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作為世界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因其牽涉的國家之多、造成災難的嚴重,從而深深被人們所銘記。新裝備、新技術和新戰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進程,坦克由此奠定了“陸戰王牌”的地位。在日本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中,日本坦克發動機的轟鳴其實充斥著戰場的每一個角落,那麼,這支坦克部隊在戰場上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虛幻的錯覺,一連串的好運

當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偷襲珍珠港的方式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時,日本關東軍卻早已陷入了亞洲大陸戰爭的汪洋之中。在遠東戰區,日本坦克可以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日本軍方還是逐漸產生了“日本坦克東亞無敵手的輕狂心理“。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雖然1941年以前,日軍主要在中國北部作戰,並沒有任何叢林作戰經驗,但日本軍隊相信,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叢林中,坦克一定可以像在中國那樣發揮“意料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思的是,日本人這種盲目而無知的自信,卻得到了對手們出人意料的“配合”。

儘管理論上,盤踞於東南亞的歐洲殖民軍不應該像中國軍隊那樣極度缺乏現代化裝甲或是反裝甲武器,但當1941年12月日本人開始發動兩棲襲擊時,這驕傲的歐洲殖民軍卻的確沒有做好充分準備:

英國人捨不得抽調他們在歐洲戰場上寶貴的裝甲力量,所以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駐軍中僅裝備了少數的“蘭徹斯特”和“馬蒙・哈寧頓”裝甲車,至於遲遲才為太平洋戰場分配的兩個坦克團,當日軍發動突襲時,它們還在途中;荷屬東印度軍隊計劃以75輛維克斯“卡登・洛伊德”1936年式輕型坦克和600輛“馬蒙・哈寧頓”式裝甲車阻擋日軍。然而當日軍開始出現時,這些紙面上的裝甲力量只有49輛到位。當然,荷蘭東印度軍原本也有些零散的裝甲連,裝備“阿爾維斯・斯特勞斯勒”AC3D、M3AI輕型坦克,還有一個連裝備I號坦克。

至於在菲律賓的美國人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1941年12月,美國國會才批准向菲律賓呂宋島派遣由第192和194坦克營組成的暫編坦克群,共裝備有108輛M3輕型坦克,50輛M3式75毫米火炮搭載車。

英國在太平洋上的關鍵樞紐是位於新加坡的海軍基地,當時的新加坡被認為是一座無法攻破的堅固城市。英國人認為這座城市周圍的糟糕的地形使它們不能被任何軍隊包圍,日本人卻不這麼想。

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隊在馬來亞半島北端的頸部地帶進行了一次兩棲登陸作戰,山下奉文麾下第25軍集中下轄的第1、6、14坦克聯隊,共211輛坦克發動攻勢,其中第1坦克聯隊(40輛97式中型坦克和12輛95式輕型坦克)於1941年12月11日突破了珀西瓦爾將軍的耶特拉防線,1942年1月7日第6坦克團突破新加坡北面的斯林河防線。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此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新加坡於1942年2月15日陷落,這其中至少有部分功勞要歸屬於日軍對坦克的有效使用。日軍用於菲律賓方向的坦克部隊規模要稍小於馬來亞方向,隨日軍在菲律賓登陸的是第4和第7坦克聯隊,堪稱日本王牌裝甲部隊。

日本人在呂宋島仁牙因灣登陸之後不久,美軍那個暫編坦克群就發動了反衝擊。1941年12月22,日軍第4坦克聯隊的95式輕型坦克同美軍第192坦克營在達姆瑞蒂斯附近發生了太平洋戰爭中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坦克戰,兩支坦克部隊持續進行了一系列互有勝負的小規模戰鬥,直到美軍開始全線撤退,雙方的坦克才開始脫離接觸。

此後,第4坦克聯隊繼續作為日軍突擊的裝甲先鋒,而編制仍然保持大體完整的美國坦克群則被化整為零充當美軍撤退的後衛。可惜在組織糟糕的撤退途中,由於高級指揮官缺乏對坦克部隊指揮的經驗,美國暫編坦克團不必要地損失了許多坦克,最後只有少量倖存的坦克隨美軍後衛退入了巴丹半島。

