒成为“会昌法难”。由于景教教士与教徒一副僧人打扮,因此受到此事波及,本土僧侣被迫还俗,外国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景教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唐武宗陵出土的无头番僧

到了辽金时期,景教虽有短暂的再度兴盛,但是随着伊斯兰教与天主教的传播,导致各教派间冲突不断,使景教的传播受到影响,其教徒数量也随之日减。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如今坐落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记载着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历史,它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块宝石,吸引着无数中外学者与游客前来参观留念。

除此之外,这座碑中还明确使用了“中国”二字,可见在唐朝时,我们就已经用“中国”来称呼脚下这片伟大的土地了。

一块石碑记载一段历史,曾盛极一时的景教,为何会突然销声匿迹?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点击以下链接欢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