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诗词境界

什么是“有我”?

在文艺作品中带入作者的感情,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内容。说简单点,你在描写景物或者事情的时候,必然带有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作品传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就是“有我”。

什么是诗词的“有我”?诗词的“有我”、“无我”之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做过阐叙: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话不难理解。“有我”,即是“以我观物”,诗人所写的情境都是诗人看到的东西,所以所代表的都是诗人本身的内心想法。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花满蹊

我们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能感觉到杜甫的状态吗?他当时托庇于成都地方大员严武,衣食无忧,算是他颠沛流离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刻。人一旦没了生存压力,他也暂时不忧国忧民了。“黄四娘家花满蹊”,起句如此轻佻,你能想象得到他像个浪荡公子的状态吗?这些景色,这些“戏蝶”、“娇莺”的词汇组合出来的意象确切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再看一首写春景的诗,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都是春天,都是花下,为何这首诗却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残红”、“不及”这些词汇的组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追悔不及的心情。

同样的景色,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因为“有我”。

我这是随意找了两首诗,其实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大家肯定能找到更合适的。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残红三千树

如何在诗词中体现“有我”?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感情充沛、细腻简直就是必备条件。当你为景色和事情感动,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时候,就可以写诗了。

那么这个时候,找准感动你自己的点,用最合适的词汇精准地表达出来。

如果自己都不能感动,肯定不能感动读者了。

你的感情准确无误地传达到了读者脑海里,并且打动了读者,你的诗词,就“有我”了。

其实,这个“有我”的“我”只是你心中的感情罢了。

什么是无我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以物观物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将作者本身物化,诗里面即便有描写诗人活动的句子,看起来却是不相关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点类似于“上帝视角”,诗作里面的人物与我不再相干,他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意境,都是物化的行为。这种视角有天生的超然感觉,我们在田园诗派,隐逸诗派以及僧道诗词常见这种境界。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悠然见南山

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和王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好像在看一幅画卷,诗人在南山东篱下悠然采菊,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带来的恬静,悠闲,而不是诗人这个人物本身的行为带来的情绪波动。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为什么王维的诗给人一种空灵、冷寂的感觉?我们称他为诗佛,就是来源于读他的诗,会得到这种独特的超然物外的感受。这种超然物外,超越了已经物化的诗人自己。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里是谁在独坐,谁在弹琴,谁在长啸?可能是诗人,也更有可能不是诗人。整首诗就是一副挂在墙上的画,即便是诗人在弹琴复长啸,也只是这幅山水画中的一个人物而已。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独坐幽篁里

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写法,达到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效果。

无我,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如何达到“无我”

诗词作为感情抒发的文艺作品,“有我”是很普遍的境界,诗词本身的好坏,包括其他文学作品,要感人至深,都需要感情进行传递,让读者产生通感而共鸣,这是一部好作品,一首好诗的基本条件。

所以说,“有我”相对来说是容易体现出来的,做不到“有我“,难说是好诗。

而要达到“无我之境”,则需要超然的心态,跳出自己营造的诗的意境,让自己高于自己的作品世界,从内心俯视自己。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完全由读者自己来感受阅读当时的感觉,诗人本身形象只是一个道具,隐藏在这种“无我”之境下的感情更加含蓄、委婉,但是也就更加隽永。

这不光是写作手法的问题,更是心境问题。

所以王国维又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非诗词豪杰不能为之啊。

创作诗词时,如何体现王国维所说的“有我”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