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溼氣重?”“祛溼”怎樣才有效?中醫2種調理思路教給你

正所謂:“千寒易去,一溼難除”。這裡的溼呢,自然就是溼氣的意思,大家生病去就診的時候,大夫一定給大家說過‘你體內溼氣過重’這樣類似的話吧,那麼溼氣是什麼呢?它是怎麼侵入人體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閱讀這篇文章。

“嗯,你溼氣重?”“祛溼”怎樣才有效?中醫2種調理思路教給你

溼氣是什麼呢?

中醫認為, 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汽,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通常是存在骨縫關節處,大家以為溼氣是小事,往往不當回事。其實溼氣才是各種各樣病症源頭。溼氣從來不孤軍奮戰,溼氣遇寒為溼寒,遇熱為溼熱,遇風為風溼,還有暑溼、痰溼,所以我們不要輕視溼氣,排溼排寒刻不容緩。

那麼,它是怎麼樣侵入人體的呢?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是造成溼氣侵入人體的主要原因。

脾有運化水溼的功能,,當脾虛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溼的代謝失調,也就是說溼氣代謝不出,留滯體內,形成溼邪而致病。所謂的溼盛,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水溼(分),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溼的入侵,外溼也常因阻脾胃使溼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嗯,你溼氣重?”“祛溼”怎樣才有效?中醫2種調理思路教給你

生活中,哪些原因可以引起溼氣重呢?

1、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食用重口味的食物,就會使體內的溼氣不斷加重。常見的重口味食物有生冷物、辛辣刺激物以及油膩性食物,這些食物均會影響人體的腸胃健康,進而使機體中的水分無法正常代謝出去,長久如此就會使人體內的溼氣不斷加重。

2 , 血氣不足

血氣不足也是導致體內溼氣加重的原因之一。這是因為氣不足的人其經脈通常都會存在運行不暢的情況,大大的降低了人體的臟腑功能,使機體的代謝功能不斷減弱,進而導致脾胃受損,以致於體內堆積的水分無法及時排出體外,最終便會導致體內溼氣過重。

3,住在潮溼的地方

在溼熱潮溼的地方居住的人時間長了身體內產生溼熱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為了去除體內的溼熱,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居所的乾燥通風,不要再溼熱潮溼的環境中待的時間太長。即使是冬天的時候也一定要保持室內的通風,這樣就可以避免體內出現溼熱。

瞭解了溼氣的基本概念,知道了引起溼氣的原因,接下來,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如何診斷以及 調理吧!

如何診斷自己是溼氣過重?

一,看手掌

手部最大的特點是手背、手掌皮膚油脂分泌旺盛,掌形多厚實,大魚際多飽滿,手掌顏色發暗,或手形無 明顯特點。手掌易出汗,有的人汗出發黏。

二 ,看舌頭

舌苔白膩厚屬於體內溼氣偏重的表象,病理多為脾虛水溼不運,溼濁內生,舌苔有 有根苔和無根苔之分,有根苔當時可以涮掉,過幾小時、一天有恢復如初,說明疾病多屬於實證,正虛邪實。無根苔就容易刷掉,主要是虛證為主。

“嗯,你溼氣重?”“祛溼”怎樣才有效?中醫2種調理思路教給你

講了這麼多溼氣的知識,到底應該如何調理呢?

1、分型論治:

溼熱症:在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疔皰;在膀胱,溼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在肝膽,溼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在大腸,溼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調理方案:萆薢滲溼湯。

寒溼證 : 流出的汗是涼汗;經常腹痛、腹瀉;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咳嗽時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臉上長痘和斑,長溼疹、牛皮癬、白癲風,手、腳長年冰冷;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四肢關節疼痛、頸肩痠痛、肩周炎、腰痠背痛等症狀。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寒溼越重。調理方案:甘姜蒼朮湯。

2, 調理脾臟: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溼。脾喜燥而惡溼,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溼功能正常,溼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溼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痠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慾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溼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溼邪的侵襲。

“嗯,你溼氣重?”“祛溼”怎樣才有效?中醫2種調理思路教給你

OK,關於溼氣過重的內容就和大家說到這裡,一定要堅持中醫辨證調理的原則,要臨病辨證哦!祝大家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