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屬附屬才是“親兒子”?起底醫院“附屬”的祕密

這是作為醫學院學生的小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他所實習的醫院,門口並列掛著“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好幾塊牌子。不僅如此,同一個醫學院的附屬醫院還有排序,這又是根據什麼排的?

就像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體系中唯獨缺失了“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的身影,湖南中醫藥大學的附屬醫院叫“第一附屬”而不叫“附屬第一”……“附屬”背後有哪些講究?聽健康界從頭道來。

20 世紀末中國高校體制改革,一批原來隸屬衛生部等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醫科院校連同其附屬醫院一起併入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由此形成“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格局。

2000年,北京大學“入局”。當年4月,原北京醫科大學與北京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大學;5月,北京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如今北京大學共有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九家附屬醫院,其中只有北大醫院、北大六院以及北大國際醫院在簡稱中人們習慣以北大加附屬醫院的形式簡稱。其餘的,人們更習慣沿襲北京醫科大學的簡稱,比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人們更願意稱為“北醫三院”,而不是北大三院。而北京大學第二醫院的名字原屬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但從1950年4月,原衛生部接管醫院並更名為“中央人民醫院”起,醫院名字就和“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即便1958年醫院被劃歸到北京醫學院,為其第二附屬醫院,但醫院仍更名為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除了簡稱外,附屬醫院的命名中,用詞的排列組合也有說法。

一位醫院管理的資深人士向健康界介紹了他的理解:早些年,附屬醫院在命名時,“第一附屬醫院”一般多屬意於醫學院下面聯繫最密切、最先成立的醫院,而“附屬第一醫院”一般都是地區為了醫學院發展,支持建設的教學醫院。當然也有附屬醫院按照專科命名,比如中國醫學科學院的腫瘤醫院、血液病醫院、皮膚病醫院等。近些年政策不斷變化,以及一些社會辦醫醫院的加入,院校共建的附屬醫院越來越多,發展路徑也不相同,附屬醫院命名越來越繁雜,也就沒有統一的規範可循。

不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統戰部部長廖志林對這一“規律”並不太認同。在醫院宣傳領域深耕25年的他認為,醫院是叫“附屬第一”還是“第一附屬”純屬偶然。

他對健康界回憶說,在剛剛恢復高考後的一段時間,人們熱衷於排列附屬的順序,強調大學“血統”、學院派。後來大家漸漸發現,世界著名的大學醫院都有獨立品牌,國內比較好的醫院也開始做品牌,而以數字命名醫院不利於醫院品牌的構建。所以在合校過程中,很多醫院開始選擇使用獨立名稱,既體現文化底蘊也有助於醫院的品牌構建。

在近日的2019博鰲·健康界峰會上,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副院長劉學勇在發言中提及了醫院的更名史,也佐證了廖志林的觀點。盛京醫院原是1883年蘇格蘭教會在瀋陽興建的盛京(施)醫院,1949年併入中國醫科大學後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03年,在醫院建院120週年之際,醫院為了紀念歷史恢復“盛京醫院”用名。

這也印證了,早年很多醫院“規劃”進大學的醫院都沒有了“自己的名字”,只有相應排序的附屬醫院。隨著觀念轉變,這些醫院漸漸開始參考所在地、醫院理念核心來命名。附屬醫院的名字變成了一個僅表達與醫學院關係的參考。

健康界研讀復旦版《2017年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也發現,由於中山大學、北京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本身就是醫療領域的“大IP”,因此與之關聯的附屬醫院中,相當一部分仍以大學(醫學院)加之附屬醫院數字序列為主要名稱,例如: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湘雅二醫院等。而在一二線城市的其他醫院,“附屬醫院”已經不作為對外名稱的首選。

然而,到了三線及基層地區,數字序列+附屬醫院的命名方式使用率又變得相對較高,這或與當地醫院間競爭不充分、醫院品牌認知相對固化以及因人口流動性不足導致醫院品牌擴散需求不強有關。

附屬是不是“直屬”也有講究

所謂“附屬”,即高校所附設或管轄的醫院,其權屬應為高校,實則不然。由於各個高校歷史發展沿革不同,大學附屬醫院又可分為直屬附屬醫院和非直屬附屬醫院。

直屬附屬醫院指醫學院校是實體、附屬醫院是隸屬關係,綜合性大學的相應職能部門對附屬醫院實行垂直管理,醫院全面參與學校的臨床教學工作。這種管理模式的優勢在於,學校以學科為建設基礎的理念會很好地在醫院施行,有利於附屬醫院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就是這種附屬模式。

