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讀友來信: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我從小與他們只能每年見一次,見面時候幾乎就沒有單獨相處過。過年嘛,走親訪友忙得腳不沾地,根本就顧不上理我,年一過完就走了。走了沒幾天又進入死循環,一天六七個電話的打,也不管我有沒有在上課,不接電話他們還生氣,接電話吧,我自己很生氣!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沒完沒了,跟審犯人似的,我今年上大二,忍了多年,實在忍不下去了,真想把他們拉黑,他們這樣有意思嗎?這是真的關心我嗎?我應當怎麼辦?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1、問題表層訴求:父母每天都打幾個電話,真的是關心嗎?

”父母每天都打幾個電話,真的是關心嗎?“

老老實實的答案是,真是關心。尤其是在你小時候,父母長年在外打工,每天打幾個電話確實正常,擔心嘛,想念嘛,這擔心和想念隔了山一程山一程的遙遠距離,實在沒法子面對面給你,只能通過電話聊以彌補。

至於說你上大二了,父母還每天打好幾個電話,這個就有那麼一點過界——父母與幼年子女、成年子女之間的“界限”問題,是中國式親子關係的“頑症”。尤其對成年子女而言,雖然說每天都打幾個電話的初衷依舊是關心,但這種表達關心的方式與頻率已經與成年子女的心理需求、成長狀態嚴重不匹配了。你的頗煩和生氣也屬於人之深情,擱了任何一個成年人天天都被這麼高密度的疲勞轟炸,確實也無法忍受。

至於你說把父母拉黑,這個真心不對,也絕對不應當。咱對調一下身份,儘管父母每天都打幾個電話讓你很煩很煩,但如果父母有一天突然不給你打電話了,十天二十天的一個電話也沒打,你會不會心生疑慮?會不會試著打過去?打過去後卻一直是無人接聽狀態,你心裡會怎麼想呢?越打越著急對不對?人們在突然與親人失去聯繫時候,下意識地會將事情往糟糕裡想:出什麼事了?生病了?車禍了?人好著沒?到底發生什麼了??越想越崩潰,近乎於發瘋,當機立斷會拋下一切親自去找……父母突然聯繫不上你,也會是一樣的心理,那是多麼心焦和崩潰!

再說你應當怎麼辦的問題。如今的你,早已經不是小小時候那個縮在角落裡“傻傻等愛”的、“被冷落受傷害的”小小孩子,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比父母那一代有文化、有想法、有見識的成年人。你肩上的責任與擔當,除了照顧好自己、搞好學習之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快速成長自己,成為家庭親子關係的主導者和引領者,通過靈活運用自己的智慧、學識、方法和技巧引帶父母重建正常親子關係互動模式。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2.1、深層心理訴求:為子女者應當怎麼做,才能實現親子關係破冰、重建和雙贏?

父母與幼年子女、成年子女之間幾乎所有誤會與隔膜,都來自於溝通的不得法,所以“說話”(或語言)這個東西吧,很多時候是有益的,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了橋樑,使心與心之間破開了壁壘,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暢順溝通、情感交互、親子親密成為了可能。

然而,說話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最經濟也最昂貴、最簡單也最複雜的藝術。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說得好,父母與子女之間一日不通話便如隔三秋,哪怕隔了山長水遠的空間距離,也依舊能夠彼此撓到最癢癢的那個點兒上;說得不好,即使一年才得一見的血緣至親隔著遙遠空間的一次通話,也會加劇親情裂隙,甚至當場撂電話至而心心相離、漸行漸遠。那麼,要如何做,才能破開親子之間電話溝通或當面溝通時候不能滿足彼此心理需求反倒加劇矛盾的死循環呢?

方法只有一個:父母或子女,有一方做出改變!

誰改變呢?父母嗎?明顯不太現實。

一則是,父母年紀偏大,而年紀偏大的人是被亂七八糟各種雜物塞得滿滿的舊罐子,要想再往裡頭裝進去哪怕一丁點東西都得費牛勁兒,可能性幾乎為零;二則,一個願意改變的成年人,其改變會與孩子的成長同時、同步、同頻發生,即使是在外打工常年見不到孩子,也能夠設身處地從孩子角度出發,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需求,“孩子上大二了還每天都打幾個電話”的邊界侵襲事件必然不會發生。既然持續發生著,說明該父母不屬於積極主動改變自己並持續成長的成年人——人間最難的事無非兩種,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腦袋。對於這種類型的父母,為子女者應當怎麼做才能實現親子關係破冰、重建和雙贏?

路只有一條:改變自己!

年輕的成年子女,從改變自己做起,父母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動改變”——當你手裡緊握錘子的時候,看滿世界都是釘子,父母隨隨便便一句話也會是釘子,會挑動你的厭煩、憤怒與回擊;當你手裡握了滿把棉花糖一樣甜蜜、白雲朵一樣柔軟的愛,父母那些不著邊際、讓你厭煩的言語或舉動就會成為“老頑童式”的可愛和樂子,與之相應和、相迴向必然是同樣甜蜜又柔軟的愛。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2.2、深層心理訴求:為子女者應當怎麼做,才能成為親子關係互動模式的引領者?