有意思的是,在菲律賓的戰鬥中,雖然主要的戰鬥任務大都由第4坦克聯隊承擔了,但作為預備隊的第7坦克聯隊卻撿了不少“洋落兒”,他們將部分繳獲的M3輕型坦克進行了修復,然後將其納入自己的戰鬥序列,這使該聯隊的實力相比戰前不降反升。於是在巴丹陷落後,日軍指揮官決定由第7坦克聯隊而不是疲憊的第4坦克聯隊擔當科雷吉多爾島登陸作戰的主要支援任務。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第7坦克聯隊對97式坦克上的57毫米坦克炮評價不佳,因此在戰前特意申請補充了少量剛出廠的97改式坦克,所以在科雷吉多爾登陸行動中,特別抽出了2輛珍貴的97改連同l輛繳獲的M3輕型坦克一起由特遣部隊指揮官松岡少佐直接指揮,這是97改的首次亮相。雖然用於科雷吉多爾登陸的日本坦克僅有3輛,但當地的美軍卻沒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結果日本坦克在科雷吉多爾主隧道附近的出現成為了壓倒美軍的最後一根稻草,美軍的心理防線崩潰了。

總的來說,在從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中的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相對於準備糟糕、戰術呆板的對手們,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一連串初期勝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坦克部隊充滿想象力的大膽使用,但同時應該看到,雖然美英兩國為他們對日本的輕視付出了代價。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挫折反而使兩國看清了太平洋戰場對於坦克部隊的旺盛需求,於是生產更好的坦克、組建更多的裝甲部隊並將他們派回太平洋的努力開始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開戰初期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使得日本軍隊十分滿足,結果在1942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時間,日本人為提高他們的坦克技術所做的努力甚少,甚至因坦克生產在日本重工業中的優先級過低而被擱置。可以說,本來就已經過時落後的日本坦克技術,其差距在日本人的得意忘形中被進一步拉大了。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太平洋島嶼爭奪,開始受挫的日軍裝甲

1942年10月,日軍增援部隊在瓜島登陸,隨即向美國海軍陸戰隊陣地發動了反攻,作為先頭部隊的第1獨立坦克聯隊的12輛97式中型坦克,企圖強渡馬塔尼卡河,為後面的步兵們殺出一條血路。然而,此時的情況已經不同於1942年年初,大多數坦克在中途即被嚴陣以待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反坦克炮擊毀,結果這次失敗最終為日軍裝甲部隊在瓜島的行動畫上了一個句號,此後日軍坦克只是在瓜島零星的出現過。

到1944年,日本坦克部隊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更是損失慘重。比如,1944年2月1日,美陸戰4師開始登陸與誇賈林環礁鄰近的國王-那慕爾群島,並且試探性地攻擊了環礁附近的島嶼,總共10輛M4A2中型坦克和3輛M5AI輕型坦克參加了這次小規模戰鬥,殺雞用牛刀的做法使得這場戰鬥美軍只用了2個小時就宣告勝利。

這次代價不高的勝利極大地激勵了陸戰隊員的士氣,當海軍陸戰隊攻擊國王-那慕爾群島時,美國陸軍第7軍正在第767兩棲坦克營的支援下攻擊誇賈林環礁。在對誇賈林環礁主島的攻擊中,14輛M4A2中型坦克在10輛M5AI輕型坦克的配合下,快速引導步兵擊潰了島上的日本守軍,島上日軍僅有的兩輛95式輕型坦克和一輛特二式內火艇甚至沒能開出掩體就成了美軍的戰利品。

到了1944年的塞班島之戰,日軍坦克部隊與對手間在戰鬥力上的差距更是一目瞭然。塞班島不僅是日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中心島嶼,還是中太平洋地區的防禦核心,其陸軍第31軍軍部和海軍中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都設在該島,自1944年春起,日軍就開始向塞班島增派部隊,加強防禦力量,截至美軍登陸前夕,日軍在塞班島上兵力包括陸軍共2.8萬人,火炮211門,坦克39輛,海軍有第1海軍陸戰隊等部,共1.5萬人,火炮49門,坦克10輛,合計總兵力4.3萬,火炮260門,坦克49輛。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南雲基本不過問地面作戰指揮,而登陸作戰打響時,陸軍第43師團長齋藤義次中將負責。

齋藤義次中將對手中不多的坦克部隊相當重視,在其心目中坦克第9聯隊被視作是整個防禦體系中可執行機動“救火”任務的一張王牌。所以,在開戰前的1944年1月,齋藤義次反覆要求大本營對坦克第9聯隊的技術兵器和兵力進行加強,在其不厭其煩的“嘮叨”下,最後從本土的近衛師團坦克聯隊中抽調出了20輛珍貴的97改,並趕在開戰前送到了坦克第9聯隊的手中。

然而,儘管坦克第9聯隊獲得了這些97改的加強後整個塞班島守軍士氣大振,但這種相對較新的日本坦克卻仍然無法與美軍的“謝爾曼”正面對抗。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拋開與美軍坦克在數量上的劣勢不提,單是性能上的差距就代表了一場艱苦的戰鬥(另有資料顯示,當時的坦克第9聯隊可能被拆成了兩部分,其中第1、2中隊被配屬於關島,而塞班島上的只是第3、5、6中隊,外加日本海軍陸戰隊第22獨立坦克中隊的8輛95式輊型坦克及2輛特2式內火艇)。

