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早期的虐待對於大腦發育有長期的負面影響,我們的大腦受我們的早期經歷塑造。虐待令我們的大腦適應衝突,但代價是深刻持續的傷痛,兒童虐待不是某種你可以克服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解開這個暴力衝突循環,兒童虐待是一個我們必須瞭解和麵對的事實。馬丁.泰歇爾

每個人都想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因為這會讓我們感覺到驕傲和自豪,然而,孩子會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父母強烈的希望孩子成功,是因為父母想渴求從孩子們身上獲得一種被承認的感覺,所以很多父母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他們是否比朋友的孩子更棒?是否比別人家的孩子看更多的書,他們在琴棋書畫上,是不是比別的孩子學得更多?每一個父母都著急挖掘自己孩子的潛能,可是父母們忽略了這樣給孩子們帶來了壓力和殘酷的競爭,最後分數變成了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如果孩子有不同的見解,父母和老師會覺得只有聽從家長的,才有出路,才有未來。慢慢那些不聽父母的,不完全遵從父母的孩子,就會被貼上各種心理有病的標籤。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等,對於更小的孩子來說,多動症,抽動症,就是這個焦慮家庭培養出的孩子的寫照。很多人只看到外在的表現,沒有人看到孩子經歷了什麼,沒有人關注孩子內心感受,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只是學習,她能懂什麼。當一個父母過度對孩子希望的時候,一定會出現急躁和拔苗助長的行為。

以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恆河猴實驗的文章,今天寫的這篇文章是另一個實驗版本。通過這篇文章,結合文中的實驗,看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有價值的經驗。

為什麼用恆河猴做實驗呢?因為恆河猴與人類基因相似度超過九成,所以經常用來做實驗。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比較行為學主任斯蒂芬索米做的恆河猴實驗。

索米發現兩種性格的恆河猴總是處於困境當中,緊張焦慮的猴子總是很恐懼,內向和憂慮,即使在其他猴子都在遊戲和探索的情境中。另一種猴子總是非常好鬥,他們總是惹是生非。以至於其他猴子都回避他們,躲開它們或殺掉他們。

緊張的猴子(六個月大)會在實驗情況下比四歲的猴子喝更多的酒,好鬥的猴子也會喝更多,但他們會喝到昏迷,而緊張的猴子只會為了冷靜下來才喝。

經常焦慮的雌性猴子與其他猴子相處得並不愉快,所以他們在生產時缺乏其他猴子的支持。而且有很高的概率忽視和虐待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一些情況下,教育的母親可以提供絕大多數需要的保護,另一方面好鬥的母親不能提供任何社會優勢,他們對後代相當苛刻,時常踢打撕咬他們,如果他們的後代們在嬰兒期倖存下來,他們通常也不讓幼猴與其他同輩做朋友。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索米同時做了兩個實驗。

一,沒有母親照顧,只有小夥伴依偎,小猴子會長成什麼樣?

這些小猴子一出生就被從母親身邊帶走,跟同齡的其他小猴一起長到6個月嬰兒階段結束,然後迴歸猴群。這些被同伴養大的猴子,對同伴們有著極強的依戀感。可是,由於幼年時不成熟的同伴們無法及時地安撫,導致了它們之間是一種不安全依戀。比如它們更容易衝動,更容易落到猴群等級裡的底部,

被同伴養大的母猴,長大後更疏於照料親生孩子。

,天生的有問題基因的劣勢猴,如果遇到了特別有愛的母親,又會怎樣?

