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雨季中的曼谷


我有很多移民去欧美国家的同学和朋友以及亲戚。也有很多外国同事,有时候跟他们聊天后总体感觉:

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的生活理念属于“享受生活”。

我也有几个同学选择在国内发展,有的已经是上市公司高管,资产过亿。

然而我那几个移民去国外的亲朋好友在聊天时候说“我们不羡慕这些富豪,因为我们虽然没有他们那么多钱,但是我们活的很开心,很轻松,很坦然,每年都是几次出去度假,周末也出去短途度假。而这些富豪同学连参加“同学会”吃饭时候都是电话不停,忙忙碌碌的”。

如果换成一部分国内老百姓就会指责这些富豪“他的钱哪里来的?查一下肯定有问题”😀,你丫的!人家的钱跟你有半毛钱关系?红眼病啊😄

而且生活在欧美国家的人在吃饭时候一般都是不看手机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而我们国内行吗?吃饭都是低头族的很多,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欧美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在他们国家这种宽松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影响下,大多数人的心态非常好,他们追求“快乐生活”。而我们国内不同!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老百姓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赚钱,就怕被别人甩下来,却不太会享受生活。不过这也难怪!

这么高的房价逼的老百姓只能拼命赚钱,不赚钱连个窝都没有,怎么有安全感呢?😂😂

房价越走越高,拉动了所谓的“GDP”增速(建筑业会带动很多相关行业),然后老百姓就追着这个目标去拼命工作赚钱😂😂。

就因为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心态,造成很多国民心理失衡,什么都想跟别人比😀,国内比了不算,还要跟外国人比,好像不把别人比下去,他就跟“吃了苍蝇”一样的不舒服😀😀。

昨天我的房子买的比哪个哪个同学家的大,今天我穿的一件衣服比谁比谁的牌子硬!明天去哪个地方旅游了一下,赶紧发个朋友圈显摆一下😀😀。

比完国内比国外,昨天我们经济总量超过德国了,今天我们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了,明天我们经济总量要超过美国。你丫的!累不累啊?😀😀

一个畸形的社会出现了,谁之过?难道不应该让我们反思吗?

人有个生活目标是对的,但也没必要这么较劲的跟这个比,跟那个比吧?自己生活的开心就好!(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黄家老爹


发达国家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前言:这是联合国发的一份关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幸福指数的一项报告,评定的标准是根据经济、公民参政、沟通、多样性(社会问题)、寿命高低等等在内的十多个方面,根据这项评定,得出的答案是,第一名是芬兰,那么除了芬兰之外,其他的国家又是怎样的一个排序呢?(人均GDP是打分描述)

找感兴趣的国家,幸福指数排名如何?


加拿大排名第7、以色列天天干仗其幸福指数排名全球11位、美国的幸福指数全球第18名!阿拉伯石油王国幸福指数全球排名20名。 这说明一个核心问题,有钱真TM的很幸福。

拳头硬也是一个能增加幸福指数的原因,比如以色列“从来没打过败仗”。


其他小国家比较多,比如人口数量少,国民收入高,国家社会福利棒棒哒!民主化程度高! 还有一个就是千层的宗教信仰,平和的心态也是幸福指数的一项指标,但是必须得有经济物质支撑。有钱xx$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日本的自杀率高。实际上,咱们比日本的自杀率高的多。日本的幸福指数不算很好,但也不坏,比俄罗斯高那么一点点,其他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国家,第一国家政府福利好,人民心态想的开,社会福利有保障,常年没有战乱,更多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菲律宾最近经济发展也还可以,生孩子的能力也提高了,人口红利用处还是挺大的,便捷的移民留学等等条件中,投资人对菲律宾还是有兴趣的,主要是国民也没有办法,再怎么牛也是小国,不过的幸福一点怎么能行呢?然而实际上菲律宾,周围的人对这个国家的感受,还是有一些沙漏型,好的说他好,不好的就说他最不好。来菲律宾生活过的人,大都很喜欢这里,没有来过的人难免怀疑诸多。

咱们中国的幸福指数,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吧!主要就是工作压力大,中国人比较压抑,没有其他的爱好,人生的唯一幸福就是赚钱,多数情况下,钱没赚到。人也累死了不少。

不知道能不能说,政治的迂腐化教育,相对封闭的环境,会使这个国家的民众对外面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没钱真的会让人感到不幸福,比如这些全是穷国,饭都吃不饱,他凭什么开心?(有很多人说,印度人心态平和,幸福指数高,高个毛线,那是常年被压抑的平和,最主要还是没有钱,生活压力大,不过他们的信仰使得大部分印度人有着虔诚一颗心。)有钱人才幸福。



那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千差万别,虽然他们收入高,福利好,人均寿命普遍长,但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大同小异的,他们穷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富裕发达了之后也会带有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并不是说某一天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了之后,中国人就不爱吃麻辣了,不喜欢跳广场舞了,不喜欢吃烧烤了……绝对不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比如日本,他绝对是一个发达国家,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人,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日本人喜欢尬他们的传统舞蹈,喜欢去网吧打游戏,也喜欢是他们那点料理。

