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浪潮,百年后的今天是否成了旧文化?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浪潮,百年后的今天是否成了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奠定五四青年运动,那个时代的优秀学者们。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先生等一系列如今依然耳熟能详的文学家、思想家们是那个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与奠基者,因为当时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举动引得举国哗然,有志青年和学者们纷纷开展抵制活动,为之后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浪潮,百年后的今天是否成了旧文化?

当时鲁迅先生所著《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这篇如今依然脍炙人口的作品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作品之一,其作品对旧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同一时间出现了现代诗派:“尝试派”,“创造社”等提倡白话创作诗歌,反封建重思想强调个人解放。

除此之外还有五四之后出现的“新月诗”派,胡适、徐志摩、林徽因、沈从文等皆是新诗派代表人物,成为现代诗歌一个重要流派。语文课本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新月派诗歌典型作品。

有拥护者就有反对者,反对者可是国学大师!

沸沸扬扬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却有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直言反对毫不妥协,这位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浪潮,百年后的今天是否成了旧文化?

在那个时代这位先生就已经在西方翻译《论语》、《中庸》、《大学》,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儿八经的“文化输出”,其人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当时在西方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还和泰戈尔一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放到现在也不遑多让。其代表作品还有《春秋大义》等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精神的作品。

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特立独行提出异议,留着辫子对一众讥笑其辫子的新文化运动支持者说:“我的辫子有形,而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

后来林语堂评其为:“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虽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复古派。然而这位大师表现了出了中华文人的气节风骨,敢说异议,虽与新派相争,却被后人尊敬。

百年后再看新文化运动,新旧皆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不可取之处。

无论是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还是当时的反对者,从现代角度来看他们皆有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取之处。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是时代交替的必然产物,百年之后我们再看,他们也有许多不可取之处,因为其对西方的一位尊崇,完全反对传统文化且直指矛头向儒家思想,当然也是因为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浪潮,而在现在看来自然有着历史的狭隘和局限性。

百年后是否成了旧文化?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也有了百余年之久。当时的各路学者依旧被人津津乐道,而在今天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百年前的“新文化”是否就成了旧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浪潮,百年后的今天是否成了旧文化?

假如是“旧文化”,那么新时代的“文化”路在何方?而新时代的“文化”,能否诞生像那个时代的大家?假如有,优秀人物都有谁?欢迎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