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地產機器人農業,“科技型”碧桂園浮出水面

21日召開的2019年碧桂園集團年會上,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重點闡釋了地產、機器人、農業三大核心業務佈局。在他推薦的最新版《碧桂園是什麼》裡,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對照碧桂園新業務佈局可以發現,一個“科技型”碧桂園正在浮出水面。

“官宣”:高科技綜合性企業來了

要成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新版《碧桂園是什麼》“官宣”的這個“頭條”讓人耳目一新。

其中對地產、機器人、農業三大核心業務板塊有這樣的表述:碧桂園“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提供好房子、好社區”“積極投身智能製造,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

看起來似乎三者聯繫不大,但其實是各有側重、相互協同、深度融合。

地產主業方面,繼續打造高性價比的房子,高科技打造智慧社區,全面提升安全、美觀、經濟、適用、耐久性。

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橫向聯繫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產品端則連接新零售,從現代農田和工廠裡生產出來的優質農產品,通過碧桂園旗下鳳凰優選等渠道,提供給業主和城鎮居民,服務地產主業、豐富美好生活之選。

機器人業務一方面重點研發生產建築機器人,直接參與到地產項目的建造部分,助推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推廣應用,提升質量與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則直接對應已經進駐社區和業主的需求,以及未來社區管理、家庭生活的更多潛在需求,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方式的選擇。

定位三大重點業務,提高全週期競爭力、行穩致遠、成就百年基業是終極目標。正如楊國強在2019集團年會上所說:“一定要有質量的發展,一定要科學地去謀劃,提升全週期競爭力。”

跨界,碧桂園高科技佈局起步提速

過去兩年多,面對政策收緊、拿地困難、增速降低等困境,房地產市場降溫放緩跡象日益明顯,樓市已經進入下半場。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政策層面仍將持續調控趨緊。

但其實,碧桂園作為一家頭部房企,優勢仍然是明顯的。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碧桂園2018年全年實現銷售7286.9億元,同比增長32.2%,蟬聯冠軍,勢頭依然強勁。

碧桂園的藍圖很顯然不限於傳統地產開發技術,“高科技綜合性企業”的新定位,為先進科技賦能產品與服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楊國強和碧桂園高層顯然對政策及行業形勢進行了深思熟慮。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碧桂園先是在6月宣佈成立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進軍現代農業;9月又宣佈進軍機器人領域。一年之內,碧桂園佈局跨度之大、步伐之快,受到多方關注。

在位於順德鎮北滘的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用於建築機器人和服務類機器人研發、展示的實驗室已搭建完成。工程師將整個實驗室劃分為十餘個小實驗區,在這些用黃色護欄圍起來的一個個“小搖籃”中,服務於新型工業化建造的建築機器人正在有序地測試、成長。

數百公里外,碧桂園聯手科技公司打造的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內,數臺無人駕駛車已在園內穿梭載客,具備問詢、引路、講解功能於一體的機器人投入使用,智慧餐廳引入人臉識別、無感支付功能,實現“靠臉吃飯”,一個極富科技感、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小鎮已初具雛形。

轉型高科技,碧桂園絕對是認真的。

佈局地產機器人農業,“科技型”碧桂園浮出水面

自我革命,科技創新為產品服務賦能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規模增長突飛猛進,大多數企業都在做增量市場。當前中國經濟要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正引領各行各業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型。總體來看,商業模式創新的空間日益有限,但質量效率的提升依然大有可為,更為底層意義上的科技創新時代已經來臨。

以建築機器人為例,楊國強對此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我們有足夠優秀的人把建築機器人做出來,我們會成為最先進的房地產公司,我們現在要朝著一個高科技企業去做。”

他還說:“我們要迎接‘機器人建房子’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絕對要做出來,這是我們未來強大競爭力的源泉。”這顯示了他對高科技轉型的篤定。

在過去,商業模式創新需要做閉環鏈條,去爭取規模性優勢,這個過程比較漫長,碧桂園已經歷過了、也做到了;碧桂園現在要做的科技創新,也並非空穴來風、另起高樓,而是在過去長期投入積累基礎上的,在集團高層做出決策之時,實際上已經體現出了相應價值,現在要做的是放大升級、融合賦能。

眾所周知,科技投資週期會比商業模式投資長一些,這需要耐心。但像碧桂園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假以時日一旦真正形成自己的高科技優勢,面對市場風雲變換的“抗體”將更為強大。

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期待美好科技能為更多產品、服務賦能,助力人們實現美好生活夢想。

佈局地產機器人農業,“科技型”碧桂園浮出水面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