美国人在大城市中心也喜欢K歌,音乐会,画展,观舞等等!但是在一些其他的地方又戛然不同,晚上十点基本就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了,假如有一个陌生人去一户美国人家,三句警告不听,估计这个人就要被爆头。


下面我找三张图对比一下,同样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到底有多大的区别?
英国皇室护卫哨兵殴打“调戏”他的小黑仔。


中东发达国家以色列天天和邻居干仗几十年如一日,人人都是兵,人人都是预备队员,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

不打仗的时候,过着平淡的生活,上帝是他们精神的支柱。以色列的幸福指数全球排名第11位,已经很幸福了。

大洋洲发达国家澳洲人和方式。


澳洲人基本上是不会加班的,每天到了下班的时候就直接打包回家了,回家后,如何打发时间呢?

  • 澳洲人不喜欢应酬,也不会打麻将,下班后就是在家呆着,陪家人,然后自己煮一锅好吃的饭菜,全家人共享。

  • 热爱运动 澳洲身体很棒,这与运动是分不开。他们喜爱运动,无论是大人、小孩,运动应该是他们一项重要的娱乐方式。
  • 假日里澳洲游玩的地方随处可见全家老小组团出游, 澳洲的公司大多是一个星期发一次薪水(小编表示羡慕嫉妒恨),发了工资,周末就只顾潇洒。他们的生活基本没有存钱的想法,这和非洲人有的一拼。不是月光族,就是周光族。
  • 毕竟都是欧美同族,西方文化都大同小异,动手能力巨强,基本人人都是能工巧匠的,自个盖房子,自己装修,和欧美一样,欧美的工人价格是很贵的,如果请一个工人去帮忙一天,估计一天要开支差不多1000人民币(换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就这么多)。
因为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活收入普遍都是很高的,又没有存钱的概念,所以出现了很多的消费娱乐方式。可能更多的娱乐方式户外的占据了大部分,自娱自乐的时候就喜欢捯饬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网上看到。

格律4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应该算得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衡量是不是发达国家的基本标准,我认为主要应该有三条:一是这个国家的人均gdp收入。澳大利亚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已经达到大约4万美元了吧?二是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澳大利亚国土总面积75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大约2500多万左右。国家的支柱产业主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畜牧业;高端的生物科技产业;优越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强。三是国民的社会生活保障水平。澳大利亚实行全民教育,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奖励优生优育。所以国民没有生活,安全等危机感。

到澳大利亚旅游,最让人欣赏的是澳大利亚人的那种高效率,慢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和方式。国家实行“周薪制”,每周的周四为澳大利亚人的“快乐日”。因为这一天下午,他们就可以领取工资。疯狂购物,为周末的礼拜和出游做好准备。主要还是为了刺激消费。澳大利亚人信奉宗教,崇尚旅游。这是他们每个周末的主要活动方式。在澳大利亚人看来,旅游,是富裕的人才能享受的幸福生活。因为旅游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时间;三是要有健康。他们老年人退休之后,就是要驾着自家的房车,最好是一家人同行,沿着环海高速公路一圈儿。行程大约三万五千公里,把国土面积绕一周。要花掉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到澳洲留学,移民和旅游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我也发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不是什么都好了。作为西方集团的成员国。这些年来,他们紧紧追随美国和欧洲。充当西方国家挑衅,对付中国的急先锋和马前卒。在国内形成一股“仇华排外”的反华势力。同时也收紧了对中国留学和移民的限制。适得其反的是,他们国家的经济外交和出口创汇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吧!








帆影Ordos


以英国为例,先说普通人。和天朝比起来,客观地讲,物质水平已经差不多了,但确实很无聊。

先说普通人里面的退休老人。普通英国人的一天,早上起床,泡一杯奶茶(红茶、加糖、加牛奶),烘面包片,可能烤几片培根肉,最多加点豆子(类似于黄豆煮番茄汁,英国特色日常食品)。吃完早饭出去遛狗,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熟人,打打招呼聊聊天。然后就出去了,有可能是去买彩票(各类合法赌博)、也有可能逛超市、或者约了医生去做检查。然后十点多回来开始准备午饭。普通人基本上是从冰箱里拿冻品出来准备,也有人是超市买新鲜素菜、荤菜回来煮,但是老年人普遍比较节省,新鲜菜贵啊,所以都是冻品比较多。

中饭一般是鸡肉、猪肉或者牛肉(牛肉在全世界都是最贵的,所以普通人也吃得少),加上各种做法的土豆(炸薯条、土豆泥、或者洗完直接连皮进入烤箱烤的那种),配一点花菜胡萝卜之类的素菜,也许搞点汤也许没有汤,就这样了。吃完收拾洗碗,再泡杯奶茶(红茶、糖、牛奶),估计也有很多人家是喝咖啡的吧。下午有的老年人会睡一会儿,有的就看看电视、看看报纸。然后可能出去走走,可能和邻居聊聊天,或者去办一些有预约的事情。然后回来继续准备晚餐,晚餐的食谱和午餐类似,无非就是肉、加各种做法的土豆、加一些不贵的当地常见蔬菜,最后也许有汤也许没汤,有情调的会来一杯红酒或者啤酒,反正很便宜(英国超市有大量5英镑一瓶的700毫升装的法国红酒,现在折合人民币只有四十多元)。吃完收拾,传统夜生活就要开始了:酒吧!

