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賺錢太容易,馬雲的網商銀行為何願做“傻子銀行”?

銀行賺錢太容易,馬雲的網商銀行為何願做“傻子銀行”?

央行第三次定向降準,“不賺錢”的網商銀行又火了。

網商銀行最新公佈的業績報告顯示,2018年其淨利潤為6.7億元人民幣,在目前所有已公佈年報或財報的銀行中幾乎墊底!這意味著,之前就因為“不賺錢”廣被熱議的網商銀行,繼續選擇了“不賺錢”。

與之形成呼應的是,5月6日的重磅新聞,被央行攬獲——為了促進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也就是讓小微企業更容易“賺錢”,央行決定從2019年5月15日開始對中小銀行實行較低存款準備金率。

網商銀行為什麼火?不只是因為“不賺錢”。固然,新模式之下,“不賺錢”情有可原,為了市場份額,不賺錢更可以理解為市場策略;不過,網商銀行火、網商銀行不賺錢,根本是因為曾立下的flag——3年服務千萬小微,如今不賺錢,依然還是堅持深耕小微的結果。

願景驅動的“傻子銀行”,已成小微政策的標杆

網商銀行的利潤低,是真的低——網商銀行2018年6.7億元人民幣的淨利潤,還不及工商銀行一天的淨利潤,在目前公佈年報的所有銀行中,排名倒數第二!

沒有願景驅動,網商銀行銀行做的事情,一般銀行也真的做不來。成立3年、3年服務千萬小微的願景,網商銀行去年年中就實現了,而截至2018年末,網商銀行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和小微經營者客戶已經達到1227萬戶,且戶均餘額做到了只有2.6萬元。

業務發展迅速的網商銀行,不賺錢明顯是主動為之——網商銀行數量千萬級以上的小微服務對象,在2018年年末造成的不良率僅有1.3%,這說明,網商銀行若想賺錢,不是什麼難題;不過,在2017年下調利率1個百分點之後,2018年,網商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又下調了1.2個百分點,這說明,網商銀行做小微,根本不是利益驅動,而是願景驅動。

如何理解網商銀行的願景驅動?一看初衷和定位,4月22日上任的網商銀行新任行長金曉龍表示,網商銀行從成立之初就確定只做一件事:服務好小微企業,解決他們的痛點和問題;

二看初衷是不是被不打折扣地執行,特別是如何處理短期利益和長期願景的關係,在這方面,作為一行之長的網商銀行新任行長金曉龍,對網商銀行的“自嘲”可謂恰到好處,“如果說在利潤幾乎墊底的情況下,還要做這件事是傻子,那我們就是要繼續當一家‘傻子銀行’。”

願景之所以為願景,是因為符合大勢所趨。從主動壓縮利潤來看,網商銀行的確是“傻子銀行”;不過,看政策層面下的銀行業風向,網商銀行卻是不折不扣的領頭羊——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近幾年在國家政策層面被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15年初,銀監會提出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和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在此基礎上,2018年又提出了“兩增、兩控”,其中的“兩增”,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增速、戶數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政策驅動之下,即便是傳統“大銀行”,也在發力小微貸款。以工行的“兩增”為例,截至2018年末,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較年初增加492億元,增幅18.1%;小微企業貸款客戶30.8萬戶,較年初增加9.1萬戶。而且,2019年,央行對五大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又提出了同比增30%的新目標。

如果說在政策驅動之下,大銀行已經在努力,那麼,在網商銀行這個標杆的存在之下,大銀行則需更加努力。

銀行賺錢太容易,馬雲的網商銀行為何願做“傻子銀行”?

不只比大銀行更努力,更是小微界的從0到1!

相比大銀行,網商銀行的小微優勢,網商銀行與國家小微政策的強烈呼應,不僅僅來自出身和定位。

——瞭望智庫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網商銀行服務了全國1/6的小微企業,是中國服務小微企業最多的銀行。結合超低的不良率來看,網商銀行的小微業務,明顯有著極為堅實的支撐。

需要承認的是,大銀行做小微,有大銀行的難處。本質上,僅靠政策驅動,很難打破傳統商業銀行對國企、大企業的放貸偏好——一方面,大銀行做小微不符合其既有的模式,特別是在小微貸款的甄別和信用核實上的成本過高,使其力有不逮,換言之,大銀行的所謂“小微”,體現在單筆放款和放款戶數的點、面兼顧上,很難做到網商銀行這樣的無微不至;而從定位上來講,金融市場是分層的,包括銀行體系在內,國家是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的,因此,大、小銀行也理應有不同的分工,而中小銀行、各類特色銀行作為補位的角色,雖然過去的發展不甚理想,但歷來都有其應當持續發展壯大的潛在價值。

當下的網商銀行,實際上讓我們看到了中小銀行、特色銀行作為補位角色,可以發揮的巨大價值——網商銀行的小微業務能覆蓋全國1/6的小微企業,在出身和定位之外,更得益於其獨特的模式和技術,尤其在後者上,網商銀行實際上創造了我國小微金融歷史上的從0到1。

可依託的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為網商銀行的小微業務創造了獲客和風控上的天然優勢。在這一點上,微眾銀行是勉強可以與網商銀行類比的——前者實際上遠遠達不到後者的高度,畢竟,阿里服務小微商業的基因和生態優勢,在網商銀行上極容易得到繼承和發揚。而相比傳統大行,網商銀行從模式到技術,從數字化、場景化到智能化,都更加符合、而且已經在詮釋這個時代對未來銀行的期望。

在金融創新的意義上,讓網商銀行區別於主流傳統大行、彰顯未來銀行面貌的“310”信貸模式,本質就是一種技術創新驅動的模式創新——海量的大數據和智能風控投入,支撐著一個零人工干預、沒有線下門店、不需要信貸員的小微平臺,而所有這些,不僅極為契合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小、頻、短、急”的天然特點,也已經基本上符合業界和用戶對未來銀行所能給出的畫像。

我國的銀行,被詬病最多的不是不賺錢,而是太賺錢——銀行賺錢容易,不賺錢反而很難,明明很容易賺錢而選擇不賺錢,最難!網商銀行低利潤的背後,社會問題導向可貴、技術驅動可嘉,但最值得肯定的,還是其長期服務小微、深耕小微的願景,以及對此不折不扣的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