美軍進攻塞班島的部隊是由霍蘭·史密斯中將任軍長的海軍陸戰隊第5軍,所轄基本部隊為陸戰2師和陸戰4師,共7.1萬人。1944年6月15日,兵力雄厚的美軍開始在塞班島登陸。根據之前的作戰經驗,此時的每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營都由46輛M4A2中型坦克替換掉了原有的54輛輕型坦克,此外每個坦克營還得到了14~24輛不等的M3AI“撒旦”噴火坦克與M4A2相配合,用以攻擊那些堡壘。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這些經過精心重組後的海軍陸戰隊坦克營很快顯出了非凡的戰鬥效能,6月15日下午剛剛登上塞班島後,突擊群就攻破了許多曾被認為非常令人頭疼的日軍永備工事。當天晚上,一支日本海軍陸戰隊突擊隊在2輛特二式內火艇的支援下,向位於美軍側翼的加拉班南部海灘登陸地實施了反衝擊。然而,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們很快就通過無線電通告海軍敵軍目標的方位,結果在登陸艇火箭炮的覆蓋下,這次反衝擊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美軍的穩步推進導致南雲命令齋藤義次在16~17日夜間必須發動一次全面的反擊,而擔任這次反攻矛頭的即是以第9坦克聯隊主力為核心的突擊隊,共有44輛97、97改及95式坦克,也就是說除了在先前的戰鬥中被擊毀的幾輛外,島上每一輛能開動的日軍坦克都參加了這次進攻。於是太平洋開戰以來日軍最大的一次坦克攻擊開始了。

1944年6月17日凌晨2點,日軍坦克群快速穿過開闊地,出現在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的視野裡,海軍陸戰隊隊員們一邊用火箭筒和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還擊,一邊請求自己的坦克支援,隨後來自陸戰4師第2坦克營C連的一個M4A2坦克排,以及一些M3式75毫米口徑自牽引反坦克炮陸續來到了戰場,同時海軍艦炮和航空兵也通過無線電定位開始對日軍坦克群實施覆蓋性打擊。

最終,這次聲勢浩大的坦克攻勢在美軍全方位的打擊下消散於無形,只有幾輛日軍坦克到達了開火範圍,但很快就被擊毀了,只有12輛日軍坦克逃過一劫。但這些僥倖逃脫的日軍坦克也只是多苟延殘喘了幾天罷了,在6月24日的另一次遭遇戰中,殘餘的大部分日本坦克被美國陸戰2師的M4A2擊毀,1944年7月9日塞班島被美軍宣佈全面佔領。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鏖戰菲律賓,“一邊倒”的掙扎

1944年年底,為了“保衛”菲律賓,日軍第一次把他們有限的幾個坦克師團之一――第2坦克師團投入了到了對美軍而不是蘇聯紅軍的作戰中。日軍第2坦克師團被部署在呂宋島,在鄰近的萊特島上,日本守軍中則包括獨立第7坦克中隊(裝備89式中型坦克)和一個95式輕型坦克中隊。事實上,這一點也從側面說明,與3年前日軍風光得意時相比,日本坦克部隊根本就沒有任何長進。

美軍方面,投入的坦克力量包括7個坦克營、3個坦克殲擊營和幾支獨立坦克部隊,一共有500多輛坦克和坦克殲擊車。1944年10月,美軍開始在萊特島登陸,日軍在島上的坦克力量過於微弱,沒起到什麼效果。而在呂宋島上,雖然部署了規模龐大的第2坦克師團,但山下奉文對於集中坦克兵力同美軍作戰的想法並不贊同。因為在塞班島上發生的一邊倒的戰鬥已說明,日軍坦克的性能不能保證坦克在遭到美軍坦克或是反坦克武器的攻擊後仍能倖免,而且當地的地形也不適合採用這樣的戰術。所以,山下將軍決定將第2坦克師團分散配置,構成一系列以坦克為核心的戰略據點,以便在其它部隊向北撤退時能夠減緩美軍前進的速度。呂宋島上的日軍指揮官確信,這樣的戰術能給美軍帶來最大的人員傷亡,並在最大程度上延緩美軍的行動。

