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止?相比打罵、講道理,這樣做讓他受益一生

孩子哭鬧不止?相比打罵、講道理,這樣做讓他受益一生

作者 | 鄭興魁

1

上週末,和朋友一家相約出遊,走在路上,突然聽到一陣哭聲。回頭一看, 原來朋友兒子陽陽用扇子打了一下旁邊經過的小朋友。

朋友二話沒說,隨手就把陽陽手裡的扇子奪了過來,陽陽頓時嚎啕大哭。

我們站在旁邊試著安慰,但陽陽仍哭鬧不止,周圍來來回回的人群不時的看向我們,陽陽媽感到有些尷尬,兩人在一起僵持了很久。

孩子哭鬧不止的現象,其實我們經常會遇到。

比如,坐車時。

在回老家的火車上,會有一些小朋友,哭鬧時聲音洪亮,響徹整個車廂,即使帶上耳機,也難以掩蓋聲音的迴盪。

尤其在放寒暑假的時候,半個車廂似乎都被小朋友佔據,哭聲和吵鬧聲此起彼伏。

比如,鄰居家小孩。

曾經住過一所隔音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房子,每天早上六點半,中午十二點,晚上九點左右,準時能聽到鄰居家孩子的哭鬧聲,每次哭得撕心裂肺,聽得讓人生無可戀。

比如,在商場。

走進商場,突然發現一個小朋友躺在地上,一邊撒潑打滾,一邊哭得歇斯底里。每次看到這時,會心疼在地上翻滾的孩子,也會同情旁邊焦慮的家長。

孩子的哭鬧,似乎有一種魔力,分分鐘能把你的情緒調動起來,讓你的內心充滿暴躁與衝動。孩子的哭鬧,簡直就是噩夢來臨。

孩子哭鬧不止?相比打罵、講道理,這樣做讓他受益一生

2

當孩子哭鬧時,你是怎麼做的?我問了沙龍中的三位媽媽:

文媽:我會給孩子設置了一個冷靜區,如果他哭的話,我會讓他到裡面哭一會兒,也不許老人進去房間裡。但同時我會在客廳裡陪著他,等他不哭了我們再聊一聊。

剛開始,他哭的時間會很長,時間久了,他就知道那個地方是讓他冷靜的,哭一會兒就好了,之後的時間會越來越短。

等他好一點,我會問他哭鬧的原因。

這是我們常用的方法,我們從來不動手打他。

晨媽:我和孩子爸爸存在分歧,我認為孩子太小,如果哭,可能要採取比較緩和的方式,而他爸爸會認為以暴制暴才可以,直到把他馴服為止。

所以,每次他哭的時間長了,爸爸就會打,還說打到你不哭為止。不打的話他就一直哭,能哭二三十分鐘。

甜甜媽:孩子現在5歲了,哭鬧時,從來沒有打過他。我有自己的情緒發洩方式,我會自己對著鏡子說出我心裡的不高興,或者對著窗外喊,但是每次都不讓孩子看見。我很驕傲能做到這一點。

讓孩子冷靜,自己反省;用打的方式解決;自我情緒處理;這三種處理方式生活中都有很多人會用到,但我最不贊同的是“用打”來解決問題。

打,其實就是我們在提供一個“榜樣”,當我們抓狂、受不了的時候就可以動手了。對於孩子來說,他當下得不到東西,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哭,那麼,家長教會他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打。

這個打,是父母教會他的。以後,他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而其他兩種,應對孩子的哭鬧的方式,都挺好。讓孩子反省,設置一個冷靜區很容易,但不容易的是能不能心平氣和的陪伴他一起度過這個過程。自我情緒處理,是父母在接納並積極處理自己的情緒,不會讓情緒波及到孩子。

3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一個功能良好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應該有著“不帶敵意的拒絕”。

也就是說,無論孩子要鬧哪樣,我們都能不帶敵意的對待。

當孩子哭鬧,如果家長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而且當下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

想要制止哭鬧不止的孩子,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這兩項原則需要具備:

溫柔的堅持;

讓孩子感覺被愛。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妥協,這樣當下次再出現類似問題時,就沒有規則可言,他會在不斷挑戰家長底線的同時愈演愈烈。所以,我們的態度是溫柔的,但一定是堅持的。

同時,懲罰並不能真正的從內心喚醒孩子,而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才可以。當感覺到做這件事是為我好,才會試著做出改變。

所以,當孩子當眾哭鬧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

堅持,而不妥協;

陪他一起處理當前的情緒;

讓他感覺到被愛。

這樣,孩子才能在哭鬧時,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並逐漸學會自己處理情緒。

孩子哭鬧不止?相比打罵、講道理,這樣做讓他受益一生

4

當孩子哭鬧時,很容易使人會陷入當前情緒中,無法自拔。而不能忘記最需要做的事情:讓孩子從這次事情中,學會什麼。

  • 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 學會不是任何事都可以隨心所欲
  • 換個方式也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
  • 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想要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可能需要每次孩子在哭鬧時,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看見孩子的需要,然後再安撫孩子的情緒,引導他。

其中,需要付出極大的自我控制和耐心。

曾經在火車上見到過一對母子。途中,列車員照例過來推銷一款商品,是高鐵模型,旁邊一個小男孩很想要,於是詢問媽媽。

媽媽沒有立即拒絕,而是用柔和的聲音跟孩子說,你可以要玩具,但我記得家裡好像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我記得你生日的時候很想要一個遙控汽車?

男孩思考了一下,媽媽,我不要高鐵模型了。

我挺欣賞這位媽媽的做法,當孩子提出需要時,第一步,肯定他的需要,而不是立即拒絕。

如果媽媽當時立即拒絕,接下來孩子滿腦子將會是這個高鐵模型,因為得不到,所以會心心念唸的想要。但是媽媽一旦接受他的想法,孩子的這個念想就像有一個出口,說出去就沒了。

第二步,設定限制。

不是想要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要,現在是不可以要的。

第三步,給他額外的選擇。

雖然當下不可以要,但在你生日的時候可以給你買一個更好的。當孩子有選擇的時候,他往往會選擇更好的那一個。

5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復刻版,父母當下解決問題的方式,都將成為孩子日後對待問題的態度。

面對問題,你溫柔以待,耐心解決,他學到的就是春風細雨般的處理態度;你常用以暴制暴,他學到的就是用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藏著孩子的未來。

如果可以,請現在收起那些暴力和不合適的舉動,拾起耐心和細心,用愛和陪伴包裹住孩子。相信在養育孩子這份土壤中,一份耕耘會有一份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