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上週末我去朋友家做客,她家小孩名叫靚靚。當時靚靚正在床上看動畫片,看的時間有點久,以至於到吃飯時間她也不吃。

朋友就大吼一聲:“靚靚,再看動畫片,今天你就別想吃你最喜歡的棒棒糖了。”

靚靚不聽,還是一直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視,知道這一集演完,靚靚就問媽媽“媽媽,我的棒棒糖呢,我要吃。”

朋友一下子就惱火了:“今天不許吃棒棒糖,剛才怎麼跟你說的。”就這樣,靚靚哭了,大吼大叫說媽媽不愛她。


我問朋友這樣對靚靚是不是不太好,她告訴我說,小孩子不懂事就得好好管教,不能慣著她這些臭毛病,要不然長大後就更不服從管教。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孩子好才給孩子立規矩,但卻用了很多錯誤的方式。如此立規矩,真的是有點蠢了。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所以,今天我們“拜託了媽媽”請來了最會給娃立規矩的“渡渡鳥”韓謹老師,跟媽媽們聊聊,到底該怎麼給孩子立規矩!

文中部分觀點源自親子教育專家

“渡渡鳥”韓謹老師

做客“拜託了媽媽”時的指導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給孩子立規矩

這3種方法最沒用

很多家長還是一用再用


嚇唬

打罵

總說“不”,設禁令


1


嚇唬孩子只會加重恐懼

更加黑白不分

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再不聽話,媽媽不喜歡你了”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不要你了”

“再哭,讓警察把你抓走”

“再不好好吃藥,就讓醫生給你打針”

“再不睡覺,大老虎要來吃你了”

……

這些話熟悉嗎?想必是不少父母或老人管教孩子時的口頭禪吧。這樣用嚇的方式管孩子,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副作用”也是相當可怕的!

☞ 會導致孩子“黑白不分”。懼怕父母口中那些“可怕的人”:警察、醫生、老師等,都是將來對孩子有巨大幫助的人。真的有孩子因此被人販子拐走而不敢向警察求助的,更有孩子因為家長的嚇唬,還沒上學就開始厭學的……如此的管教方式,說是害了孩子的一輩子,都不過分!

☞ 會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孩子越小,就越是懼怕與父母的分離,用“不要你”“不喜歡你了”嚇唬孩子,讓孩子聽話,是最致命的恐嚇,孩子終日都會活在“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的恐懼中,無法完全信任父母,就無從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2


打罵只會讓孩子記住傷痛

卻依然不懂該怎麼做


現在依然有不少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立規矩方式,覺得“不打不成器”。

打罵只會讓孩子因為疼痛而屈服,盲目遵照父母說的去做,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憑什麼要這樣做、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該怎麼做,卻依然不知,下次還會再犯。

打罵訓斥還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安全依戀,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一個對父母、對家,都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又怎麼可能對社會、對世界有安全感,信任他人呢?!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3


每天說“不”超過3次

一切禁令都會失效


“不可以邊吃邊玩”

“這個東西髒,不能碰”

“家裡玩具太多了,不能再買了”……

對!“不能”“不行”“不可以”可能是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最常說的話了。但是用“不”來管孩子,非常容易招致孩子的逆反情緒,而且“不”說得越多,效果越差!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 越說“不”,孩子越沒主見


1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起來,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太小,不能什麼事都任由孩子自己做主,比如“不可以玩土,髒!”“不可以玩水,會著涼!”“路上不可以跑,危險!”……成長中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這樣,不能那樣”。

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退化”,一些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但聽話背後犧牲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長大會過於順從、沒主見。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 越說“不”,孩子越想嘗試


還有一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父母越阻止的事情,會做得越得勁兒。在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可以”的態度下,孩子也學會了用“不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者故意用父母禁止的事情去吸引關注。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 必要的安全規則要建立,但每天說“不”的次數,不要超過3次!


肯定不能所有事情,都不阻止。

比如“摸電門“跳窗戶”等,是肯定不能做的,必須要說“不可以”!

如果我們平時總跟寶寶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說的越多,孩子越不當回事兒。每天說“不”超過3次,一切禁令都會失效。

但如果,我們只在最危急的時刻說出“不可以”,孩子更會感受到媽媽話語中的力量,感受到事情的嚴重性,馬上停止!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這3種方法

才是正確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

不僅管用,而且好操作


1


巧用繪本立規矩

1歲後的寶寶最容易接受


一些必要的規矩,可以通過繪本引導孩子理解“為什麼不可以”和執行“可以怎麼做、不可以怎麼做”。

繪本內的卡通形象、孩子氣的語言方式、鮮豔的色彩、有趣的故事情節等,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平時,父母就可以多和孩子閱讀一些相關的繪本,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就會幫助孩子樹立起必要的規則意識。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2


“保護性撞牆”

大一些,可以讓孩子學著承擔後果


我有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

小時候,我總想去摸電熨斗,媽媽總是阻止我,但有一次我問媽媽:“電熨斗是不是真的燙”。媽媽說:“你可以摸一下試試”。結果,我真的摸了,手腫了3天!再跟別人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別人都說“你媽是不是親媽呀”,其實現在想來,她是一個非常“高段位”的媽媽。


所謂“保護性撞牆”,就是在這件事的後果“可控制”的情況下,讓孩子勇於嘗試。比如對於我媽媽來說,手腫3天是她認為在控制範圍內的後果,當然我媽心比較大。

沒有什麼比讓孩子承擔後果,更能讓孩子長記性了。讓TA自己判斷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比你直接告訴TA,要好一萬倍!