事實上,在呂宋防禦戰打響時,第2坦克師團已經完成了重新整編,所裝備的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換成了新式的97改。97改上配備的新式47毫米炮雖然比老式的97式坦克上所配備的短管、效率低下的57毫米炮要好得多,但仍然只能從側面擊穿美國M4中型坦克。也正因為如此,無論是最新的97改還是普通的97式或是單薄的95式,第2坦克師團的大部分坦克都被埋入塹壕中,進行了精心的偽裝,並且儘量準備了多個備用陣地,以便坦克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轉移到其他地點。

不過,這種以坦克為主要支撐點的防禦體系規模差別很大,比如最小的一個在烏爾達尼塔的支隊,至於位於穆尼奧斯、由第6坦克聯隊組成的伊達支隊有52輛坦克。然而,儘管日軍在呂宋島上部署了大量的坦克,但是卻很少發生坦克與坦克之間的交戰,更沒有發生像塞班島上的那種大規模反衝擊。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1944年12月15日,美軍開始在呂宋登陸,但由於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內陸深處,結果登陸過程中只在比納羅南發生了一次小規模坦克交戰。1945年1月24日,在聖曼努埃爾發生了第一場重要的坦克戰。美軍第161步兵團在師屬M7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和第716坦克營C連的M4AI中型坦克支援下對盤踞該鎮的日軍發動進攻,防禦方是稻賀支隊大批分散部署的97式坦克。M7上的105毫米榴彈炮成功地轟塌了前面的反坦克壕,然後在步兵的不斷攻擊下,日軍陣地逐漸向後收縮。最後在1945年1月28日凌晨的幾個小時裡,殘餘的日軍在剩下的30輛坦克的支援下發動了3次兇猛的自殺性反撲,但每一次都被美軍強大的火力所擊潰。到1945年2月的第一個星期,穆尼奧斯的伊達支隊被包圍並擊潰,殘餘的坦克企圖突圍,但是被美軍炮兵和716坦克營消滅。此後,第2坦克師團位於魯帕的第10坦克聯隊也在2月7、8日的戰鬥中被消滅掉了。就這樣到1945年3月5日為止,日軍曾經的掌上明珠――第2坦克師團已被完全消滅,一共損失了203輛97式、19輛95式坦克和2門150毫米自行榴彈炮。但令日本人鬱悶的是,第2坦克師團的全軍覆沒對戰役的結果卻沒有產生什麼影響,落後的性能使得日軍坦克根本無法成為需要美軍坦克手認真對待的威脅。

“皇軍末日”,裝甲師團覆滅

1945年8月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通過一次大規模的鉗形攻勢在2個星期內擊潰了駐紮在偽滿洲國的關東軍。

迫擊炮、5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5170架作戰飛機和93艘作戰艦艇。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滿洲向來是日軍坦克部隊的主要駐紮地區,但是在1944年末,駐紮在這裡的坦克部隊已經被逐漸地削弱了,其精銳部隊都已被調走投入日本本土防禦。而剩下的陸軍第3坦克師團和幾個其他的獨立坦克聯隊則都參加了1944年對中國大陸B-29轟炸機基地的進攻,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支離破碎。結果到了1945年,曾經兵力雄厚裝備精良的關東軍只剩下新編的第1和第9坦克師團以及幾個小規模的師屬坦克聯隊。而蘇軍攻勢則是一個三股的鉗形攻勢,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翻越了一般被認為是無法通行的大興安嶺山地,遠東第1、第2方面軍則從哈巴羅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託克向南進攻。3個方向預計在鴨綠江邊朝鮮半島的根部會合。

窮途末路,二戰日本坦克師團覆滅記

為了這次戰役,蘇軍投入了超過5000輛坦克裝甲車輛,雖然其中有一些是從1940年開始就駐紮在遠東的老式坦克,包括BT系列坦克,但大多數則是T-34-76、T-34-85、IS-2。由於蘇聯坦克手都是參加過對德作戰的老兵,再加上坦克性能上的優勢過於明顯,結果日蘇坦克間的少量交手基本都以日本人的完敗而告終。

總的來說,遠東戰役並沒有發生太多的坦克交戰,因為在紅軍攻到由日軍坦克部隊駐紮的主防禦地帶之前,戰爭就結束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前,雖然太平洋、印支半島、中國大陸及東北地區的日軍坦克部隊基本已經灰飛煙滅,但日軍部署在本土的裝甲力量從紙面上看卻仍是相當可觀:2970輛坦克被編為2個坦克師團、6個坦克旅團以及其他一些聯隊、中隊級的小單位。也正是這種虛幻的實力,使美國人在制訂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計劃中心懷恐懼地寫道:“如果原子彈沒有使日本投降的話,將投入至少3個裝甲師和其他幾十個坦克營參加登陸作戰,並準備付出100萬的傷亡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