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张国良(1929-2013),苏州评话演员,善说《三国》,整理出版有评话《三国》共14本,从《千里走单骑》至《水淹七军》,200多万字。后面本来还有6本,因张先生的身体原因,未能整理出来,可称遗憾。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老巴本人,是在高中时候,约1995年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张国良的《三顾茅庐》,看了觉得真是精彩,把三国的故事掰碎了说得这么详尽。当然,那时候互联网和出版业没那么发达,所以“这不符合历史”的怪癖还没有蔓延,单纯就是觉得好看。看了之后,就在图书馆搜刮其他,最后发现一共只有三本:《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后来到2001年左右,又从一个朋友那里借到了《群英会》。而真正看全所有14本,则要到2006年了。


张国良的评话《三国》,脱胎于《三国演义》,但又自成体系,增补了大量的细节和有趣的段子。对于三国演义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进行了弥补,整体来说可读性很强。当然,也存在民间艺人本身的局限性。

比如平话删除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掐指一算”的“迷信”色彩,将其全部更换为智谋推理。然而里面的诸葛亮对未来的推理预测简直到了穿越者的程度。例如《群英会》中,诸葛亮不但预测到周瑜会去侦察曹营,预测到周瑜会被曹军发现而陷入危险,甚至连来的曹将会是怎样的动作,怎样的顺序都了如指掌。这种恐怖的推理能力其实比“掐指一算”还要假。

再比如,评话不但延续了《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立场,而且尊刘更甚,贬曹更狠,甚至不惜弱化了曹营众人的智力和武力。有人说里面诸葛亮智力1000,张飞智力100,曹操智力50。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此外还有大量不符合历史(当然也不符合演义)之处,比如人物姓名、年龄错乱,把张昭写成年轻人,诸葛亮年龄小一岁,阿斗出生早一年。说夏侯氏是张飞在故乡娶的老妻,等等。

还有历史事件、年代错乱。比如按历史,关羽被曹军俘虏、斩颜良、官渡之战是200年,汝南之战是201年,曹操平定河北、诸葛亮出山是207年。演义基本也是如此。而评话改成关羽被俘虏是204年,斩颜良是205年,汝南之战、官渡之战206年,诸葛亮出山208年。当然,这样改编有其意义。历史上(和演义中)刘备201年去荆州后,到208年赤壁之战,好几年没有事情。而评话觉得这大段空窗期没法交代,就给压缩了下。

另外,评话自己的体系也有不少前后矛盾。比如第一卷千里走单骑,提到后面关羽在攻打樊城时被曹真射了一支毒箭,但第十四卷水淹七军则说是曹仁射的。

评话中的武将单挑,和演义中大不一样。首先是强调了“没有绝对的胜败,要看状态和发挥”,这一点比演义更灵活。演义中的一些二三流武将被提拔到很勇猛的程度,比如周仓能打平关羽,张绣称为“北地枪王”,是赛过曹营许褚张辽徐晃等的超级猛将,这都没有关系。但曹洪在白马坡与吕翔战平,到延津又能与文丑交战一个时辰,这就是前后矛盾了。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本人对张国良评话是非常喜欢的,早在十年前就曾萌生过“修改”的想法,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把里面不太和谐的部分改一改,使之读起来更舒坦。这些天趁着疫病,可以开始试试。


当然,残缺美才是美,每个人眼中有一部三国,一部评话的优劣也是因人而异。评话因为和演义、历史的不同才成就它的独特性,甚至其中的瑕疵也有可爱之处。因为,为了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这次修改并不打算做大的改动。大致而言,有以下方面的改动:


第一,人物名字,不影响剧情的前提下修改明显的错误

譬如孙乾字公祐,张国良误为公侯;刘备老家楼桑村,张国良误为柳桑村。这些顺手一改的,完全不影响剧情。


第二,地理错误,不影响剧情前提下进行修改。

其实地理错误三国演义也不少,著名的过五关路线和荆州、南郡分两地都是。而评话里面更是张冠李戴,南北颠倒。这里只是在不影响剧情的情况下修改一些。比如五关的名称修改了;对于其他一些,如评话原著写汝南在五关之外,写樊城在新野之北,这些只是做了“模糊化”。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第三,人物年龄、身高、形象,不影响剧情前提下修改或模糊化。