為子女者如何改變自己,才能成為親子關係互動模式的引領者,進而重建親子關係互動模式?實現並圓滿親子親密關係的心理互通與情感需求?

良好人際關係互動最起碼的底層邏輯,當是弄明白各人的不同個性特徵,並對症用“藥”,以方便治癒慣性壞習慣,同時創建新的互通模式。

有效的人際交往、高效的互動聯通一般有五種類型,你可對號入座,並針對性擇用相關方法,“練手”於父母、成長於自己,一步步將自己打磨為家庭親子關係互動交流的主導者和帶領者,實現與父母之間的暢順溝通、和諧互動及愛的連接——補充一句不是題外的題外話:拿父母練手於溝通技能及人際關係交互技能,是每一個孩子成長路上風險最低、成本最低但收穫價值絕對最大化的途徑,試想想,這世間,還有誰願意包容你青澀的撲騰及不知輕重的惹逗與傷害?

父母們的個性特徵及溝通模式一般可分作四類,交際型、鼓動型、審視型、接受型——有必要強調的是,這四類只是個大概率分佈和會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某個單一性格,大多數時候會是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混合體,只是其中某一種更加突出和明顯罷了。

第一類父母:交際型。

交際型父母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一是特別愛說話

,一說起來滔滔不絕,即便你不吭不哈不回應,這類家長也能自個一直把獨角戲往下唱,三兩小時不在話下;

二是不太善於甚至不耐煩傾聽,總之他說你聽就對了,但凡你一張嘴,立馬就會被堵被懟;

三是容易感情用事,這條用得好可以呱呱叫,對滿足你的願望目的、重建親子親密關係極其有益;用不好,便是一地雞毛、一拍兩散甚至兩敗俱傷。

成年子女“拿下”交際型父母的技巧:

交際型父母,如何與他們暢順溝通並建立愛的連接呢?針對其特點,第一是給對方話語權,他們想說就讓他們說唄,你甚至可以在聽的時候偷偷跑神兒想心事、想工作、想學習等等,只要你的肉身乖乖在他們面前就可以;

第二當你想要得回話語權的時候,可以用對方容易接收的句式

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傾聽意願,並技巧地表達自己真正的訴求。句式一:“哦,你剛才那番話讓我很受啟發,我覺得……”句式二:“哦,你說的有道理,我的看法不一定對,但是我說出來,你幫我參謀參謀……”

第三,儘量“順毛兒捋”,他們容易感情用事,成年子女就可以順著他們的性子和情緒,將自己的真實意圖用講故事方式嫁接給同學同事等,這種“借他人之事”的勸服方式他們很容易就能接受。千萬不要硬碰硬哦,不要生硬的講大道理,也不要牛脾氣上來不管不顧給頂回去,這樣只會鬧得更僵,雙方都會憤怒或傷心,是絕對的雙輸結局——身為成年子女,把溝通過程中的表象拋開並始終以最終目標為要旨的理性還是有的吧?

第二類父母:鼓動型

鼓動型家長怎麼溝通效果更好呢?他們有三個較明顯的特點:

一是特別自信,有時候這種自信甚至到了自負的程度,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的不同意見都是“挑刺兒”“給事兒”。

二是理智用事,鼓動型父母絕大多數時候都比較理性,不會因個人私怨或情緒遷怒於子女,他們是“講道理的”。

三是不太能夠接受批評。不論是家庭成員或子女之間的溝通,抑或其他人際關係中的溝通,他們說了就希望能夠被遵從,若遭到反駁的話,便會特別惱火。

成年子女“拿下”鼓動型父母的技巧:

成年子女與鼓動型父母的溝通要怎麼做才能夠卓有成效呢?從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是仔細傾聽。鼓動型父母表達自己的時候,成年子女最好全神貫注地聽,眼睛平視對方,態度專注認真,眉目柔軟親和,這種姿態會在無形中“拆掉”鼓動型父母心理那道固化了的“防線”,讓他們不知不覺中放棄自己的固有堅持。

第二是以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和他們進行溝通交流。鼓動型父母是“講道理的”,他們更容易接受“邏輯的”“理性的”表達方式,成年子女應當提前“做好功課”,表達自己意願或目的時候儘量有理有據有事實,若能再加上清晰準確的數據就離目標更近了。

第三是,勸服鼓動型個性風格的父母,不要搞軟磨硬泡那一套,不起任何作用的,他們的心很硬。所以面對此種類型的父母,成年子女一定要強勢一些,要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只要你敢於堅持自己並能說出個子醜寅卯,“講道理的”鼓動型父母最終都會退讓、接受並贊成你。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第三類父母:審視型

審視型個性特徵的父母,要如何與他們暢順溝通呢?

