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最近有粉絲反應自己沒有食慾、忽冷忽熱、睏乏不堪還流口水,問我是怎麼回事,我答可能是脾虛,只見對方立馬問:老師,什麼是脾虛啊?我真是哭笑不得……大家一定要重視,脾虛會引起氣血虧虛、脾虛生溼、氣滯等嚴重的後果,很多朋友可能存在脾虛,可是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一些症狀就是屬於脾虛,更有甚者連什麼是脾虛都不知道,更別談如何調理了,今天我們就從中醫名著

《黃帝內經》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脾虛以及調理方法!

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首先,《黃帝內經》是怎麼理解脾虛的?

中醫說的“脾”,不是腹腔中那個長條的器官,不是西醫的脾臟。中醫的“脾”指的是身體器官的功能。所以,“脾虛”的時候,多個系統都會出問題,其中包括消化系統,造血系統,甚至生殖系統,以及身體的運動機能。在中醫理論中脾虛泛指是脾氣虛損造成的一系列身體臟器失調的多種生理現象。脾虛包含運化失常導致營養吸收出現障礙,水液失於佈散導致體溼痰多,甚至是出現敗血症,所以脾虛不宜小看。中醫講,“思慮傷脾”,思慮是中醫“心”所管的,屬於火,而脾屬於土。

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脾虛都有哪些症狀?《黃帝內經》該怎麼調理?總結了以下七個常見的症狀以及方法:

一、消瘦是身體嚴重消耗的狀態

一個人如果胃火盛,即使吃飽了,也很快就會餓;而如果脾虛,不能正常地將吃進去食物轉化成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即使吃很多也沒辦法吸收,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來豐潤肌肉,所以怎麼吃都胖不起來。健康的人無論胖瘦,體重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浮動,但是,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出現不明原因消瘦,而且還有乏力倦怠、缺乏食慾等症狀,就算休息調整也不能改善,嚴重消耗人體元氣,需要引起重視。

二、肥胖是脾虛惹的禍

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中醫認為,厚重的脂肪層都是痰溼,肥胖的發生大多是因為“痰溼”作祟。所謂的痰溼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消化系統運作失常的一種症狀——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痰溼”,進而導致肥胖。

如果脾氣虛弱,溼邪內生,脾被溼邪困住,身體的代謝功能紊亂,想瘦就變得不容易,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節脾氣虛弱,趕走痰溼。

三、不做“黃臉婆”,養脾養氣血

脾屬土,所謂的“黃臉婆”,其實是脾的問題讓臉色呈現“土黃”中醫認為,氣血充盈,就會肌肉豐滿、皮膚紅潤。因此,要想保持容顏靚麗,不變成“黃臉婆”,就要養脾養氣血

四、既怕冷又怕熱就是脾虛

中醫中有“虛不固表”的說法——當身體腑臟功能低下的時候,人體周圍的表氣就容易不足,導致身體調節體表溫度的能力下降,人就會變得既不耐寒又不耐熱了。

五、脾虛會讓人睏乏

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天天處在睡不醒的狀態,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待在床上。其實,“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並不是人人都會有的現象,而是脾虛的表現。《黃帝內經》指出脾有“運化水谷精微”“主升清”的作用,能將攝入的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上濟大腦,為大腦進行的多種精神活動提供能量。在中醫看來則是脾的問題——脾的升清功能受到限制,清氣無法上升到大腦,人就容易出現頭腦不清醒、嗜睡等症狀。既然是阻礙了升清,那麼用中醫來說調理的方向就是祛溼。

六、脾胃虛寒讓人口水橫流

中醫認為,“五臟化液,脾為涎”,也就是說口水跟脾關係密切。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那麼津液往上注於口中而為涎,即口水;當脾臟虛弱時候,其運化作用失常,口水就會不受控制外流。脾虛,不能制約涎液,口水就會外流。平時除了要注重養脾外

,還可以選擇一些源於民間驗方的小偏方來緩解症狀。泥鰍半斤,去內臟曬乾,炒黃,磨成粉,用黃酒沖服,服完即可。

七、食慾缺乏是脾胃不稱職

中醫認為“胃以和為貴,脾以運為健”,食慾缺乏大多跟脾胃相關,吃飯靠的是胃氣,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導致胃氣虛,就沒有食慾、不愛吃東西。所以,開胃運脾是治療缺乏食慾的基本原則。

小結一下

當身體有這七個症狀時可能是脾虛,看《黃帝內經》教你如何調理!

鑑於此,讓全國人民“全民補脾”也不為過具體說,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適度地鍛鍊肌肉,放鬆心情。《黃帝內經》講的“五穀為養"已經為國人選擇了谷薯類、糧食類這種最清潔的生命能源,更能使人“靈肉合一”修身養性的太極拳,也向來是養生大家乃至長壽者的多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