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沒有滿足需求、效率、定價權的生意都會很痛苦

從記者到投資人,再到少年得到董事長,張泉靈為何探路不斷?迎接她的會是什麼?


張泉靈:沒有滿足需求、效率、定價權的生意都會很痛苦

一步之遙。這是張泉靈上一份工作與當下工作在辦公地點上真實的物理距離。

不得不說,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早前“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這一鮮明標籤的存在,因此不管主觀上願不願意,張泉靈職業生涯的每一個動作,都在大眾視野中受到了遠超相似資歷創投同行的關注度。

這一次,也不例外。

她的最新身份是知識付費平臺得到旗下少年得到董事長。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數日前在2018“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及並確認了這一消息。

從記者轉型投資人,再從投資人向前一步成為創業者,張泉靈離職央視4年來的這兩次高曝光率跳槽,無疑均屬嚴格意義上的跨行。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專業主義,業內向來是“創而優則投”,張泉靈是否屬於“投而優則創”?此外,創業者轉型投資人,成功案例所在多有;投資人轉型創業者則較為鮮見,大成者更是鳳毛麟角。張泉靈果真做好準備了嗎?

張泉靈:沒有滿足需求、效率、定價權的生意都會很痛苦

何為一門好生意?記者張泉靈認為是一個好故事,投資人張泉靈認為是看好賽道與創業者,還要看清風險點,而創業者張泉靈認為,好生意就是填掉窟窿往前走。

張泉靈曾在她離職的公開信中說“希望生命下半段重新來過”,而她將重新來過的切口放在了“大語文為賽道的教育”。張泉靈看到自己正在上初一的兒子的部分科目測試試題時,感到緊張,她發現如果語文不好,那麼地理、生物、數學都考不好,因為所有理科都是把標準條件下題目改成了非標準條件下的解決方案,需要有語文的基礎能力。以大語文為賽道的教育,正是張泉靈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她眼中的“好生意”。

在張泉靈看來,好生意必須有三個特徵:滿足了真正的需求;提高了效率;在產業鏈當中最終形成定價權。如果不能滿足這三個特徵,即使規模做大,也不能稱其為一門好生意。

張泉靈:沒有滿足需求、效率、定價權的生意都會很痛苦

對於張泉靈而言,接手少年得到,未來的挑戰或許比投資人更大。早在2018年1月,羅振宇就在羅輯思維微信公號上曝光了這款App。

少年得到由得到App團隊打造,定位於“專為7—15歲青少年提供定製化的學習服務”。根據羅振宇當時的介紹,2017年羅輯思維就成立了一個30人的團隊,秘密打造少年得到,並且在2018年開始上線公測。

張泉靈的加入被認為有可能帶火這一產品。主要原因在於,張泉靈本身是位媽媽,又是位資深媒體人,轉型做投資人後對創業有了解,這些都是加分項。

“正如我在演講中說到的,張泉靈這種人是相當愛惜羽毛的,她只要對一件事做了公開的、長期的承諾,就一定會堅持做下去。”羅振宇表示,他對張泉靈接下來做好少年得到極具信心。

少年得到雖已問世近一年,但它當下的數據與得到相比,還遠遠不能等量齊觀,甚至一位業內人士在評價少年得到時,用到了兩個字:慘淡。

張泉靈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說,每年都會出版海量圖書,但真正被打開閱讀的僅為3%;即便在今天的線上,以公號為例,真正被閱讀的公號文章至多也就3%。

她希望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我在想,我怎麼通過我們的內容和我們的培訓體系,幫助孩子們建立學習力。”她的做法是,以語文課為例,在課程設置上,張泉靈主講5分鐘,然後孩子們做題、發言、老師加以鞏固。

我現在可能有過三重角色,我會怎麼來看一門好生意。對於我來說,好生意具備三個很明顯的特徵:

好生意都滿足了一個真的需求。這個需求不是自己覺得很酷,而是市場上很多人覺得真有用。

好生意真的提高了效率。我們今天說已經在互聯網信息如此對稱的一個時代裡,如此透明的時代裡,為什麼有一些事情需要公司來做?一個公司存在的本質是公司內部的效率比外部做同樣事情的效率高,才有必要成為一家公司。所以本質上,你如果真的做了一門好生意,一定是你做這件事情比別人做的效率高,比同行業、競爭對手做這件事情效率來得高,才有可能變成一門好生意。

很重要的是一門好生意,一定在產業鏈當中最終形成定價權。如果你發現對上游沒有定價權,對下游也沒有定價權,兩邊都可以隨時擠壓你的時候,哪怕做成很大的規模,未必是好生意。也許對某平臺有好處,但未必是好生意。對上下游都沒有定價權,隨時可以被擠壓的生意是非常痛苦的生意。

滿足真需求可以舉一些例子。比如說滿足需求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滿足市場上誕生的新需求,一種情況是滿足了一個以往就有,但是一直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一位要求匿名的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少年得到最好不要著急貼上K12標籤,因為一旦進入K12領域,它就得準備從一個輕公司向重公司轉變。“做教育就別想輕。”

張泉靈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並非外界以為的“華麗”轉身,箇中甘苦只有她自己最能體會。

張泉靈:沒有滿足需求、效率、定價權的生意都會很痛苦

李丹陽因與張泉靈相熟而頗為理解。“做內容出身的人,多少是有點感性的。到了離錢很近的投資圈,看到一些人性中的弱點,難免會有需要消化情緒的時候。”

在張泉靈看來,做投資人與做記者最大的不同是,不但要看到亮點,還要看到風險;而對於創業者來說,更重要的是怎麼組織手裡的資源,把這件事幹成。

“管人對我來說是一個極不擅長的事情,直到今天依然是。”張泉靈直言,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情就是管理,而作為投資人和作為創業者兩者之間的差別,她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和解決。

以前在央視,她和同事的溝通可以就事論事,不用有太多情面上的顧慮,拍完桌子後還能談笑風生;到了紫牛,她發現同樣的口吻只會讓同事受不了。後來她特意對自己與同事的說話方式進行了修正,儘量避免從前的直來直往,“每次批評人,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設”。

羅振宇給張泉靈送出一枚標籤:探路者。既為探路,前方有驚喜,也必有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