一般而言,這類父母有三個典型特點:一是思維比較細緻縝密,二是比較固執,三是循規蹈矩,三思而行。

咦,審視型父母這三個特徵幾乎全是“最好的防守”啊,沒有“可攻的縫隙”和“可利用的劣勢”,難道就沒地兒著手了麼?

成年子女“拿下”審視型父母的技巧:

呵呵,世間事,辦法總比困難多。勸服審視型個性風格的父母,也有相應的三個技巧:

第一是先說過程和依據,最終再下結論或亮底牌說目的。鼓動型父母如果先聽到結果的話,第一個反應是近乎於條件反射的直接給否決掉,被否決掉就等於喪失了所有勸服的機會,你每提一次都會被慣性的否決,否決到你忍無可忍時候,家庭矛盾衝突會升級加劇,划不來。所以,成年子女一旦有非達成不可的目的,就一定要先聲奪人,先跟他們說出你的想法和過程,說得越細緻越周密越好,他們就會下意識地認為你準備的很充分很周全,並不知不覺將自己代入你敘述的過程中,並很快同意你、支持你。

第二,要學會溫和地堅持。一定要有點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哦,不要輕易轉換話題,也不要被父母的思維定勢或預設結論給帶偏了,自始至終堅持你想要達成的願望或目標。

第三,將有可能的風險坦白告知父母,並將風險補救措施一併告知。審視型父母固執又三思而行的特點,預示著要將他們的固有定見掰轉到你這邊兒,說服過程需要不急不躁的慢火慢燉功夫以及慎密細緻的前期準備功夫。

第四類父母:接受型

接受型個性特徵的父母是子女們的福音,他們天生自帶“尊重”和“接受”光環,總得來說有這麼三個特點:

一是習慣於追隨他人。這個習慣好啊,子女們只要稍微用點心,很快就能成為父母的主心骨,成為家庭親子關係的引領者——這下不會奇怪於有些家庭中,成年父母會以一個小孩子為主心骨這種奇葩事了吧?

二是很在意別人的態度和評價。這種類型的父母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身邊就有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兒,他很會利用父母這種個性特點與之交流,通常能夠很順利地達成自己的目標。比如想要一個品牌書包而父母嫌貴不給買,他就會舉例子,“你們同學,就是那誰誰家兒子,他就背那個牌子的書包;還有那誰誰,就你同事,他家那個搗蛋鬼學習比我差遠了都背得那個品牌,我要沒有豈不讓人家笑話你們?”於是這父母就能立刻拍板決定給買新書包。當然,怪小孩用這種辦法滿足自個私慾是不對滴,但這種法子換個場景擱在談判桌上的話,你就不得不給他豎大拇指。

三是做決定比較慢。這個就更好了,尤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當父母的做任何決定慢半拍的話,孩子就能多得許多福音、少受許多折騰。

成年子女“拿下”接受型父母的技巧:

與接受性個性風格三個特點相對應的,也有三個溝通小技巧:

第一,成年子女要果斷,先說出自己的決定。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千萬不要讓他們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還沒說出來之前很輕易的就能被改變。如果一旦先說出來了,他們勢必就會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想法或意見——這是人之天性,要違逆人之天性重新進行勸服,溝通過程及付出心力會加倍,雙方都會覺得累。

第二,與此類父母溝通,語言要柔和且堅定,切忌生硬,切忌猶豫。父母但凡有一丁點意思向你的想法和決定靠近,就立刻給予鼓勵並表示感謝,以加固,以推進。來自子女的這種真誠和肯定,對此類父母而言本身就已經是無上價值了,他們會樂顛顛全盤接受,並依照子女意見作為最終決定。

第三,如果必須要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的話,請給他們時間,慢慢來,不著急。等待和陪伴過程中,適時給予鼓勵就好,最終必是皆大歡喜。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小結

對父母性格特徵的人為劃分,是為了便於成年子女能夠“對症下藥”,根據父母的溝通習慣和性格特點,針對性找到“順暢溝通”和“親子親密關係重建”的那把鑰匙

現代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為什麼越來越緊張、越來越糟糕?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與子女各自“好心好意”為對方,結果卻是“好心好意”把對方往溝裡推,正如莊子內篇所說倏帝、忽帝與渾沌帝的故事,明明是“好心好意”想要報答知遇之恩德,於是加班加點週末無休給混沌鑿七竅,一日一竅連鑿七天,七竅倒確實鑿開了——結果呢?渾沌帝死了!所以說,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與愛,被雙方“好心好意”斷送了的不在少數!

如果說語言是一座橋,這一頭是子女,那一頭是父母,如何讓這座橋把血緣至親兩顆心密密滿滿緊緊連牽呢?作為智慧與學識、生理與心理高速成長的成年子女,再也不是小時候那個角落裡等愛的、受傷的小孩兒,勢必要主動擔當成為親子關係的引領者和重建者

——成年子女們對父母最好的愛,就是停止抱怨、停止等待,為心與心之間掃平一切來自語言的、溝通的誤會與障礙,像勇敢的七夕喜鵲那樣為愛與愛之間搭建起永續的橋樑!

怎樣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