一般情况下,酒吧里面的一杯啤酒(英制一品脱,约0.57升)的价格基本上可以在超市里面买两三瓶700毫升那种量。价格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英国老年人不会天天去,但是周五周六基本必去。实际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还有两家比较特殊的——日本和新加坡,属于典型东方世界的国家和文化,而其他国家(以色列不清楚),基本上都是欧美风格,大家的夜生活,平民百姓都以酒吧为主。酒吧里面干嘛?很简单,就聊天、聊天、还是聊天。吹牛吹到9点10点,就回家睡觉了,然后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循环。不去酒吧的日子,呵呵,现在老年人都有智能手机了,大多就开始脸书上吹牛了。当然,也有在手机上买彩票的(合法赌博)。

以上是退休老人家的生活,有班上的年轻人呢?简单,早饭基本差不多,当然不排除大城市里的赶时间不自己准备,直接在快餐店或者咖啡店买的,吃完或者直接拿着就去上班了。中午的午餐一般就是在单位附近的餐厅解决,然后继续上班。晚上下班之后,懒得做饭就叫外卖,印度餐和中餐都是热门外卖食品;当然也有下馆子直接吃的。如果自己做的,那内容和上面的退休老人的食谱没有本质区别。吃完饭,基本活动与退休老人差不多,唯一老年人很少做的,就是去夜店。年轻人也不是天天去夜店的(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钱),一般都是周五或者周六,在那种喧闹的环境里点一杯饮料,然后跳跳舞和人吹吹牛,有的人早早结束,有的人玩到一两点,然后出来找打烊晚的快餐店(英国24小时的那种有但不多),吃完了打车或者挤夜班公交回家,地铁早没了。

以上是普通人的生活,有钱人呢?呵呵,也是类似的。只是有钱人大多事业有成,每天晚上多一些应酬,可以参见国内一线城市有钱人晚上应酬的活动,英国只是更加单调,没有KTV之类的。不过他们有一些拍卖会、慈善晚宴之类的聚会活动,国内还没有兴起。以上的生活,普通人有钱人一年里基本要重复两百天左右的时间,因为还有一百多天是周末、节假日等。

英国人的周末可能要分城市人和非城市人,或者可能要分伦敦人和非伦敦人。城市人的周末生活也许可能去公园绿地、博物馆、美术馆之类的地方,或者去购物中心、电影院、剧院等场所。歌剧、舞剧、音乐会的票价是相当贵的,普通人可能多少年都不会去一次,有钱人倒是定期会去,还有人会周五周六下午从邻近城市坐火车、穿着燕尾服打着领结赶到伦敦市中心欣赏音乐会的。非城市人会选择乡村绿地去自己走走、或者遛狗。也有搭个小火车去邻镇上吃个下午茶之类的。然后收拾收拾,晚上就去酒吧或者夜店了(基本上是全民周五周六必备节目)。但是现在有一个重大趋势,就是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脸书和油管夺走,为什么,不花钱啊!这,就是那一百多天中绝大部分时间的过法。

然后就是圣诞节和出国旅游了。出国旅游没什么好说的,一般人一年也就一次,还很少出远门(德国人都很羡慕能够来东方世界旅游的同胞,说明普通人的消费能力确实有限),基本上是欧洲内部逛逛,不用签证还路途近(相当于江苏去安徽或者浙江去福建)。圣诞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所有的除军警、医院、道路水电煤等应急部门以外的公家机构和商业机构,全部关门,商场小店全部关门,买菜都买不到!圣诞节次日(12月26日)是英国各大商场的打折日,很多本国人也会去血拼,不过现在越来越明显的是,很多打折打得很猛的商品(有3到5折的)都是往季卖剩下来的,不像好几年前那么有诚意了。

这就是发达国家人民的正常生活方式,论消费和使用的物质水平,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民众与他们已经没有区别了。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感受到不创造(或者少创造)实体产品的非制造业经济对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发达国家的普通百姓生活也是很节约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只是人家在三个方面超越中国:一是几百年积累的文化财富,有无数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可以让国民欣赏和闲逛;二是最近几十年的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有很多青山绿水让国民欣赏和闲逛;三是部分发达国家因为人口数量少的负担小优势,可以为绝大部分国民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比如医疗教育等。但英国免费医疗是个大问题,因为免费会导致效率极低,普通毛病真的要预约挺久的)。除此以外,就是人本身对社会规则与秩序的尊重和遵守,这方面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发达国家也越来越走下坡路了,完全不必神话他们。只是人家起点高,目前还比东方大国的整体国民水平高一点。 探为观指为您探索国际事件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