高反應猴和另外一些普通小猴一起,在出生4天內就被帶離生母交給養母。養母又分兩種:正常養母,特別有愛的養母。和養母一起度過6個月嬰兒期後,這些小猴子同樣迴歸猴群。

結果顯示,無論是被正常養母養大,還是被特別有愛的養母養大,普通小猴都成長得差不多,跟其他被生母養大的猴子一樣正常。被正常養母養大的高反應猴更容易恐懼,不願探索新環境。

出乎意料的是那些被特別有愛的養母養大的高反應猴,它們比普通猴子還要低反應!它們更樂於探索,在斷奶階段也過渡得更平順。它們與養母之間的依戀,屬於超級安全的依戀。來自母親的無微不至的愛,完全能克服先天的基因缺陷,把看似劣勢的基因轉換為優勢。索米還發現,所有母猴都繼承了養母的養育風格,她怎麼長大,就會怎麼養育自己的孩子。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1、我們從這個實驗,我們就能夠理解很多父母的行為,如果一個父母在被忽視,冷漠的家庭長大,她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越是心理有問題的媽媽,越會對孩子要求苛刻。因為她是在嚴格家庭下長大的,在一個沒有愛家庭長大的媽媽,她對孩子也付不出真正的愛,更多的時候是控制。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就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我們也會理解自己的此刻,而不會陷入到自責和羞恥感。

2、很多青春期出現的心理問題,很多人都會歸結到只是青春期的問題。從這個實驗我們知道,青春期很多成癮行為,包括網癮,酒癮,很多神經症,包括自殘的,都是孩子早期心理創傷的結果。如果一個孩子早期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愛,那麼一個孩子即使在青春期或者以後成年的歲月中,即使遇到挫折,他也會安全度過。所以在我做心理諮詢中,我總是通過回溯來療愈過去的創傷,因為每一個創傷,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迴路,我們改變了對創傷的態度,那個大腦回路就不再重複原來的模式。所以很多孩子很容易回到自己自傷的模式,他總是與自己苦難的童年鏈接,因為儘管苦難,可是那種模式是安全的。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很多人容易給孩子貼上一個有心理問題的標籤兒,可是沒人願意看到背後在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就是靠藥物治療,不能根治的原因。在我做諮詢中遇到很多這樣的案例,當孩子在醫院被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的時候,孩子很詭異的一笑。父母就來問我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我的解釋就是孩子終於能給自己貼上一個病理標籤,孩子終於可以放鬆的歇歇了,或者說孩子此刻終於可以做回自己了。否則沒有理由做回自己,因為是學生就要考學,自己作為學生,沒有理由不考學,現在理由充分,我終於允許我自己懈怠了。

3、每個人都看疾病給一個人帶來的壞處,沒有人看到它帶來的好處。在我做諮詢中,遇到幾個肥胖的女孩兒,她們怎麼減肥也減不下去,最後到我這裡來做心理諮詢。通過諮詢中,我發現一個情況,就是她們早期都要過被騷擾的經歷,或者是早期戀愛經歷,在這種戀愛經歷中,自己受過傷或受過恥辱。所以在潛意識裡面,她希望自己非常胖,因為我這個樣子就沒有人喜歡我了,我就有安全感了。否則我很可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也受不了別人的誘惑,我肥胖是因為我讓別人討厭我。所以我們要知道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否則外表的減肥是沒有價值的。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有的神經官能症患者會快速地甩掉一種病症,然後添上一種新病。這些人是神經官能症患者中的老手,他們會不斷地給自己添加病症。如果我們拿心理治療的書籍給他們看,無疑是讓他們瞭解了更多他們還未曾體驗的病症而已。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他選擇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這一目的和獲取優越感的目的的一致性。

有的心理學家說,看見即療愈,我相信這句話,可是這句話不完整,因為我們看見,或者說我們知道,與我們做到還是有個距離。就像我們做一道菜,我們看了菜譜知道怎麼炒菜,可是我們也需要反覆練習,最後我們才能炒出一道美味的菜餚。我們想改變一個認知也是如此,沒有什麼是那麼簡單的,當我們知道他是複雜的時候,我們很可能突破。當我們認為是簡單的時候,我們做不成,我們才會絕望。所以允許自己焦慮、恐懼、失敗,才是和解的開始。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歡迎心理諮詢師合作和投稿)

要知道我們的身體從未忘記,發生在童年的創傷,只有這樣才能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