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扶正祛邪,相信大家對於這種調理的方法應該並不陌生。

“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臨床治療方法,“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邪正盛衰決定著病變的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所以補虛瀉實實際上就是扶正祛邪這一法則的具體應用。所謂“扶正”,就是扶助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和對體內體外環境的適應力。

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什麼時候適合祛邪?

“祛邪”,就是祛逐致病因素,包括祛除外來的六淫,和內生的痰溼、瘀血等,用於祛邪的瀉法有發表、瀉下、滲溼、利水、消導、破血等。在中醫認為,生病的過程,就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過程。正氣增長,邪氣撤退,就是疾病向好的方面發展;邪氣增長,正氣卻逐漸衰弱,疾病就向壞的方面發展。

所以,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醫生要判定患者的狀態,正氣是否充足,邪氣是否強盛,然後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凡是邪氣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祛邪之法。

比如,一個人,患了嚴重的肺炎,舌苔黃厚,舌質紅,脈數,痰黃、鼻涕黃、劇烈咳嗽,胸痛,發高燒,扁桃體腫大,渾身痠痛。此時,按照現代醫學的檢驗,就是出現了嚴重的肺內感染,中醫在這個時候的治療,基本認為是邪氣熾盛,應該以驅邪為主,所以,會用清熱解毒等藥來驅散邪氣。

再比如,一個老大媽,腿疼了二十年,這是腿部的骨骼裡面有瘀血,於是我們活血化瘀,結果她的腿疼就痊癒了,這就是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來祛除瘀血這種致病因素,讓氣血恢復正常。這也是驅邪。

再比如,一個腦血管意外的患者,中醫叫腦中風,此時患者神志不清,大便已經很多天沒有通了,舌苔黃厚,舌質紅絳,此時,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瀉下通便,這叫釜底抽薪,一旦患者大便通暢,身體上部的壓力很快就會被降下來,就給治療創造了機會,這也是驅邪的方法。

所有的祛邪辦法,都是因勢利導,排除致病因素。

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什麼時候適合扶正?

凡是正氣虛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於扶正。比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時候,就要及時滋補。

比如,有的女性患者,月經前頭疼,這個病比較難治,到底是該疏風通絡呢?還是散寒解表呢?細細看看,這個朋友的舌質顏色很淡,這是血虛的表現,於是就給患者了養血的思路,結果很快月經前頭疼這個病就好了。這是因為血虛之人,經脈空虛,而女性月經前,血液開始蓄積,此時血虛之人,會有比較明顯的反應,血液不能上承,則頭部經絡失養,就會頭疼。

而養血扶正,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再比如,春季經常發生的各種頭面症狀,比如嘴唇腫大,面部紅疹,或者咳喘等等。此時是不是需要驅邪?不是的,這些人的舌質,都是暗紅色的,還稍微有點顏色淡,所以需要昇陽扶正,補充陽氣。

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最難的,就是搞清楚扶正和驅邪的比例,和前後次第。

如果邪正雙方在病變中同時存在,那就扶正與祛邪同時進行,這叫“攻補兼施”

比如,一個人患了感冒,感受了風寒,此時,身體壯實的人,可以直接發汗解表。可是,如果患者是老人,或者體弱之人,正氣不足,此時,就要在散寒解表的藥物中,加入輔助正氣的藥物。這就是驅邪的同時,輔助扶正。

而有的時候,要準確拿捏到底是先扶正,還是先驅邪。

比如,面對邪氣熾盛的局面,可是,患者正氣卻非常不足,此時,到底是先扶正,還是先驅邪?

當年元代的朱丹溪,治療他的同學的腹瀉,文獻記載叫滯下,有點像今天的痢疾,就是現在積滯而引起的腹瀉。朱丹溪看到患者面色發白,而且脈很弱,判斷是正氣不足,於是,就沒有先用瀉下的藥物,先幫朋友補氣,但是腹瀉沒有去管,補氣了半月,才開始止瀉,結果很快就好了。按照朱丹溪的話說,就是如果上來就瀉,恐怕患者難以承受,治療的效果未必好,而補足了正氣,才能有此效果。

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而有的時候,扶正就是驅邪,驅邪,也是在扶正。

比如,有的時候,感冒的問題基本清除了,此時就剩一點外邪在口鼻之處,所以患者什麼感冒症狀都沒有了,但是就剩餘一點咳嗽,此時,可以不用什麼驅邪的藥物了,因為你體內的氣足了,這就是扶正以後,身體自己靠自己的力量,清除了殘餘的邪氣。這就是扶正代替了驅邪。

古人對此有個比方,說是屋子裡面有小人,可是,如果你讓屋子裡面充滿了君子,那麼,小人一看,根本沒法在這裡混,必定會無地自容,自己就溜出去了。這就是扶正可以驅邪的道理。

對待生病,是先扶正還是先祛邪?中醫用實踐告訴你生病如何去做!

所以,這個扶正與驅邪之間,有很多分寸與技巧,如果瞭解了其中的奧秘,則對於我們瞭解中醫治病的思路,是非常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