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

今年博鳌论坛最大的亮点是中国金融业的大幅度对外开放,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放开金融准入等核心利益,可见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全球化融合发展的诚意,有人将此评价为中国的“二次入世”,外界也极为期待。/<font>

毕竟,这次中国央行放出了大招,新任央行行长易刚宣布了一系列的金融开放举措:第一,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第二,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宽到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第三,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是证券公司。第四,为进一步完善内地和香港两地股市互联互通的机制,从今年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的额度扩大四倍,也就是说沪股通和深股通每日额度由130亿调整为52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调整为420亿元人民币。第五,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第六,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的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同时,易纲称在今年年底以前,还将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font>

从这些具体的开放举措来看,几乎涉及中国金融的方方面面,而且明确了时间表和具体指标,显然是想真正的开放,不再是空喊口号。在目前中国金融业系统性风险排查和金融监管秩序重构之后,大幅度开放彰显其自信心和管理能力。从中国金融业开放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好事情,但也有人提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候也要对内开放,不能只示好外资而抑制内资开设金融机构,只有对内开放充分竞争后,对外开放时国内的金融机构才具有竞争力,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大都是特许经营圈养的。从最近这些年中国金融开放的经验来看,从最早的QFII、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到后来的国有银行改制必须引入外资战略股东,发现仅仅引入资金并不解决根本问题,并没有打造出国际竞争力,这些金融机构依然是依靠垄断等特殊关系来发家致富,国内的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内控水平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都无法与外资金融机构一决高下,尤其在国际市场很难本地化发展,只是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走出去服务,当然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中资金融机构和人民币资产走出去,否则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等宏大愿望很难获得本国金融的充分支持,依靠财政走出去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市场非常必要,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倒逼国内金融机构加速发展。/<font>

当然,将金融牌照全面给国内资本开放也非常必要,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都不允许国内资本新设,都是在做存量整合,于是金融牌照价格被炒的离谱,像第三方支付牌照炒的更加邪乎,显然对内改革和开放金融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毕竟金融资源是一国经济的命脉和核心,只有国内金融机构充分竞争和合规化发展,才会不惧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其实,早在2007年时我曾发表文章反思过中国金融引资开放的模式,也反思过中国金融业究竟应该改什么?放什么?引什么?当时曾举过两个国内金融机构的例子,比如没有引资而服务水平和创新业务在国内遥遥领先的招商银行模式,告诫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引资并不是改革的惟一出路;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则是中国平安,他们采取引进国际高管人才(引智)的方式来打造符合国际水平和最有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显然金融改革不应是在官本位下“引资”开放,因为中国金融企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缺乏管理水平和人才。其次,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应该先内后外,可将国有特权垄断的金融企业牌照向中国民间资本开放,允许民间金融的合规存在。尤其是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中介业务先向民间开放试点,让其参与市场竞争,对于这些不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机构可以先大胆地向内资、外资开放合作,而不是简单地引资卖股权。/<font>

经过这十几年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反思和建议并不过时,虽然央行已经承诺了对外资全面放开金融机构的准入,但在策略上也应该鼓励国内具备实力的企业和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设立,只有在国内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才能保障国内的金融机构具备竞争能力。因此,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时也要注重对内改革开放。/<font>


/<font>

苏培科简介/<font>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CTV财经评论员。境内外多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栏作者和特约财经评论员。/<font>


/<font>


/<font>

欢迎与作者苏培科交流:

[email protected]/<font>

苏培科财经文集:http://blog.sina.com.cn/spk/<font>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pk/<font>

腾讯微博:http://t.qq.com/supeike/<font>

——欢迎互动、收看作者《财经每日评》的更多视频节目、专栏文章、独家点评,请拿起手机微信免费订阅《财经每日评》微信公众账号:cjmrping微信公众账号上等你!/<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