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怎樣挑起甲午戰爭的?

梁盛鋒


青悠論史,聽我一言。

日本依靠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國力日漸增強,逐漸確立了“脫亞入歐”的國策,躋身列強行列。從此,日本開始了積極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並確立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19世紀90年代,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急需充足的廉價原料供應地與商品和資本輸出地。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嚴重匱乏,國內市場狹小,彼時日本的經濟發展極其畸形。1890年,日本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內社會矛盾激化。因此,此時的日本政府急需對外擴張來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和各種社會矛盾。


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對周邊藩屬國的控制逐漸變弱,即便如此,清朝在各藩屬國中仍有一定的影響。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無力鎮壓叛亂的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同年6月,清政府分兩批派兵在朝鮮牙山登陸,準備鎮壓起義。此時的日本似乎嗅到了戰爭的氣味,以保護僑民為由派兵進駐朝鮮首都漢城,並在此後不斷增兵。在後期,日本名義上保護僑民的軍隊甚至超過了鎮壓東學黨起義的在朝清軍。

起義被鎮壓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但日本方面雖然一面與清朝商談退兵事宜,卻一面又暗地增兵,最後侵朝日軍總人數達到8000人,遠遠超過清軍。而此時的清政府的決策者李鴻章仍然希望中日共同退兵,既不讓在朝鮮的清軍退回國內,也不派兵增援,給了日本人以可趁之機。隨後中日談判破裂。


1894年7月,日本發動戰爭的預謀日益明顯,國內輿論和清朝駐朝鮮將領紛紛要求清廷派兵增援。但李鴻章為保存實力一直按兵不動,直到中日談判破裂後才遲遲派兵。而此時日本大本營早已做好了發動戰爭的決定,並派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駛入黃海海域準備進行挑釁。

1894年7月20日,日本給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廢華約,逐華兵”,並限48小時回覆,而朝鮮並未理會日本。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然攻入漢城王公,挾持朝鮮高宗,扶持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執政,要求其斷絕與清朝關係,驅逐清軍。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襲擊清朝增援朝鮮的軍艦“濟遠”和“廣乙”號,並擊沉清朝運兵船“高升”號。1894年8月1日,清廷正式對日宣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自此,日本終於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對清戰爭。


青悠論史


為爭奪制海權,以及形成島鏈為目的。製造局部摩擦,緊接著索要賠款,先入為主的態勢,以武力逼迫割讓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