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油脂油料市場嚴重向大豆傾斜的格局已經形成

根據來自海關總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進口大豆764萬噸,較3月份增加27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0.4%。1-4月累計進口2439萬噸,減少7.9%,進口均價為每噸2877.7元。

與此同時,4月份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51.9萬噸,1-4月進口總量248.2萬噸,大漲51%。

綜合來看,由於對外依賴度過高,我國油脂油料市場正在上演蹺蹺板行情!

我國油脂油料市場嚴重向大豆傾斜的格局已經形成

大豆和菜籽進門對比:一增一減

此前海關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1675萬噸,減少14.4%。但同期,我國總共進口油菜籽122.2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4.1%。

而隨後,隨著我國加大對加拿大菜籽進口加強管理,導致從3月中旬開始菜籽進口量出現大幅下降。目前雖然4月份的海關菜籽進口數據尚未公佈,但市場透露在4月份我國至少拒收了10批次加拿大菜籽。

而來自商務部的統計也顯示,截止4月15日當月進口菜籽僅有8萬噸,全月月報數量為9萬噸。

大豆和菜籽進口呈現一增一減的格局。

此外,由於我國減少進口,截止3月底加拿大油菜籽庫存創下歷史新高。

我國油脂油料市場嚴重向大豆傾斜的格局已經形成

大豆和食用油,進門情況也在出現反轉

翻閱資料顯示,自2006年以來,隨著我國養殖業規模出現質的變化,大豆壓榨企業對於豆粕的重視程度逐漸高過食用油,從而出現了以豆粕銷售為主的壓榨局面。

為保證國內養殖業豆粕需求,大豆貿易商開始大量進口大豆,而同期食用油需求增速相對放緩,導致我國食用油進口呈現逐年下降。

但從去年以來養殖業的低迷,使得國內豆粕需求出現下降,進而造成以大豆為主的油料進口出現減少,國內食用油供應出現了緊張局面。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食用油進口大增22%,達到629萬噸。

我國油脂油料市場嚴重向大豆傾斜的格局已經形成

市場變化,彰顯的是我國油脂油料對外依賴度過高

在傳統上,我國對油脂油料的需求主要是是有烹飪需求,也就是食用油,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市場的開放,小包裝食用油開始在市場出現,進而出現了以大豆壓榨為主的食用油生產模式。

並逐漸淘汰了我國以菜籽油、棉子油和花生油、動物油為主的食用油消費結構,大豆進口開始快速增長。

隨後,在2006年前後,國內肉類消費開始出現明顯增長,養殖業發展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中,這也對大豆壓榨企業構成了新一輪的調整,由以食用油為主轉變為以豆粕供應為主。

但不論怎麼變化,我國整個油脂油料市場嚴重向大豆傾斜的格局已經形成,而大豆供應又因種種原因嚴重依賴進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