比如张昭被评话写成年轻人,这个改成老人影响不大。但薛琮被写成老头子,遭孔明气得半死,这里要是改成年轻人就比较麻烦,只能不改。程昱历史上年龄很大,赤壁之战前已经60岁,但演义将其设定为徐庶的同辈好友,评话延续,这里也就不再去纠正了。诸葛亮历史上207年辅佐刘备,时年27岁,评话则改成208年投奔刘备,时年也27岁,即诸葛亮生年被滞后了一年,这个就不去改了。司马徽历史上未记载年龄,演义说其大庞统五岁,在赤壁之战时不满40,而评话写成一个须发雪白的老头。这里将其年龄模糊化。

还有比如张版写汉代一尺等于现代七寸三,实际上是七尺,这个改了更准确。张版写刘备、曹操都是身高八尺,实际上历史有记载刘备是七尺五寸,曹操是七尺,改正了也不影响剧情。不过其他历史上没记载身高的,如果评话和演义不符合,我是不改的。毕竟演义本身也只是文学创作而已。


第四,人物身份、籍贯和结局,不影响剧情前提下修正或更换

比如评话里把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洪等都设置为曹操的侄儿辈,与曹真、夏侯尚等平辈。这个错误随手改了不会有影响(就是“叔父丞相”改为“兄长丞相”有点别扭)。但里面诸多人物的命运,比如韩浩死在博望坡,张绣死在长坂坡,夏侯尚死在米仓山,许褚死在汉中,这些如果改动影响太大,暂时就保持张版原著。还有刘备取川剧情中,大量历史上的荆州系将领都被安排成了刘璋的手下,这些要改动也涉及太多,故而保留原貌。

但个别与前后剧情关联不大的还是可以改。比如评话原著写曹营陈泰是个蹩脚将,在长坂坡被刘备杀了。历史上的陈泰是曹魏后期重臣,长坂坡时不满10岁。而评话中被杀的陈泰就只出场了这么一会儿,完全可以认为并不是历史上陈群之子陈泰,只是一个姓名相同的路人。因此,修改版将其改为“陈太”,完全不影响剧情,而能让历史上(和演义中)的陈泰少打几个喷嚏。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第五,兵力、粮草修改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兵力数字就很不靠谱,评话中这个问题同样严重。这个一般不必太较真,但在修改版中还是进行了少数修正。比如评话原著鹊尾坡夏侯兰带兵三千,押粮一千石来给曹仁,而曹仁兵力是三万,这个数字显然太少,因此改成一万石。


第六,其他细节的纠错

比如关羽读的春秋里面就有不少人名、实际错误,如郑灵公写成了齐灵公,还有把战国的事情写到春秋里面;比如张任吃的菜里面有辣椒。这些能改就改了。但关于官职体系之类,动弹起来太复杂,因此只修改了部分。


第六,少数补白

即对评话原著中一些可能让人困惑的地方进行了解释。比如周仓字汉寿,为何恰好与关羽的爵号一样?修改版解释了,这个字号是普净和尚在劝说周仓去跟随关羽之后,为周仓取的,故意选取的关羽爵号。再如诸葛亮擒张任时,为何让张任吃了些酒菜,而且不加蒙汗药,这里也解释下,是为了不让张任被擒时太难看。


第七,特殊

基本上,本次工程是修改张国良平话,不是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所以在操作时尽可能不做剧情上的变动。但是少数情况下有例外。

譬如说,徐庶破八门金锁阵,按张版原著,是赵云、张飞带着200人,就把27000人的八门金锁阵完全击溃。这个有点太夸张。于是我加上了一段,变成刘备方面所有将领一起出战,用700人击溃曹军,相对合理一点。

再如张版平话有“猎户刘安”投奔刘备的剧情,还对刘安杀妻供主进行了修正,说成刘安之妻自杀以供刘备。即使如此,这种剧情同样是恶劣和恶心的。但刘安在原著中又颇有一些剧情,不好完全删除。为此,这里进行了比较大的改编,将刘安更换为三国志中有少数记载,而演义中未出现的蜀汉将领陈到。而相关的内容自然也有所调整。


张国良评话《三国》修改版前言:我为什么要改编张国良作品


知识产权方面,张国良评话的版权当然属于张国良先生及其继承人,本改编版仅仅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少数修正,故而版权依然属于张先生及其继承人,其并可合法对修正版进行使用。但是编修作品的编者署名权应由巴山夜雨涮锅保有。


附:张国良评话三国目录:

01.千里走单骑

02.三顾茅庐

03.孔明初用兵

04.长坂坡

05.群英会

06.草船借箭

07.火烧赤壁

08.三气周瑜

09.张松献图

10.孔明进川

11.义释严颜

12.袭取成都

13.兵伐东川

14.水淹七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