當然,這個方法的前提,是要確保孩子的安全!

3


讓孩子體會到規則帶來的好處

才更願意主動遵守


只有當孩子意識到,若遵守某個規則,能夠得到某種好處,比如更多的快樂,更大的自由……孩子才會發自內心的、更主動的去遵守規則。而不是被管制的被動遵從。

遊戲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最佳方法,可以很容易讓孩子明白,有規則,才有自由和樂趣。

比如賽跑,必須要遵守口令發出才能起跑;

玩搭積木的時候,必須要遵守不能破壞別人的成果;

下棋的時候,需要遵守的規則就更多了,不能悔棋、不能亂走……

只有遵守了各項遊戲的規則,才有人願意一起玩,才能體會到遊戲的樂趣,不能遵守規則的話,就毫無樂趣可言了。

所以,建議父母多陪孩子玩兒一些簡單的親子小遊戲,在遊戲中制定一些規則,然後陪孩子玩到開懷大笑,那樣孩子就會在一種非常愉悅的氛圍中懂得,嘗試去等待、遵從一些規則,體會到規則是能帶來快樂的。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不同年齡段

巧用“敏感期”給孩子立規矩

省一半力氣


1


0-1歲

安全感是建立規則的基礎

給孩子一個規律的生活環境


1歲前,雖然不需要給孩子立規矩,但卻是立規矩的預熱階段。

☞ 給孩子提供一個規律、穩定的作息習慣,以及一個固定的撫養人。比如到點睡覺、飯後就散步、睡前放音樂等等。

☞ 要跟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最好自己帶,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給老人。好的親子依戀關係之下,孩子與父母是彼此依戀、信任的關係,父母想要給孩子立規矩,自然就會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大人做好安全防護,避免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不需要大聲說“不”,把他抱起來並帶他離開危險的地方就好了。

2


1-2歲

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孩子一般1歲以後,會漸漸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會開始對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或物體擺放的空間等,出現近乎執拗的堅持。

比如,進門時拖鞋必須放在某個位置,誰的手機響了必須由誰來接電話,吃飯時全家人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現變動,就會特別敏感,甚至大哭起來。

秩序感是規則意識的初步形態,並由此逐步上升為對規則的要求。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滿足孩子的秩序感,並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規則。

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那不妨接納他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對秩序的要求,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

對於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寶寶,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共情、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來平息寶寶的情緒。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3


2-3歲

別和獨立期孩子硬碰硬


2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不過,孩子同時也進入到第一個獨立期,或者稱為叛逆期。

他們不喜歡被安排,而是更多地想感受和表現自己的能力——嘗試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即使做不好,也不要父母幫忙。父母越阻止的事情,他會做得越得勁兒。所以,在規則的執行中,別跟孩子硬碰硬,換個思路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這個時期,不建議過多地設立違反規則的懲罰,在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讓他承擔自然的行為結果就好。

比如,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第一次你需要告訴他不能打人,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的方式是握握手,或者拍拍肩,而不是打人。如果孩子再打人,你要堅定地向寶寶再說一次“不”,並說明結果:被打的小朋友會很疼、會哭,還可能會還手打你,也會把你打疼。你也可以模擬和孩子互打的情景,讓孩子知道被打是疼的。當然,如果孩子打人後,對方還手打了他,不需要護犢。問清楚情況,及時跟孩子闡述這個自然結果:打人之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4


3~6歲

統一“戰線”

溫柔而堅定的制定規則的界限


3歲以後,孩子開始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規則,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同時,孩子的安全感也幾基本上已經建立好,並慢慢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和不良行為。

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太淘氣了,總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壞事。其實,更多的時候,他們只是想看看規則的邊界在哪裡。

所以,制定規則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溫柔又堅定。需要孩子遵守的規則最好提前說清楚,比如“這次去超市,你只能選擇一樣喜歡的東西買”,還要說清不遵守的後果,比如“如果你不能遵守約定,我們就要提前回家了,並且下次出門也不能買了”。

說清楚規則和違規的後果,接下來我們溫柔並堅定的執行就好,如果遇到孩子哭鬧或不遵守約定,就按照之前的約定執行,並且不能有其他家人先妥協或違規,如此幾次之後,孩子便會牢記規則了。


這樣給孩子立規矩,是最蠢的辦法!80%的父母,還是一用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