非直屬附屬醫院的特點是綜合性大學通過協商,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選擇一些醫療水平較高、具有臨床教學能力的醫院,在領導體制不變、隸屬關係不變、經費渠道不變的情況下,建立非直屬附屬醫院。非直屬附屬醫院又可分為託管型附屬醫院和共建型附屬醫院。

直属附属才是“亲儿子”?起底医院“附属”的秘密

此外,很多人常在一些醫院門口看到“教學醫院”的牌子。這個稱謂界定和附屬醫院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麼?實際上,教學醫院既可能是醫學院的附屬醫院,也可能與醫學院無關,只是保持夥伴關係。一般來講,大型三甲醫院都可以是教學醫院。

相對應的,醫生而言,在附屬醫院工作會有教師職稱(教授、副教授等)與醫師職稱(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等)兩個方面的職稱。

附屬為媒的院校聯姻熱度不減

雖然對於很多區域性的知名醫院而言,“附屬醫院”不再是最重要的招牌,但這仍然是醫院獲得持續醫療資源的重要通道,而臨床醫院的實踐和科研平臺,又是醫學院校所“垂涎”的。

健康界統計教育部75所部屬高校官網發現,24所擁有附屬醫院。其中,復旦大學有16家(3家醫院在籌),是全國附屬醫院最多的部屬高校,上海交通大學以13家附屬醫院緊隨其後。

直属附属才是“亲儿子”?起底医院“附属”的秘密

早在2011年,原衛生部曾統計過一組數字,我國529萬醫學學生中,臨床、口腔、中醫、護理等專業學生有60%以上時間在大學附屬醫院度過,醫院幾乎承擔了全部臨床教學任務。全國有800張以上病床的醫院中,半數以上是大學附屬醫院,一大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立在大學附屬醫院,有80%以上科研成果來自大學附屬醫院。

最近的實例就在4月初,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泰安校區正式亮相,山東省內知名三甲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成為新大學的第一附屬醫院。

山東省醫院協會原秘書長王秀華曾在2018年9月對“醫學界”表示,對於高校來說,附屬醫院高水平的臨床能力能提供良好的臨床教育平臺。另外,作為科研“富礦”,醫院每年產生大量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以及高水平論文都是高校所看重的學術資源。所以,很多高校在發展醫學專業時,在積極吸收大型醫院成為附屬醫院。

就醫院層面而言,掛牌附屬醫院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因為成為高校的附屬醫院意味著擁有了相對前沿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醫院可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醫教研水平。

“在每個省級城市裡,排名第一的醫院基本都是大學附屬醫院,省醫院往往排到第二、第三甚至更後。”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郭強2014年在健康界主辦的中國標杆醫院學習院長論壇上曾表示,與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相比,省級醫院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存在難以突破的瓶頸。科研和學術人才培養平臺的滯後,嚴重製約著醫院的發展。

郭強當時坦言:“只有成為醫學院的附屬醫院,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集教學、臨床、科研一體化的全面發展。”

這從國內各大醫院的排名上便可見一二。復旦版《2017年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顯示,排名前三十的醫院除解放軍總醫院是全軍唯一的醫院辦學單位外,其餘都是大學的附屬醫院。

醫工結合是附屬醫院瞄準的新方向。在2019博鰲·健康界峰會上,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淮南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楊立新重點闡述了醫工交叉的重要性。他認為,作為一家附屬醫院,要配合大學,從機制、專業上創新,讓大學以附屬醫院為基地,創造出獨特的課程,與工科融合。醫工交叉,不是光指具體的某一項事情的交叉,而是培養的醫學生要具備工科思維、工科技能、工科專業知識,這才是真正的醫工交叉。

不僅如此,跨學科聯姻也正在路上。日前,位於北京的航空總醫院已確定將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強強聯合,在“醫工結合”領域發力,航空總醫院將掛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醫院”。

由於北航自身沒有醫學院的設置,與醫學相關的機構包括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大數據精準醫療高精尖創新中心等部門。這意味著,航空總醫院在臨床醫學領域,大概率將繼續作為中國醫科大學的非直屬附屬醫院,而醫院和北航的“附屬”關係,更多的重點將放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和規模化培養醫工人才方面。

這意味著,未來以“附屬”帶來的院校聯姻,將不僅侷限在醫學領域,還將向著交叉學科、前沿科學的方向展開深入的合作和拓展。

熱門討論:你覺得哪個醫院的全名最拗口?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